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不”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2021-12-26朱艺博刘冠楠焦婷婷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不归口预算编制

朱艺博 何 帅 刘冠楠 焦婷婷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公立医院实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取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在药品及材料采购、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控制权。同时,由于政府投入占比越来越小,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越来越低,医院需要通过提高运营效益来获得持续经营的动力。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属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在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方面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程序上和监督上的内部控制程序,这就导致了较大的漏洞和隐患,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亟须通过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工具,来健全医院经济活动中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控制,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借助有效的内控手段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医疗领域党风廉政建设。

2006年,卫生部发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提出了在预算、收支、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财务控制程序。同时,要求建立财务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并接受上级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检查及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目的是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制度,执行程序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该制度提出了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等措施。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关注的是内控组织架构和部门分工与协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从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基建等方面进行流程控制。同时,要对内控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内容、体系,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内控机构。内控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医务、教学、科研、预防、资产(药品、设备、耗材等)、医保、财务、人事、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采购、基建、后勤、信息等各个部门,增加了医疗业务、科研业务、教学业务、互联网医疗业务、医联体业务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要求医院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医院内控管理存在问题

(一)内部控制建设组织架构不清晰。

目前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程序上和监督上的控制程序,导致无法规范地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内控建设的组织架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制度。部分管理机构职能未按照归口管理、授权审批的内控方法进行职权划分,内部控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医院应构建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建设组织架构。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控体系各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联动机制。正是由于缺乏整体联动性,导致无论是单位领导层还是基层员工,都对医院内部风险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医院内部控制无法发挥风险防控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活动不健全。

公立医院业务活动繁杂,内部控制涉及范围较广,除了医疗活动的风险外,还面临着经济活动的风险。许多医院的内控制度只是根据规定要求建立预算、收支、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基建等制度,并没有意识到内控的主线应当是以“预算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控制效果有限。不少医院未对关键环节和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和流程的梳理,导致业务流程不合理不规范。各经济活动授权审批环节未进行科学的评估,在事项和金额上权限设置不合理,导致失职、渎职现象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缺乏评价、监督机制。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牵头部门,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内部监督是指医院内审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目的是通过检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项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然而,大多数医院未建立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内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不统一,导致各项评价流于形式,内控检查无法发挥监督作用。同时,不少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到位,没有独立的审计和监督机构,导致内控检查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财务和预算管理是公立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公立医院要通过预算约束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提出通过预算管理来规范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提高资金使用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预算手段对医院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筹资投资、业务等,进行全方位管控。文件明确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等各个环节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要加强预算分析,强化预算绩效考核。

四、全面预算管理在内控中的重要性

医院预算业务来源于战略目标的制定、资源的合理分配、业务指标的有效控制,是医院经营活动、筹资和投资活动的计划和依据。通过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健全组织体系,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建立监督、考核、评价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一)通过预算管理体系优化内控组织架构。

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自下而上,分别是业务科室、归口科室、预算管理办公室和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明确各层级权利和责任,建立由制定战略目标、执行工作任务、监督执行情况、分析和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的内控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体系,确保医院所有部门、所有科室均纳入预算管理体系。预算内控责任,能够分解落实到各级预算责任单元,落实到医院每一名职工身上,切实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度。

(二)全方位业务流程覆盖,加强内控运用成效。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医院内部控制中重要的一环。预算管理涵盖收入、支出、成本费用、筹资投资、业务等方面,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方位的特点。通过梳理预算业务全流程,对各个经济事项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理顺经济业务中各项流程,建立分级授权的审批机制。同时,诊断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积极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预防预算组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通过监督和控制预算业务的全过程来达到内控目标。

(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评价与监督。

通过对预算整体进行监督和评价,检查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把控审批过程的合规性,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对重点管控事项的差异率进行分析,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各环节控制点,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管控的作用。同时,将预算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内控管理来提高绩效管理,将评价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绩效奖励等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五、全面预算管理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

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背景下,构建权责分离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是保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运转的基础。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应涵盖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和预算业务科室。预算管理组织应当分工明确,层层把关,组织中的每个人员、部门应当赋予相对应的权利、责任,确保权责分离,控制风险的发生。

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通常为虚拟权利组织,医院院长、各分管副院长、各职能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是院内全面预算管理最高权利组织。预算管理制度、方案的综合审定及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包括编制方针、执行中的重大问题、预决算报告等,均需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通常会下设实际执行组织——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预算管理办公室需设置专职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归口科室及业务科室需设置预算管理员,配合预算管理办公室执行日常工作。制度拟定、指导预算编制,汇总、协调和平衡预算上报数,监测预算执行及调整,编制预决算报告等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均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归口管理部门对所管辖的预算事项的编制、执行、调整及执行结果负责。

(二)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卫财务发〔2020〕30号医院编制,应按照预算管理体制确定收支范围。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括医疗收入预算、财政拨款收入预算、科教项目收入预算、和其他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包括一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等。预算编制应体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将全年工作计划涵盖在全面预算中。在实际中,公立医院应该注重对现金流量表、 资本等进行预测,结合整体预算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医院本身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医院直接收入的增加。同时,强化资金预算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做到“无预算,不支出”,控制腐败的发生。

预算编制流程应遵循“二上二下”,即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下年度总体预算目标,并提出编制要求下达至各科室。各科室根据上年度预算完成情况与本年度工作安排,编制科室年度预算,经分管院领导审核后报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对申报的预算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初步审核、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下达各科室修改后再次上报,经审核后形成预算草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医院总预算草案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经院党委会审批后报职代会审议,审议通过后,下发执行。预算管理办公室向各科室下发,并将预算进行公示。

(三)预算执行和调整

根据国卫财务发〔2020〕30号要求,预算一旦下发不得随意变动,对人员经费和三公经费,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标准执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医院可选择部分重点经费进行刚性管控,即预算一旦下达严格按照预算额度进行执行。归口科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有年初预算编制范围外的经济事项需要执行,需上报预算管理办公室。进行预算调剂或调整后执行预算。首先应由各科室、职能部门等预算执行部门提出上报预算调整方案;经科室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签。预算管理办公室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提供调整前后的预算指标对比,对提出的预算调整申请进行审核。预算管理办公室将要调整的预算报告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院党委会审批,下发给申请部门遵照执行。财政性支出调整须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收入预算调整后,可相应调整支出预算,以收定支,保证收支结余,实现预算收支的平衡。

(四)预算分析和考核

预算管理办公室应组织相关归口科室,定期监测预算执行情况并周期性进行分析。预算分析应涵盖预算执行情况,包括收支结余情况及业务运行情况。另外,应对预算事项执行的合理性及差异性进行分析并给出解释,以确保预算有效落地。对预算进行全流程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科室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同时,预算绩效考核确保了预算目标的有力实现。

(五)全面预算内控系统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对于预算内控系统的构建具有突出作用。预算内控的全流程管理,从构建权责分离的预算管理组织,到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及考核,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给予不同岗位独立的权限,确保预算管理组织相互制约。预算编制应在系统中设置“二上二下”审批流,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过程中,应通过信息化手段设置控制。对使用情况进行提醒,对可能超支的支出设置预警,对重点经费设置刚性管控,严控不合理支出。预算调整流程应当嵌入信息系统,所有经过调整的预算均需由预算内控信息系统记录。另外,预算内控信息化系统应统计全部资金支出结果,便于预算分析和考核。

猜你喜欢

三不归口预算编制
2020年湖北国资委党委归口管理企业党建工作研修班在宜昌开班
房地产企业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与应用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加强费用归口管控,实现费用“精益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企业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
“三不”男人滚远点儿
浅析国有大型企业人员归口管理机制
开会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