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1-12-26黄一玲
黄一玲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自身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也体现了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百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艰辛求索,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时期筚路蓝缕的发展实践到改革开放时期敢闯敢冒的改革探索;从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设立以及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探索。党带领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之中取得的成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目标追求,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一、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历程
纵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党立足于不同发展阶段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实现共同富裕开展了不懈地实践探索。在百年探索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日益深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也在不断优化。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求索与实践(1921—1949)
共同富裕何以成为近代中国人不懈求索和奋力奋斗的重要目标?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探索命题。不论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还是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不论是《大同书》中对美好“大同社会”的求索,还是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思考,都体现出共同富裕是仁人志士美好的价值理念与追求目标,是破解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难题的现实出路,体现了人们对解决近代中国国势衰颓和民生凋敝问题的迫切需求。
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些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例如,陈独秀反对贫富悬殊,他指出:“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1)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9页。。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而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6页。。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提及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体现出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在1925年《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回答了革命的原因,他指出:“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黄峰、姚桓:《在党史新中国史中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1日。要实现这一美好理想,就必须要推翻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打碎旧制度。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运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建立经济上繁荣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帮助广大人民摆脱贫穷是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需要解决广大农民因土地占有不均而导致的生活困苦的问题。因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明确了一条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路线,制定了旨在解决土地问题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临时土地政纲》。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再次明确了彻底打倒封建主义土地制度、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革命目标,这既解决了农村土地占有不均的问题,又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革命的热情,极大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所有制变革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在发展解放区红色经济方面,党带领解放区人民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为应对国民党严峻的经济封锁,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解放区军民积极投入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保障军队供给,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了解放区的经济状况。其中,八路军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荆棘遍野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带领人民进行反贫困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付诸实践、对共同富裕理想的孜孜追求。
(二) 新中国初期赶超式发展战略下的共同富裕探索(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剧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党将共同富裕的理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制度基础。面对新中国满目疮痍的经济状况,反贫困是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核。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国家政权的同时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并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中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涉及“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党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7页。。毛泽东认为,“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就必然会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剧起来。”(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87页。从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党将共同富裕视为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条件。私有制导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1956年我国“一化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据的比重超过9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这为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条件。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现在要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后来进一步凝练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试图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计划经济模式来实现有计划地赶超式发展,力图尽快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但是在认知层面存在着将共同富裕等同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的错误观念,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生机和活力的迸发。特别是自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开始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 改革开放政策之下的“先富”带“后富”战略(1978—2012)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化。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表述中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共同富裕被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要素。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级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突出优势所在,他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此外,邓小平认识到共同富裕不单指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足,他指出:“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05页。。这些论断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在改革开放政策之下,党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突破固有思想观念的束缚,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市场”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应该将其视为社会制度判定的标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过程之中,突破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藩篱,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之举。同时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同步、同等富裕。(15)韩云昊、杨国斌:《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控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3期。“先富”带动“后富”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梯次富裕发展策略,它主要体现为两个维度的“梯次”。其中,一个“梯次”是个体层面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梯次”。在农村大力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打破之前的“大锅饭”,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肯定并鼓励部分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在城市通过转换经济运行体制机制、改革企业经营来激发企业活力,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城市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另一个“梯次”体现为不同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区域发展“梯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显现。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如果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甚至出现发展悬殊,就会威胁社会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从而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了推动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效遏制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科学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具体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20世纪末“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基本实现,但当时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在已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21世纪初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
共同富裕天然具有公平正义的基因,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16)孙大伟:《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观察与思考》2021年第1期。江泽民指出:“贫富差距扩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17)《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3页。21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的严峻状况,党注重合理调节社会成员的收益分配,坚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8)《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5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胡锦涛指出,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19)《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5页。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提出进一步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要素融入共同富裕概念内涵之中。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党积极探索建立切实保障公平的制度体系,坚持发展成果让广大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党提出要将城乡的发展统筹起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0)《胡锦涛文选》(第2卷),第18页。此外,党制定了一系列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的政策。例如,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扩大保障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取消农业税等。
(四)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2012年至今)
2012年我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阐释,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党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划,即2020年到2035年我国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既是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为了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2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会议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有关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阐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由此可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实现路径,充分彰显了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与智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页。党立足实际转变传统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财富创造的源泉。进入21世纪,中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国,但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我们需要促进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方面需求。其次,党在发展高质量经济的同时以共享发展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再次,共同富裕要求发展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应相互适应。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受到双重冲击,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并且出现了风险的全球化。后疫情时代,党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占世界近1/5的人口脱贫(24)王爱云:《国外学者对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5)《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1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26)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改革》2018年第1期。。党带领人民推动精准扶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解决贫困人群收入低的问题,成功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胜利。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典型示范,这是新时代党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扎实一步。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概念阐释,明确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 党领导人民共同富裕探索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结合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对党的共同富裕探索历程开展一番考察梳理、总结历史经验,这对于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启示意义。
(一) 党带领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抉择
公平和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共同富裕内在地包含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谱系之中。梳理历史文献不难发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4页。。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的差别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贫富差距、社会地位的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各种冲突与斗争,而这种冲突与斗争在根本上体现为阶级斗争。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各异。马克思认为依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财富进行两极化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产阶级集中了社会财富,导致无产阶级贫困不断加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他曾经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劳动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8)《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43页。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以资本为核心展开,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无法依靠制度自身解决的“死结”,这一过程中也生动展现着资本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马克思深刻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29)《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31-832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危机及其导致的严重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成为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共同富裕的理想诉求愈发强烈,并成为引领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运动的重要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资本主义的“胞胎”里孕育成熟的。财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动态矛盾运动的产物,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推翻引发贫困的落后生产关系。因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为共同富裕的真正实现创造了制度条件。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马克思强调在未来的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7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提及社会主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制度层面破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生产资料与收益的共同占有,能够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与社会全面进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1页。恩格斯还指出:“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列宁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33)《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制度为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以及发展,充分认识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面临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探求富国强民的路径,但受到自身阶级局限而相继失败。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背景之下,物质和精神财富不平等的问题日益严峻,共同富裕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富裕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不单是富裕更是共同富裕。历史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共同富裕正确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34)闻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821/c419242-30240146.html.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
(二) 党对共同富裕内涵认识不断深化并且规划日益完善
党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对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认识日益成熟。上世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人对共同富裕概念存在错误的认知。例如:共同富裕被错误认为等同于同等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理性认识到共同富裕并非同时富裕、同步富裕(3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8页。。《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36)孙兆伦:《共同富裕目标下收入合理分配问题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体不发达,人们提及共同富裕更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富裕,但是这并不代表党忽视共同富裕的精神层面建设。邓小平提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不单指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且包括精神富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党在汲取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分步骤、逐步渐进实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演变过程,也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绝不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欲速则不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为更好地推动发展,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在建成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党又制定了“新三步”的发展规划。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2035年远景目标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无论把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共同富裕始终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党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入探索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经验、制定科学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共同富裕从设想变为现实。
(三) 党坚守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古代先贤早已提出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例如,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指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礼记·礼运》生动描绘了“大同社会”的富裕状态。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新和谐公社也包含了对共同富裕生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追求实现物质和精神高度发达、共同富裕的未来社会。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生动实践,又体现了党对人民千百年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之下,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唯有让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
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政党,始终坚守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 对共同富裕的未来展望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变革了以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真正为消除贫困、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造成的阶级分化创造了制度条件,真正开辟了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是蕴含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价值目标。人人平等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因为经济上的平等是实现其它方面平等的重要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人人平等,消除以往建立在经济不平等基础之上的阶级分化以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才能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结合,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经验,梳理“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与完善的过程,对于早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
共同富裕具有发展性、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的特征。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0页。我们应转变经济发展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财富创造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此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同时还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3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第33页。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未来我们既要“国强”也要“民富”,反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0年党带领人民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与精准脱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国进入脱贫的“后2020”时期,应做好绝对扶贫向相对扶贫转变,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40)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改革》2019年第12期。。我们需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推动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同样需要财富的正义分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规模人口的国家来说,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应合理分好“蛋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持续保障和发展民生事业,进一步完善财富创造与分配体系。目前我国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人口需要帮扶,我们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完善收入调节制度,发挥税收等二次分配作用,纠正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等,保障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利益;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防止财富收入“两级鸿沟”的出现,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此外,人的需要是财富生产的动力。我们应积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构建人民美好生活,让人民能够更高质量、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