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回眸与展望

2021-12-25蒋永穆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术界中国共产党思想

蒋永穆 王 瑞

发展经济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抑或是抓改革,都十分注重经济的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制定相应的实践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经济发展经验,进而将其上升为经济发展理论;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的互动,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经济发展思想。

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国内学术界总是十分注重从不同视角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从而更好地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学术史的考察既是我们深化研究的前提,也是我们深化研究的方法。基于此,我们选取了近90篇相关研究文献,并尝试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当然,我们的梳理并没穷尽所有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依然希望通过这次尝试性的梳理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思想背后的深刻意蕴,并为进一步做好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奠定基础与指明方向。

一、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横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思想也与这两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相契合。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中经济发展论述的研究阐释主要是以毛泽东的经济发展论述为主要线索,并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主要聚焦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发展目的的研究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整个经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指挥棒”。学术界围绕经济发展目的这一视角,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进行了研究阐释。具体来看,学术界对其研究呈现两个维度:国家维度和人民维度。一是从国家维度阐释经济发展的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前,经济建设主要是为革命服务,主要任务是保障革命供给。〔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为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服务。〔2〕何云峰研究了毛泽东晚年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物质层面的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且分配大体平均的社会。〔3〕二是从人民维度阐释经济发展的目的。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中始终装着人民,一切经济实践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人民。〔4〕张秀荣认为,毛泽东阐释了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即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人民。〔5〕寿思华也指出,毛泽东经济发展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即经济发展不仅要依靠人民,而且经济发展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6〕

(二)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研究

如果说经济发展目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经济发展动力则是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对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了理论贡献。学术界主要是从革命动力的维度来研究阐释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通过社会革命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梗塞,即通过社会革命调整生产关系,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始终将革命视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动力。为此,毛泽东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中国经济得以解放和发展;此外,毛泽东还强调精神因素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注重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全面改造来推动经济发展。〔7〕

(三)关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经济发展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毛泽东十分重视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十分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这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篇。〔8〕学术界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处理的关系的研究阐释,也是以其为蓝本。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刘金文从哲学的视角研究阐释了毛泽东经济发展思想中的关系,即农轻重、沿海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及生产单位与生产者、自力更生与对外学习、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等。〔9〕周惠玲以《论十大关系》为文本,研究阐释了经济发展中的五对关系。具体包括: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五对关系涉及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结构的调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投资比例的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调整。〔10〕郭根山认为,毛泽东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三者平衡发展的思想。〔11〕王春刚专门研究了毛泽东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具体如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恰当处理分配问题,构建和谐的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形成和谐的管理关系。〔12〕

(四)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研究

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济发展量的增加都尤为重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不得不尽快发展经济。为此,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学术界也对其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研究阐释:毛泽东提出了高速发展战略思想〔13〕和赶超战略思想。〔14〕梁柱认为,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十分关注并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领导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始终把速度问题作为一个中心问题。〔15〕何云峰指出,毛泽东晚年已经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变了快速发展的经济战略。〔16〕

此外,还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研究阐释毛泽东思想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如陶伯康认为,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7〕朱鹏华和王天义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的设想大致可以分为“两步走”战略,即要用三个五年计划打基础,十个五年计划将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8〕

二、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改革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经济发展思想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其研究阐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因此,邓小平理论中蕴含十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中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阐释主要是以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思想为主要线索,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发展目的的研究。尽管持这类观点的学者都是从经济发展目的视角研究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学者从整体层面研究了其经济发展目的,如乔洪武指出,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既要解放发展生产力,也要消灭剥削与贫困,实现共同富裕。〔19〕王西秦指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总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邱琴芬和陈洪波认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中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21〕武力指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小康社会。〔22〕也有学者从具体层面研究了其经济发展的目标,如王纯德指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实现社会生产翻两番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两个方面。〔23〕张天学指出,经济发展为民和富民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落脚点。〔24〕

二是对经济发展动力的研究。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直都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问题,并在其发展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学术界对邓小平经济发展动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改革、创新、开放等方面进行总结,具体如下:赵建春将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的动力概括为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既要改革经济体制,也要实行对外开放。〔25〕顾海良和张雷声指出,邓小平经济发展动力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26〕王维敏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依靠的是改革创新。〔27〕邓磊将邓小平经济发展动力思想概括为体制创新、对外开放、科学技术和精神信念四个方面。〔28〕朱哲指出,邓小平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推动经济发展。〔29〕

三是对经济发展思想特征的研究。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学术界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所彰显的特色也进行了研究阐释。他们认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既具有人民性、彻底性、创造性、指导性等方面的特色〔30〕,又具有实践性、继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鲜明特色。〔31〕

四是对经济发展思想意义的研究。尽管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但蕴含的经济发展的核心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学术界对于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的意义也给予了关注。廖和平和张英认为,邓小平的经济和谐发展思想对于当今经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关注全体人民的利益需求;发挥科技、教育的能动作用,提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两型”社会的快速发展;遵循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32〕汪青松认为,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至关重要。〔33〕

(二)国内学术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经济发展论述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研判形势,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然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经济发展思想。学术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经济发展论述的研究阐释主要是以江泽民关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论述为主要线索,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这类学者主要研究阐释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述。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对此进行了探索,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研究阐释。谭均云将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总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口,基础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条件是保护环境,动力是科技创新,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34〕冯洁指出,江泽民十分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核心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35〕

二是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了步伐。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成为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的重要问题,也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注的重点。学者们对其也进行了研究阐释。张磊认为,江泽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36〕冯德成和马力认为,江泽民“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将发展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37〕此外,学者们还对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的思考进行了研究阐释。如陈扬勇认为,江泽民“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对于正确处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有重要意义。〔38〕

三是对区域协调思想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向好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思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阐释。徐飞和刘忠权指出,东西部经济协调是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既需要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也需要东部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39〕秦尊文将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总结为协调发展观、共同富裕观、加快发展观、特色经济观等。〔40〕肖祥敏指出,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包括:中央帮地方,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沿海帮内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发展;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发展的差距。〔41〕董清民等阐释了江泽民区域经济思想中的典型区域经济模式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42〕

(三)国内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经济发展论述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立足新世纪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推动经济继续发展是其主要任务。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中经济发展论述的研究阐释主要是以胡锦涛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为主要线索,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具体情况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对经济发展目的的研究。胡锦涛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并提出经济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与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3〕韩喜平指出,胡锦涛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4〕杨继瑞阐释了胡锦涛关于经济发展目的的相关论述,并指出,发展经济是人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45〕李高东指出,胡锦涛经济发展思想的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保障人的经济基本权利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46〕黄明理等指出,胡锦涛关于经济发展论述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人民而发展。〔47〕

二是对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持有这种研究视角的学者,主要研究阐释了胡锦涛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相关论述。汪青松指出,胡锦涛强调实现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48〕李高东指出,胡锦涛关于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49〕

三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郑吉伟将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论述概括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经济体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需要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建设创新型国家。〔50〕李高东指出,胡锦涛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强调通过优化需求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1〕

三、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起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中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整体上包括经济发展目的、经济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学术界对其研究阐释主要以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为主要线索,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关于经济发展目的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2〕学术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进行了研究阐释,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其主要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两个方面,但更多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如何在经济发展中贯彻与落实这一价值导向。

李鹏从唯物史观的视角阐释了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的缘由,并提出了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的举措。这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等方面。〔53〕蒋永穆和张晓磊等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54〕张雷声指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要求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还是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中,都要体现鲜明的民生导向与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55〕刘伟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不矛盾,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他还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个方面阐释了具体路径。〔56〕周文和方茜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需要贯穿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之中,并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57〕谢伏瞻指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需要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8〕王天义和朱鹏华指出,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实践定位,理应贯穿于整个经济战略布局之中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之中。〔59〕

(二)关于经济发展理念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60〕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阐释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

一是对新发展理念生成逻辑的研究。从理论维度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如张占斌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61〕从历史维度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如王立胜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62〕从现实维度来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刘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达到新规模,人均GDP水平达到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约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63〕

二是对新发展理念基本内涵的研究。有学者从整体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孙宁华和洪银兴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髓,具体包括:新发展理念体现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思想,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提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新发展理念继承并发扬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方法。〔64〕也有学者分别从其内含的五个理念进行了研究。如简新华认为,所谓创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所谓协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领域、地区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所谓绿色,是指能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所谓开放,是指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开放国内外市场,否定不合理的保护主义,充分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谓共享,是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5〕

三是对新发展理念价值意义的研究。有学者研究了其实践指导意义。裴长洪和倪江飞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66〕也有学者研究了其理论价值意义,从这个层面研究的学者又主要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如郭冠清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党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67〕

(三)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8〕。此后,学术界就新发展格局展开多维度的研究阐释,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是对新发展格局生成逻辑的研究。从理论维度来看,何自力认为,新发展格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69〕钱学锋和裴婷认为,新发展格局的产生主要基于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70〕葛扬和尹紫翔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其理论基础。〔71〕蒋永穆和祝林林认为,新发展格局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经济循环理论、中国古代的经济循环思想、西方经济学中的供需之间的畅通与国际贸易等理论资源。〔72〕从历史维度来看,董志勇和李成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新发展格局三个阶段。〔73〕徐奇渊认为,中国经历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变化。〔74〕张礼卿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思路逐步向新发展格局的转变。〔75〕从现实维度来看,主要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在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能力与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需要〔76〕,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77〕,是破解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客场经济全球化难以为继等问题的需要;〔78〕可能性在于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等〔79〕,并且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市场日益完善。〔80〕

二是对新发展格局基本内涵的研究。蒲清平和杨聪林认为,新发展格局是量与质并重的“双循环”;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双循环”核心;科技创新是“双循环”的动力源;“双循环”要兼顾效率和安全。〔81〕逄锦聚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妥善处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82〕刘伟和刘瑞明认为,新发展格局是“改革深化格局”“风险防范格局”与“目标导向格局”〔83〕。

三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路径的研究。“内需说”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84〕“科技说”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85〕,以科技创新为动力。〔86〕“改革说”认为发展环境越是复杂,越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87〕,但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88〕“对外开放说”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不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89〕,并积极做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90〕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经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学术界十分重视对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阐释,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整体上呈现如下特点:注重研究的时效性、注重研究的全面性和注重研究的代表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整体性研究,即从理论的整体性、历史的整体性、实践的整体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现状与展望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一)研究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经济实践中,形成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这是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阐释的前提。通过回顾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在整体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的研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注重研究的时效性、注重研究的全面性、注重研究的代表性。

一是注重研究的时效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既来源于中国发展经济的实践,也将随着发展经济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那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思想。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总是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思想而展开系统地研究阐释。这既是学术研究的使命,也是学术研究生命力的彰显。

二是注重研究的全面性。思想是一个由多个元素构成的集合体。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在某个时期形成的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阐释总是力图呈现该时期经济发展思想的全貌。具体来看,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阐释整体上从经济发展的目的、动力以及路径等维度展开。

三是注重研究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个起主要作用的领导者,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现有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性的基础上,以主要贡献者为主要研究线索。具体来看,学术界整体上都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论述为研究阐释的主要线索。

(二)研究展望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正如马克思曾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91〕尽管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个时期,但它依然“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因此,未来应当从整体性的视角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彰显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是从理论整体性的视角深化其研究。尽管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但它们始终贯穿着一条理论主线,即它们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理论整体性的重要彰显,也是显著标志。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思想人民立场观、核心观点、主要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厘清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主线,进而进一步把握其发展的方向。尤其是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探索与发展实践中,是如何创新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发展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发展的。不仅如此,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研究,从而在“变”与“不变”之中把握其整体性。

二是从历史整体性的视角深化其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与发展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同的时代,并且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毫无疑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是以那个时代的背景为素材,也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但依然有一条历史发展的主线,这条历史主线就是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探索与揭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这也是其历史整体性的重要着力点。从历史整体性的视角深化其研究,需要着重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其历史演进主线,尤其是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进行研究,从而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是从实践整体性的视角深化其研究。实践是社会的本质,思想既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既产生于发展经济实践,也服务于发展经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思想要求直面现实问题,回应不同时期的新问题。这种强烈的问题实践导向不仅是理论发展的推力,也是其实践整体性的重要表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对于理论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92〕从实践整体性的视角深化其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实践逻辑、实践目标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共性。尽管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在实践逻辑与实践目标,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但它们的实践共性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学术界中国共产党思想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