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边远乡镇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
——以巫溪县红池坝镇为例

2021-12-26唐洪珊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4期
关键词:景区融合旅游

唐洪珊

(重庆市巫溪县委党校,重庆 巫溪 405809)

巫溪县红池坝镇是长江经济带上的边远乡镇,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红池坝镇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敢于创新和实践,趟出了一条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长江经济带边远乡镇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深刻剖析知镇情 量体裁衣定规划

高质量的规划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可开发的资源,基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制定可实施的发展路径,作为远离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边远镇尤其如此。

1.1 脱贫前的红池坝镇概况

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位于重庆市巫溪、云阳、开州3县(区)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23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社区)、71个社,4991户,19157人;耕地3.9万亩、人均不足两亩,且80%都在25度以上;林地27万亩, 海拔高差460~2260m,属亚热带暖湿气候。

脱贫前的红池坝镇镇情可用“边远、闭塞、贫困”三个词来概括。一是“边远”, 红池坝镇政府所在地距巫溪县城120公里、全县最远,与云阳、开州等邻近县城车程均在2小时以上;二是“闭塞”, 全镇出境路仅3条,均为四级及以下公路, 弯多路窄;三是“贫困”, 贫困面广程度深,2014年建档立卡有贫困户957户、3716人,贫困发生率20.5%;突出表现为“六难”“三多”,即:收入难、看病难、出行难、通讯难、住房难、饮水难,重度残疾人多、特慢病患者多、独居和五保户多。一首民谣唱道:“猪吃青草人吃猪,打工挣钱苦中苦;下煤窑、进矿山,不是矽肺就肢残;小病拖、大病捱,临死才往医院抬;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挑水来回半个工;顶漏水、墙过风,住房好比牲畜棚”,是典型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1.2 红池坝镇的资源禀赋

1.2.1 农业资源。红池坝镇原住民世代种植“巫溪三大坨”包谷、洋芋、红苕,同时还盛产中蜂、中药材、山茶等经济作物, 农副特产绿色无污染, 如党参、药花蜜、淀粉、青脆李、龙鼎茶、高山蔬菜等绿色产品远销全国,有较好的农耕基础。

1.2.2 旅游资源。红池坝镇紧邻红池坝AAAA级景区,是名副其实的景区南大门。红池坝景区拥有南方最大的天然高山草场,且景区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酷暑天气平均气温17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游客避暑纳凉和康养休闲的绝佳胜地。

1.2.3 自然资源。“山高峡深难见天,九山微水一分田”将红池坝镇的自然资源形容得非常形象。就生态环境而言,红池坝镇幅员面积宽广,森林覆盖率达68.8%,立体气候明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降水充沛、水质优异,是全县历史最为悠久、品质最佳的绿茶生产基地。辖区内还有200平方公里生态原乡、3万亩开花中药,是“天然药花蜜源库”。

1.2.4 政策支持。2017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标准,在全市识别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并研究出台《关于深化脱贫攻坚的意见》及《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攻克深贫堡垒,而红池坝镇就是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巫溪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等资源,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农业+旅游”的结合, 建设观光农业和魅力乡村。

1.3 借力脱贫攻坚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基于红池坝镇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实现红池坝镇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唐良智亲自担任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指挥长,先后5进红池坝镇,走遍村村寨寨、踏遍山山水水,深入访贫问苦,把脉会诊,量体裁衣,为红池坝镇提出了“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的“20字”战略发展方针,并制定了“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模式。立足特色农业资源,整体规划建设,将其融入红池坝景区一体化发展中, 发挥红池坝旅游的带动作用, 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生态、休闲、观光和体验等多重功能的农旅融合产业区。

2.凝心聚力促发展 多措并举重落实

发展的路子定下后,要实现发展目标,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2.1 选齐配优执行人 聚合人心谋发展

2.1.1 三级四方,齐抓共管。依靠“市领导联系靠前指挥、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守指导、县委县政府一线督战”的坚强指挥作战体系,形成“市驻镇工作队+县驻镇协调小组+镇精准脱贫工作线+村脱贫攻坚指挥所”三级四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聚合各方力量,因村精准派人,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选派驻镇驻村工作队员14名,县抽调驻镇协调工作人员12名,调优配强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7名、挂职干部3名;从县镇单位部门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6人,落实结对帮扶责任人494人,组建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一线人才队伍。

2.2.2 男女老少,齐心共战。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早出工、晚收工,男女老少齐上工,天晴下雨不停工,节庆假日不歇工”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战天斗地气概,“变不敢想为敢干、变不可能为可行”。2020年2月零问题反馈,通过了退出贫困摘帽验收,2020年8月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全面普查任务,实现高数据支撑高质量脱贫目标。红池坝镇累计减贫1306户、5066人,9个贫困村全面销号,贫困发生率降至0.42%。

2.2 改善基础设施,为农旅融合铺好路

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游客有路进来,有安逸的环境住得下来,有特色农产品带得回来,留得下乡愁还想再来。

2.2.1 坚持交通先行,打通内外“通道”。打通大通道,规划建设连通开州、云阳64公里“一横一纵”干线公路,红池坝镇由离巫溪县城最远的乡镇,变为离主城、离景区最近的地方,从而实现“旅为龙头”带动目标。畅通“内循环”,坚持“道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旅游干”,打通断头路,实现“村与村互联互通,户与户脚不带泥”。

2.2.2 坚持农为基础,实现特色变效益。注重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践行“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理念。培育出了“巫溪秀芽”“红池云乡•脆桃脆李”农产品公用品牌,并构建了1+13的电商服务体系,让农业产业有产品,产品可以变商品。

2.2.3 坚持旅为龙头,做好人居环境治理。以旅为龙头,统一规划,做好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托农村原始自然资源,坚持原样原貌修复与治理;二是,不搞建公园式环境打造,努力保留农村特有的农耕文明和乡土元素,让农村常见事物变成景观;三是,统一规划民房改造,变民房为民宿。

2.2.4 坚持农旅融合,完善基础旅游配套。完善生产及休闲步游道、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区、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建设旅游服务队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3 农旅融合发展,激发绿色崛起内生动力

2.3.1 变分散为集约。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引领,注重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引进市县龙头企业2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个。在茶山、九坪、渔沙等村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按照“确权不确界”等方式,流转土地9500余亩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统筹产业规划布局,有效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传统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形成“小规模、大集群”产业格局。先后建成茶山生态休闲农业园和茶山—九坪农旅融合示范片、渔沙南岸坪果蔬示范基地、中岗龙池坝茶蔬示范基地、银洞月亮台茶药示范基地、龙台金竹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着力实施 “小组团”发展。例一,茶山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困难。为此,由村集体牵头按照“确权不确界”方式,将土地整体流转,统筹产业布局规划,有效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等问题。茶山村共引进业主4家,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设标准化果园400亩、茶园370亩、中药材基地430亩,建立“农户保底收益+劳务派工+收益分红”利益链接机制,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2 变农村为景区。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打造标准化果园、茶园、药园、菜园为平台发展乡村民宿。完善生产及休闲步游道、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区、旅游标识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立“畜禽进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的人居环境及田园综合治理机制,让农村常见事物变成景观,让蔬菜瓜果成为采摘旅游体验。构建“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格局。策划“红池坝上•云中之家”乡村旅游营销定位,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参加,网络宣传点击量达20余万人次。九坪—茶山农旅融合示范片成功创建“红池云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红池坝镇获评“重庆气候养生地”及“网友最想去的十大气候宜居宜游乡镇”称号。

2.3.3 变民房为民宿,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建设。目前,全镇建成华侨城巴渝民宿、云中客栈、横担山庄等民宿酒店3家,民宿接待户30户,现有床位360余张,在建24户、床位140余张。2019年,龙台村“金竹柳舍”乡村民宿营业半年时间,实现收入45万元,共带动5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5户、户均增收5000元;茶山村的民宿接待户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人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发家致富,共享天伦之乐的梦想。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红池坝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全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真知灼见靠实践 农旅融合出经验

红池坝镇是长江经济带边远乡镇,依托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长江经济带边远乡镇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3.1 旅为龙头,整合优势资源

3.1.1 凸显旅游支柱地位。坚持把打造旅游战略性主导产业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着力点,以建设“全国知名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倾心树立“上古盐都、心旅巫溪”旅游品牌,加快形成“快旅漫游”产业体系,促进“旅游+”融合发展。

3.1.2 整合旅游优势资源。借力红池坝国家“AAAA”景区资源禀赋,发挥景区带动作用,将原中岗乡更名为红池坝镇,推动红池坝景区和红池坝镇一体规划一体打造,逐步形成了“深度假、专研学、轻户外、慢旅居”旅游特色。

3.1.3 打通旅游交通瓶颈。推动红池坝通用机场、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巫镇高速、巫开高速、两巫高速开工建设,打通旅游大交通环线;贯通红池坝镇“一横一纵”干线公路,建成“红池坝镇—红池坝—县城”快速通道,提升景区通达通畅能力。

3.2 农为基础,夯实发展根基

3.2.1 坚持“三变”改革引领。统筹产业规划布局,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有效破解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上不去、传统产业效益低的问题。

3.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3.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连片形成茶叶、经果、蔬菜、中药材、中蜂、草食牲畜等多个万级产业基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粮经作物比例;发展智慧农业,建成智慧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有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培育出巫溪洋鱼、高山蔬菜、大宁河鸡、板角山羊、巫溪青脆李、中药材等一大批农业名优产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有效提高了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3 农旅融合,提升发展成效

3.3.1 农业景观化。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融合发展思路,在茶山3A级景区周围布局果园、茶园、药园、菜园,以生态休闲农业园建设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借助红池坝高山生态优势规模化种植反季节蔬菜,以观光体验为目标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综合开发农、旅资源,多层次布局景点景区,为游客提供“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全季节体验项目,大力发展体验农业。

3.3.2 农村景区化。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引导农民“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逐步转变卫生习惯,美化亮丽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建筑;引进华侨城集团建成巴渝民宿集聚区,大力发展乡村精品酒店、度假庄园、森林人家、星级农家乐,建成民俗接待中心,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优化自然景观,凸显地域特色,逐步形成云中花海、茶山云海、西流湿地等观光胜地。

3.3.3 农特产品商品化。弘扬传统工艺文化,成功开发宁河刺绣、老布鞋、老虎帽等旅游产纪念品,成功培育“巫溪秀牙”“天谷原乡”等农特产品公共品牌,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优化整合乡村物流,培育和拓展旅游产品销售市场;深度挖掘本地饮食文化,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家菜系列菜品,打造游客放心餐桌,丰富游客舌尖体验。

通过农旅融合发展,红池坝镇实现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契合《长江保护法》颁布的初衷,做到了“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边远乡镇可借鉴的一种发展方式。

猜你喜欢

景区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