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巧分析

2021-12-25郝树民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淡水鱼类水体

郝树民

(蛟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蛟河 132500)

淡水养殖鱼类的病害防治工作中,应保证用药方法和选择药物的准确性,做好池塘消毒工作,并按照淡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预防病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为鱼类生长营造良好环境。

1 防治策略

1.1 预防措施

1.1.1 做好消毒工作

在预防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的过程中,应做好消毒工作。1)在秋季末期和冬季初期将池塘底部厚度较高的淤泥挖出,进行充分曝晒,清除其中的病毒和有机物成分,去除鱼塘内部的杂草,整理池埂。在放苗前的15 d 用每667 m2用100 kg 左右的生石灰或者每667 m2施15 kg 的漂白粉消毒,增强池塘消毒力度。2)对引进的鱼种也要进行严格消毒,如果需要将鱼种转入到鱼塘应消灭鱼体身上带有的病菌与寄生虫,可采用敌百虫药物、硫酸铜药物或是食盐进行稀释之后浸泡鱼苗,按照水体温度和鱼苗的承受性决定浸泡时间,在对鱼苗消毒的同时,注意用药,避免滥用。

1.1.2 水质与投喂的管理

淡水养殖鱼类在日常生长的过程中,水质和投喂管理对病害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在水质管理过程中,应确保鱼池的清洁卫生,所使用的水应符合相关标准,并注意根据水质特点进行定期消毒和换水,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和酸碱适中。在日常投喂的过程中,应保证饲料质量符合要求,并注意适当投喂,避免出现鱼类过饱或过饥等问题,投喂的时间、位置、质量和数量均应有一定的标准,以免投喂不合理而引发病害。

1.1.3 施肥的管理

对施肥环节的有效管理也是合理预防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的重要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的透明度过高或是颜色过淡时,应适当提升施肥数量,如果水体的透明度过低应适当减少施肥数量,必要时应停止施肥,尤其是夏季,温度很高且经常降雨,应减少或停止施肥。施肥过程中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基本原则,按照天气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和水体情况,灵活决定施肥数量,避免因为不合理施肥引发病害[1]。

1.2 治疗措施

1.2.1 确保药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在淡水养殖鱼类发生病害之后,应保证药物的对症性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1)遵循对症下药的基本原则。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功能不同,药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须全面了解药物基本情况,保证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进行病害防治。若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疗程不符合要求或是没有对症用药,不仅病害无法彻底消灭,治愈率低、复发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业的效益,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2)在药物应用过程中,要确保使用方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应掌握水体的面积和容量,并根据药物说明书明确科学的用药方式、数量与时间。药物数量不足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用药数量过多也可能会导致鱼类受到损伤甚至出现中毒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大批量鱼类死亡。另外,应尽可能将用药时间选择在早晨9:00~10:00 或者下午15:00~16:00,避免在阴天或是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用药,准确控制药物应用数量、位置。3)在使用药物之前应针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鉴定。目前市场中一些淡水养殖鱼类药物在鱼体内有很强的富集性,不仅会降低鱼产品质量,还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选择药物方面应保证药物的安全性[2]。

1.2.2 药物施加的注意事项

施加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点。1)全面分析水体水质的状况。水质不良会导致药效降低,部分药物会和水体当中的有机成分或矿物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得药效降低,因此若水质过肥,应适当提升用药数量。水质清瘦的情况下也应适当降低药物数量,避免影响病害治疗效果。2)应确保药物在水体中溶解的充分性与混合的均匀性。可以提前使用适量水与药物溶解混合,再泼洒于水池内部,避免出现块状物质或颗粒物质,以致鱼类误食而中毒。3)注意不能长时间反复应用同样类型的药物,以免鱼类出现病害抗药性,最终降低治疗效果。建议采用轮换用药方式或混合用药的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单一用药效果低和长时间单一用药抗性问题,还能兼并治疗很多病害。

2 防治措施

2.1 肠炎病害防治措施

通常情况下,淡水养殖鱼类在出现肠炎病害之后,鱼体会有红斑,腹部膨大,肛门位置红肿,轻轻按压鱼体腹部会在肛门流出黄色黏液,解剖之后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并且已经出现了发炎现象,肠道之内没有食物,存在淡黄颜色的黏液,肠道内壁已经开始腐烂。此情况下应将大蒜素和鱼饵相互搅拌进行喂食,剂量是每公斤体质量投喂40 mg,每天喂食1 次,连续喂食5 d。也可以使用0.3 mg·L-1的溴氯海因药物,增强水体消毒力度,并在饲料中掺入大蒜素或氟苯尼考药物和免疫多糖相互混合之后喂食,治疗时间为5 d[3]。

2.2 赤皮病的防治措施

赤皮病主要是鱼类受伤之后病菌侵入所致,发病之后,鱼类的表面局部区域或是多处区域出血,鳞片开始逐渐脱落,部分鱼鳍有充血和末端腐烂的状况。在防治过程中应使用8%的溴氯海因药物,每667 m2水面施用130 g,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3 d;使用12%的强效碘,每667 m2水面施用230 g,在池塘中全面喷洒,每天1 次,连续用药3 d。

2.3 竖鳞病的防治

竖鳞病一般是在水质非常污浊的情况下,鱼体受伤之后细菌入侵所引发的,在发病之后,鳞囊内部有很多液体积聚,使得鳞片出现竖立现象,此类病害发生之后,鱼类死亡率很高。竖起来的鳞片和松球状态相似,处于张开的形态,用手轻轻按压之后,就会从鱼鳞下部喷出液体,鳞片也会脱落。防治期间可以使用7%的二氧化氯,每667 m2用药90 g,用水稀释后在池塘中全面喷洒,连续用药3 d,从而确保病害快速消除,以免引发大的经济损失[4]。

2.4 水霉病的防治

淡水养殖鱼类在出现水霉病害之后,病变位置最初阶段是圆形,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之后会出现不规则斑块,感染位置的菌丝快速繁殖形成灰白颜色的棉絮状覆盖物质,在伤口周围缠绕并黏附,导致伤口出现发炎和溃烂现象。通常情况下,如果感染面积超出了鱼体表面积的1/4 就会引发死亡,采用镜检的方式可以发现水霉菌菌丝。在水霉病防治过程中,应使用水霉净产品,每667 m2用药100 mL,稀释后在池塘中均匀喷洒,每天喷洒1 次,连续用药3 d。同时应用亚甲基蓝,在全池塘进行喷洒,确保药物浓度达到2.5 mg·L-1池塘水,在4 d 之后再次喷洒1 次,确保病害的治疗效果。

2.5 细菌性烂鳃病

鱼类在感染细菌性烂鳃病之后会与鱼群分离,鱼体颜色发黑,鱼鳃上面的黏液数量大量增加,鳃丝腐烂并带有泥土,严重时鳃丝的末端软骨暴露在外面,鳃盖内侧区域的表面有充血状态,中间的表皮经常会有腐蚀性圆形部分,甚至已经出现烂鳃现象,呼吸困难现象明显加重,甚至引发死亡。防治的过程中将内服药物与外用药物综合使用,外用药物使用氯制剂,用于水体消毒,内服药物则使用肠炎烂鳃灵,即盐酸沙拉沙星药物,浓度为0.002%,剂量为每千克饲料4 g 药物,每天用药2 次,连续用药5 d。若病情非常严重,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药物数量或是增加疗程,确保疾病能被彻底治愈。

2.6 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

目前淡水养殖鱼类的寄生虫性病害主要包括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发病之后都有明显症状。对于车轮虫病,应在鱼苗放养之前使用2%的食盐溶液对鱼苗消毒 20 min,治疗过程中使用0.7 mg·L-1的硫酸铜药物和硫酸亚铁药物合剂在整个池塘中喷洒。对于斜管虫病则需要应用0.4 mg·L-1的硫酸铜和高锰酸钾药物合剂进行治疗,也可以单独使用0.7 mg·L-1的硫酸铜喷洒在整个池塘,增强病害防治的有效性[5]。

3 结语

在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防治观念,积极使用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应以预防为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一旦出现病害问题,要对发病症状进行准确诊断,然后对症用药,并注意严格控制药物应用的位置、数量与时间,确保在合理用药、掌握用药方法的基础上提升带病鱼类的治愈率,降低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淡水鱼类水体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北方高寒地区淡水青虾孵化育苗试验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鱼类运动会
跳到海里喝淡水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