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半部〈论语〉做良师》的密码

2021-12-25陈立东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闻斯行论语孔子

陈立东

孔子的教育智慧被很多教师奉为圭臬,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次翻开《半部〈论语〉做良师》这本书,都会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诗意,原来,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该书共六章,分别从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做好自我经营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砥砺育人智慧、树立教师专业精神、与同事同行6个方面,以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对《论语》中儒家思想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学意蕴解读,阐述了在帮助当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精神鼓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密码一:教育的本真,就是要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因为教育,让我们融入了孩子的世界里,陪伴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在生命的旅程中留下美好的瞬间。学生们就像一只只彩蝶,翩跹于我们身旁,停靠在我们心灵枝丫上,让我们相互依偎。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坐在一起谈论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曾皙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方式最让孔子欣赏。曾皙描述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暮春时节,穿上新的春衫,和几个同事,几个孩童一起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最后一起唱着歌回家。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轻松愉快,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和谐的教育场景吗?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师者的身份,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喜欢孩子并把与他们交往当作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师者以教化为天职,不唯独善其身。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回归它的本质,学生才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繁华似锦,不冷不热,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老师一定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时令,和学生怀着欣喜之情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放飞心情,共同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沂河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乘乘凉,美丽的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奇妙的课堂,老师无需多说一句话,学生的身心就已经融入在这美妙的春天里!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沂水春风,歌咏遣怀,心就不知不觉地贴在一起,形成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弗雷什中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少年们夏天想进行‘水上旅行’——想乘船经过水库驶入大河,然后登上某个‘无人烟’的岛子……可是我们没有船,于是我从新学年一开始就攒钱,到了春天,我就从渔民那买来了两条船,家长们又买了一条船,于是我们的小船队就出航了。”校长要管理一所学校,他的工作应该是非常繁忙的,可是当他得知学生想要去冒险,乘船去大河上旅游,没有制止,却暗暗地支持他们,自己攒钱买船,协调家长来赞助,最终孩子们的梦想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浪漫而又美好的场景啊!这期间饱含着师生间多少的信赖和期待,难道校长没有考虑到安全隐患,不会担忧受到学生家长的指责吗?可是他没有放弃,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并努力实现,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

《论语》的最大魅力在于引导幸福和诗意的教育生活方式,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把课堂开放到醉人的春光中去,开放到无人烟的小岛子上去,开放到友好的气氛中去,伴随着轻松快乐的心情,敞开怀抱享受大自然,师生之间彼此能听到心跳,感受到彼此心声,从而体验教育的美好和喜悦。

密码二:教育的需求,就是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给后世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学。翻开《论语》,开篇《学而》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番话是孔子说给学生的,更是对师者们说的,孔子非常谦虚好学,终生怀有教书育人之志。“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职业,学习的过程就是滋养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知识储备,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教师是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所谓专业就是“非我莫属,不可替代”,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是一个终身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我,既是时代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也是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终身学习便终身都有喜悦的感受相伴,《论语》告诉我们,教师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人生的信条。

孔子在两千年前教育他的弟子们,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就是汉语“学习”一词的出处,《说文解字》中的“习”,鸟数飞也。学是求知环节,习的本意是反复实践,是实践环节,学习就是不断求知和实践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学习是求知实践的结合,求知最终是为提升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实现学科育人,实现由“育分”到“育人”的根本改变,进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密码三: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孔子作为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两千年前就主张把教育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没有固定的程式,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上运用什么方法完全视学生的特点而定,不能一刀切。

《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最先问孔子,我得到了一个好的主张可以现在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和兄长,为什么不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再去做呢。”后来冉有也过来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他说:“你既然认为是好的主张,当然马上去做。”之路和冉有问孔子是同样一个问题,可孔子回答的却不一样。公西华感到很困惑,于是去请教孔子原因,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爱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事情,可仲由的胆子特别大,过于冒进,我怎么能放心呢,所以啊我要用这种办法来让他遇事多思考,放慢速度。”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因为他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循循善诱,我想这就是老师负责的态度,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教育本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人性的韵味和温馨。”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建议按实际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中等学力以下的学生无须传授高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水平,备课时要认真考虑诊断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接受状态,随时调整进度、内容和方法,分层实施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育者:“请记住,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親、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可现实中多数学校借素质教育之名,追求的还是分数,似乎离开考试、离开分数就不是教育,家长也没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缺少积极的鼓励和陪伴。 因此,在我的脑海里常会闪现《半部〈论语〉做良师》中所描绘的一些美好的教育画面,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更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美好过程。教育的美好,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阳光雨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呼唤朴素、宁静、美好的教育能回到起点,回到本来的样子,回归教育的本真,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在今天,我们重温《半部〈论语〉做良师》这本书,就是不忘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什么“初心”?为了孩子的幸福奠基;什么“使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闻斯行论语孔子
百家争鸣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解读《论语》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闻斯行诸
子路问强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