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策略探究
2021-12-25王瑜鑫
摘要: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本中笔者以大班主题活动“人体的奥秘”为例,阐述如何实施适宜的教育手段与策略,以有效地引发、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大班;主题活动;探究式学习
幼儿园主题活动又被称为综合活动,即围绕某一中心开展的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且相互关联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在主题活动中以幼儿为主,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发展。《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学习品质”。所以近年来,教师越来越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注重放手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俨然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有些教师对主题活动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支持途径认识不够,导致走过场、形式化、无法深入等问题,无法真正有效地调动和支持幼儿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基于此,笔者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实施适宜的策略,以搭建有效的支架,支持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 简述主题活动中幼儿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华爱华教授也说:“儿童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他自己的真世界。”即概括为一个行动原则,那就是教师要放手,允许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探究。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儿童观的改变,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主题活动、科学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探索活动当中。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在主题活动,由于老师经常放不开手,总是管头管脚,所以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以及教师的支持不到位、幼儿的探究需求得不到满足、探究内容幼儿不喜欢、探究不深入、过程形式化等,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继续改进优化。
二、 主题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确立探究主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
兴趣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所以主题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果以老师为中心选择探究内容,看似是教师从专业的角度选择“适合”幼儿的主题,实则是违背了幼儿自身的意愿,让其很难提起探究兴趣,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直接影响探究学习质量。所以教师要珍视兴趣对幼儿的作用,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敏锐地捕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共情卷入,去倾听、理解和回应,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站在专业的角度,提前分析如果生成該主题活动,是否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可能会收获哪些有益的感知经验、是否有教育资源支持等问题。
(二)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及探究方向
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对该主题内容已知多少、最近发展区间是什么、最想探究的内容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选取探究内容。即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绘画表征能力及经验,在主题活动开展初期,教师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去倾听幼儿想探究的问题以及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发放“人体奥秘我知道”调查问卷,以此了解幼儿对人体已知哪些,以及还想知道什么,最后统计分析出班级有75%的孩子对人体的内部结构开始有所关注及思考,他们对大脑、消化系统尤为感兴趣。
在调查问卷中,教师还向幼儿了解到:你想用哪些方法来获取知识?幼儿提出:看书、叫大人用手机帮我们找资料、去问医生等。这说明大班幼儿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于是下一步,根据幼儿的需求,教师创设了信息库。
(三)建立多元的“信息库”,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更强调的是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知识。幼儿在此过程中是通过一些学习的渠道、方式自主来查询获取信息建构知识框架,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幼儿本身有更深的体会,是真正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探究的快乐。即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探究物质资源,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和引导幼儿逐步习得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查阅书籍、做观察记录等,逐步提升探究能力。
在班级建立信息库,为幼儿提供多方面的感知条件,支持幼儿建构知识框架。下面以“人体的奥秘”信息库为例:
1. 绘本信息馆
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可创设主题阅读区,鼓励幼儿经常与同伴一起阅读、交流、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过程中,同伴间分享我发现了什么,以及自己运用工具书查找时候的感受。
2. 实物操作馆
学前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来获取学习经验的,所以教师需要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实物、模型等,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是幼儿能通过感官去获取信息的对象。如“人体的奥秘”主题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的仿真模型,以及X光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让幼儿直观地去探索。
3. 经验分享馆
同伴的经验输出也是非常宝贵的共享资源,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总结、概括、梳理与用绘画符号进行记录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环境中创设经验分享馆,鼓励幼儿围绕自己的知识兴趣点,通过海报、小书、作品等形式交流以及获取同伴经验。
(四)通过教学、游戏、环境搭建支架,支持幼儿深度探究
在主题探究的路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及时收集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支持,引导幼儿解决这些问题,走入深度学习。
如集中教学,教师可与家长社区合作,邀请更权威的专业人员进课堂,引领幼儿更深入地学习。如“人体奥秘”主题中,邀请血液化验科的医生用实验室里专业的双筒显微仪,带领孩子们观看显微镜下血液细胞的形态,孩子们惊叹不已;如区角游戏,教师将主题中包含的各领域内容融合于区角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如语言区:你说我猜(器官);美工区:制作跳动的骨骼;表演区:《食物旅行记》创意戏剧等,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体验、探究学习。创设以支持幼儿探究学习发展为目标的主题环境,如在环境中呈现幼儿探究学习的路径,将幼儿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方案呈现出来,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五)小组合作一起拓展探究学习内容,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与态度
大班幼儿更具有合作探究意识及能力,有一些探究问题相类似的幼儿就会经常性地在一起讨论、看书。教师要根据幼儿探究的能力和经验情况,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并促进幼儿与同伴、家长等的互动,鼓励幼儿表达与思考,建构新经验。即教师要多鼓勵幼儿与他人互动,除集体探究外尝试更多样的探究模式,如小组探究、个人探究、亲子探究等。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如探究兴趣、专注时间、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父母是否包办代替等,为下阶段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提供依据。
例如在“人体的奥秘”主题活动中,幼儿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成立了“关节”“内脏”“血液”“皮肤”四个小组并共同设计队名队标,制定近阶段最想探究的问题内容。在父母协助成立的微信小组群里,幼儿时常用照片、视频的方式展开问题讨论。教师密切关注各小组探究进程,适时提出挑战、不断助推幼儿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幼儿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与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
教师还要为幼儿营造开放、自主的环境,给予他们交互经验的机会,同时学会倾听、尊重、接纳他人观点,养成良好、谦虚的学习态度。
(六)与家长的合作贯穿整个主题活动之中,共同支持幼儿自主探究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共同配合优化教育效果。如:1. 利用家长会面对面探讨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幼儿的意义,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并给予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方法;2. 借助家长的力量,丰富“资源库”和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3. 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探究、小组探究;4. 请家长辅助记录“探究性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在整个主题推进中,幼儿的发展是可视的,当家长看见了孩子的变化,对幼儿自主探究学习产生认同的时候,教师也会产生一种专业自豪感,对今后的家园配合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在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中,发现幼儿有四点质变:第一,情感态度方面,幼儿的学习状态逐渐从被动到主动,他们在一次次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探究的乐趣,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探究能力方面,幼儿逐步习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并能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语言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分享;第三,社会性方面,幼儿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获得了小组学习经验,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第四,学习品质方面,自主探究式学习更多的是依赖幼儿自己,教师和家长更多是作为协助者,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脚手架”,在幼儿可以较为独立地进行探究、完成任务时都是放手幼儿让其自行解决。幼儿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坚持、不放弃等良好学习品质。
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等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更符合当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与儿童观。教师在其中要时刻关注并落实以幼儿自主探究为核心,做好参与者、支持者的工作。重在:1.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愿望。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诱发其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2. 为幼儿搭建支架,如环境材料支架、主题经验支架等,保障主题活动的开展,将幼儿的学习引入深入探究;3. 引导幼儿学习探究的方法,提升探究能力。如何获取信息,如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如何用绘画、符号记录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如何将经验延续到新的学习活动?这都是教师要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帮助幼儿逐渐感知和运用的;4. 鼓励幼儿与同伴、家长及引入的社会资源互动,尝试不同的探究模式,在自我经验的建构过程中积累合作经验;5. 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探究精神和态度的养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南》强调,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会使其产生依赖性,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渐明晰问题,给予方法与资源支持,让其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得结果。
参考文献:
[1]庄春梅.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时间路径和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9(2).
[2]杜青芬.幼儿园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3.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高晓倩.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探究式学习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0.
[5]何圣予.主题探究活动中支持性学习环境创设策略[J].福建教育,2019.
作者简介:
王瑜鑫,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