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育研究
2021-12-26许令峰
许令峰,郭 晶,高 明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0 引言
农业装备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农业装备总产值将达到8 000亿元。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老龄化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生产对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
提高农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农业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办学定位。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机械电子工程是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强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1 存在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不能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
1.1 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主,强调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使用知识的掌握。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先进的理论技术没有及时引入课堂,机械与电子、农机与农艺等不能深度融合,知识体系培养落后于生产实践。
1.3 没有形成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有相关的课程和各类讲座引导,形成系统的培养体制。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实验平台等硬件上的配套支持。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1.4 缺乏相应课程
作为农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没有突出农业特色,缺乏相应的智能农业、农业装备类课程,不能满足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
2 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特征
注重创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发展趋势,特别是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创新才能够发展。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农业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2.1 强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在以智能化为特征的制造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时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基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机械、电子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满足农业工程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2.2 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加速,要求人才教育中进行夸学科的知识能力培养。本身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是机械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融合的产物,这就要求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科交叉和彼此之间的知识融合。在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能力,并结合实践,完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2.3 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设置以及设备上的配套支持。通过创建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训平台、开展创新活动、制定管理制度、强化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依托各类平台,引导学生把创新的思想转换成实物。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综合实践基地,提高学生有的放矢的实践能力。
2.4 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培养
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和广泛应用,导致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密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家正在实施农业工程的智能化方向发展,2016年8月29日,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与发展农业工程学科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也应该进行调整,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3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山东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农业,针对新一轮的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产业升级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优化和提高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国家产业升级和“智能农业”、“工业4.0”等相关政策,分析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国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发展动向。组织企业专家和高等教育专业人士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制定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3.2 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与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相适应,制定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结构,最终确定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等。优化知识、能力、实践课程的布局,促进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与智能化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适当增加农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课程,通过与农业工程、自动化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在教学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把构想转变成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3 优化教学内容
评价大类招生模式下各类课程的地位、作用,分析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互相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优化教学课程布局,促进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农机与农艺的交叉融合。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发,确定课程内容,围绕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组织相应的知识、能力培养活动。针对构建侧重创新的教学体系,增设如智能制造、逆向工程、智能农业等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的比例,使学生眼界宽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
3.4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以创新为核心、科技竞赛为手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创建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层次多样、内容丰富、“3+1+X”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大学生科创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功能齐全、分层次多维度、实战效果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训实践平台,创建面向广大师生的科创实践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要求。开展层级式、阶梯式创新创业工作,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类型创新创业活动。
3.5 改革教学方法
利用慕课、虚拟仿真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环境,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通过仿真教学等手段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网络教学平台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开展学习,建立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6 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来说,企业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也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有力证据,让企业需求引领学生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把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要求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从企业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企业生产实际中的设备和经验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产实际出发去学习专业知识。
4 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的崛起,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又有了新要求。加强创新培养,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以学生为本,强化创新的新型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