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26

南方农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营科技

朱 玮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农服务办,江苏苏州 21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也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推进,作为以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涉农类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率先实践,把知识、文化、技术传递到广大农村,把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1]。

1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农村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农村紧缺的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及文化传播人才等。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0.34%,近几年每年都以1%的增长率持续增长[2],广大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为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各人才培养机构不仅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还要开辟、疏通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管理的下乡通道,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业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迈进,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站上了新台阶,对科技需求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

2.1 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目的的转变

我国农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从依靠简单农具的体力劳动到种养业的机械化作业[3],从“粪尿农业”发展到石化农业和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我国的农民已经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中得到解放,原始的低标准农田正逐步改造成高质量、保丰收、设施化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既追求农产品产量,又兼顾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替代独户单干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空巢化、空心化现象成为了乡村衰落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大农村在维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单位主体的种养规模,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与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3 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及水平逐年提升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种养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现代种业等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农业耕作的模式与范畴,大量的工业化、信息化科技成果传导到农业,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的特征越发明显。

2.4 农业农村科技需求更加专业化与多样化

乡村振兴不仅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又是农村的现代化。就农业产业而言,除了农业生产需要技术,农产品加工及其经营管理同样需要专门的技术与人才。而农村生态宜居建设、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农村基层的管理与治理和农村党建等都需要专门技术、专门人才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赖于多学科专业技术和全科型专业人才。

3 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做法

当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美丽乡村等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广大农村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学院充分利用师资队伍的人才优势,加大科技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实践,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3.1 积极参加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2009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要求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织科技团队,动态定向到有关县区开展技术帮扶。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根据帮扶县区的产业特色组建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多个专家团队开展驻点科技帮扶,先后驻点的县区有睢宁县、海安县、太仓市、相城区、张家港市等地的60 多个乡镇、400 多个建制村,按照“一镇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对近万户农民的农业生产展开技术指导,使相关村级集体经济及其农户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连续10 年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服务先进单位。

3.2 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服务

2012 年,在苏州市政府、苏州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设立“院-区(企)结对”专项,学校践行农业高职院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学理念,组建了覆盖农业技术与经营、农业农村管理、农产品加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机械、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等22 个专业团队,赴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每年派出800 多人次,服务24 000多天,成为了活跃在农村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3.3 委派专业教师挂职参与农业行业和农村基层专业管理

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农业经营、农村管理和能带领行业及区域农民共同致富且有一定领导才能的综合型人才。

2011 年以来,学校先后委派4 名教师赴村集体担任第一书记,委派专业教师85 人次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副总经理、副理事长等职,全脱产、全身心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中,辅助村集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助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省力化生产,提高经营主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017 年,经学校推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学校1 名教授兼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花卉)技术体系首席专家,5 名教师兼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负责带领全省岗位专家、基地主任等21 个花卉研发团队形成花卉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开展全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升级;相关产业基地主任主要为产业基地所在县提供产业研发和技术支撑,有效促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提高。

4 涉农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4.1 必须主动承担科技服务“三农”的基本职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3 大职能,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农业,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除了做好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外,更应该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主动委派教师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帮扶和指导,为广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必须注重服务的科技含量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征程,对科技含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科技服务不能在一般的科技指导水准上原地踏步,而更应该加强农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5],并在科技服务实践中加以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在实际帮扶中加以利用、消化,使教师的科技下乡服务跟得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4.3 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5大振兴内容,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不能局限于农业生产,而要委派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还需要朝着农村全科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力争使学校的科技服务既能解决农业专项技术难题,也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营科技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