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2021-12-26徐潮
徐 潮
(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山东 济宁 277600)
近年来,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农药使用的重视。古往今来,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们普遍会使用农药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防止相关农作物出现病虫害等现象,影响农业产量。然而在农药的使用下,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严重破坏了环境。通过对农药使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断制定详细的防治对策,能够减少对农药的应用,继而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当前农药的具体使用现状
1.1 常用农药分类
在我国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相对频繁,常见的农药种类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有机磷农药。该类型的农药主要作用为杀虫,如常见的乐果、敌敌畏等均属于有机磷农药类型。在使用过程中,该类药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并且能够在自然环境和人体内进行分解消耗,因此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但动物或者人类误食后,会在短时间产生急性中毒现象,对肌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二,有机氯农药。同样为杀虫剂,如氯丹、毒杀芬等。但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不容易发生水解,容易长期残留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形成富集现象,最终导致慢性中毒。该药剂在自然环境中无法降解,对生态环境有着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我国已经被禁用,但仍存在部分区域违规使用的情况,对环境和生物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
其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该类型农药一般用于除草和除虫,常见药剂为克百威、杀螟丹等,毒性相对较弱,但不易降解,容易在植物体内残留,从而对人体造成一定影响。
其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该类型农药常见药剂为敌杀死、灭百可等,其毒性较低,但能够蓄积在植物体内,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同时其成本相对较高,但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目前使用较少。
农药分类较多,大部分都会在环境中富集,最终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我国作物中农药超标率在22%以上,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研究,提出良好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技术手段。
1.2 农药使用现状
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较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增加粮食作物产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使用的农药种类相对较少,通常为天然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药的生产种类,其品种相对较多,对农作物的生长也具有较大的益处,促使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继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面积大约在3.8×108hm2以上,农药的使用量则在60×107kg左右。其中,山东省是农药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并且,农药使用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其使用下,可有效减少相应的害虫,对农作物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由此使人们更加依赖对农药的使用,不断追加对其大范围应用,形成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致使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在107万hm2左右,并经常发生农药中毒事件,死亡率也逐渐上升,高达15.38%左右。并且,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一步扩大,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2.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2.1 大气污染
在农药生产过程中,通常会排放大量的废气,以此逐渐形成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在农药喷洒过程中,由于农药的挥发以及扩散也会对大气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使用农药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由此,长期使用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农作物产量,并使污染范围逐渐扩大。
2.2 水体污染
在农药的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相应的河流中,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在雨水以及灌溉的作用下,致使农药出现迁移的情况,致使农药逐渐流入到地表水中,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较为严重。通常情况下,在农药长时间使用中,水体污染范围会随之扩大。目前,我国大约70.6%的河流受到农药的污染,严重造成生态失衡。
2.3 土壤污染
在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将废液排放到土壤中,对土壤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农药的使用环节中,相关人员未能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致使农药的用量不断增加,继而使土壤遭受到严重破坏。农药中的大部分残渣留在土壤中,其成分通常具有较强的有害性,致使土壤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不断出现土壤板结的现象,导致土壤快速退化,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种植工作,降低农作物产量,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4 生物影响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对生物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破坏生态结构,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生物种类不断减少。同时,在农药的应用过程中,对生物中的营养物质造成较大的破坏,逐渐降低农作物的营养性,在人们食用过程中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在大量农药的应用下,致使部分害虫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导致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逐渐降低,从而充分展现出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加重农药污染影响的因素
农药对于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想要缓解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应调查造成农药污染的具体影响因素,结合根本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提出解决方案,降低农业污染的不良影响。
其一,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作物种植,为避免作物产量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有效提升作物的生长效果,村民就会选择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部分村民认为农药浓度越高、施加越频繁,对作物的保护效果越好,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最终导致农作物中药物含量过高,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其二,目前我国对于农药的研究相对较为落后。虽然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的研发生产中,仍缺少规模较大的研究机构,导致我国的农药研究水平受到制约。在实际的生产发展中,将农药研发的重点放在杀虫、除草等功能性作用上来,忽视该类型药剂的生物富集性和环境影响性,导致农药的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并且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三,大部分农村无法做到科学种植。目前,我国农业种植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作业,土地面积较小,家庭内部对种植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进行种植,这使得种植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且生态环境不友好的情况。大部分农村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长期选择同一种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土地基本不变,且很少进行轮作,导致土地的养分不足,同时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越来越弱,农民想要降低不良影响,会选择提高农药施加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生态环境平衡性。
其四,缺乏健全的农药监测管理。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很少会有专业人员深入到土地中进行采样化验。部分监测人员的水平不足,使整体的监测效果不合理,导致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药剂管理和生态监控恢复,最终影响环境保护效果。
其五,缺乏完善的农药销售和回收体系。在农药销售管理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销售管理体系。农户能够随意购买各种类型的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根据自身经验对用量进行控制,在该阶段经常导致农药施加用量过大的情况发生,导致作物中农药残留较多。在使用完毕后,大部分人员会直接将包装扔在田地周围,不仅使剩余药剂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农药包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
4.针对农药污染的实际防治措施
4.1 强化农民环保意识
现阶段,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当加大对农药使用的重视。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未能认识到农药的实际危害,并对农药的使用标准尚未了解,所以对农作物以及环境等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使用的宣传,逐渐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农药存在的潜在危害,尽量避免对农药的大范围使用。同时,在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时,还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了解更多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并采取合理的种植方法,解决农作物种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减少对农药的应用。在培训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向农民宣传农药的相关知识,让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按照具体标准以及相应要求对农药进行适当地应用,可有效防止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相关专业人员还应当深入到农作物种植的农村中,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指导,让其在特殊情况下适量应用农药,并保证土壤以及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在合理的标准内,继而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4.2 改进农药生产技术
相关部门在对农药污染的防治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农药生产阶段的重视,要求相关企业正视农药污染问题,围绕着改善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农药生产加工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各类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控制。要求相关企业在排放废弃物时,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排放,避免废气、废水等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其排放的废弃物达到合理的标准。并且,农药生产企业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改进农药生产技术,不断改善当前的生产工艺,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生产工艺的研究。在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下,逐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采用全新的生产设备,减少农药污染的发生,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3 加强栽培技术研究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现象,对农作物产生较大影响,降低其存活率,致使农业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继而种植人员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加大对农药的应用,使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威胁。因此,针对该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栽培技术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可加强对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环保防治方式的应用,尽量减少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在栽培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需对种植方法进行不断改良,优化农作物品种,使其具有高抗病的特点。并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当选用高质量品种,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避免出现病虫害侵袭的情况,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果。并且,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还应当积极采用轮作制度,继而可有效对农作物以及土壤等进行充分保护,逐渐实现生态平衡的目标。
4.4 强化农药监测管理
在农药污染的防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测管理。根据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地区对农药的使用状况,制定详细的管理策略。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全面管理,开展实时监测工作,继而对相关生态环境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可明确各项数据是否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同时,相关部门需结合监测的具体情况,对环境质量做出合理评价,根据当前状况的主要分析,以此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并且,工作人员还需对重点地区进行全面监控,掌握农药的使用情况,并对农药生产以及加工进行全面控制,不断减少农药污染。工作人员还需对农药污染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分析,以此创建环境保护系统,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农药的使用以及生产进行明确规定。根据农药污染的具体情况,制定农药的使用标准,要求相关种植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标准对农药进行适当的应用,从而对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4.5 建立农药销售回收管理体系
为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加强对农药销售过程的管理。首先,为避免农药的滥用,应对农药销售进行限制,在购买农药时,应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施用土地面积以及作物种类和购买量等,减少随意购买农药情况的发生。通过对农药销售源头的控制,减少农药过度使用的概率,从而实现对环境的进一步保护。其次,在购买完毕后,应由销售人员对农民进行使用讲解,介绍标准的用量,避免由其按照经验调整用量。在标准用量的控制下,尽量降低农药的超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效果。在介绍讲解的过程中,应使用相对专业的语言,并为农民介绍超量施加农药的危害,提高农民的警惕心,使其在使用农药时,能够严格按照标准用量进行施加,强化对农药超量使用情况的控制。最后,建立完善的农药废物回收系统,对使用后的农药包装进行统一回收处理。为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农药包装兑换优惠券或者换钱等方式,避免其在使用后随意将包装丢弃的情况发生,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或者由销售商家负责根据登记信息进行农药包装的收取,提高对农药包装的收集效果,减低环境污染。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农药污染情况的详细分析,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意识,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在农药生产加工中对废弃物排放也需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完善农药监管体系,从而有效地促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并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质量,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