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越冬茬辣椒绿色生产技术
2021-12-25郑磊
郑 磊
(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滑县456400)
辣椒营养丰富,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蔬菜。温室越冬茬辣椒正好供应春节市场,价格高、效益好,近年种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栽培上要突出选用良种,培育壮苗,科学浇水施肥,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提高辣椒产品品质,实现丰产丰收。
1 设施类型
越冬茬辣椒生产采用冬暖半地下式土厚墙日光温室。温室东西长120~140 m,棚内南北净跨度11 m,后墙下部宽6 m、上部宽2 m,温室脊高4.2 m,竹竿钢架混合结构或全钢架结构。基本配套设备有棉被、防虫网、遮阳网等设施等。
2 品种选择
越冬茬辣椒选用耐低温弱光、抗病力强、产量高的品种,如羊角椒、牛角王等。
3 育苗
3.1 浸种催芽
播种时如果种子带菌,会给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发生埋下隐患。播种前先将种子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 min,捞出后再用清水淘洗干净,将种子倒入55℃温水中不断搅动,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8~12 h,然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干净,用湿纱布包好,放于25~30℃的环境中催芽,每天冲洗1 次,经4~5 d 即可发芽。
3.2 穴盘育苗
3.2.1 设施消毒 一是温室消毒。使用45%百菌清气雾剂或大棚温室专用熏蒸剂进行封闭48 h 消毒,通风24 h 待气味散尽后即可使用。二是穴盘消毒。按照使用说明要求配置好多菌灵溶液,浸泡苗盘10 min,或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苗盘10 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2.2 装盘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基质均已经配制好。基质使用前用多菌灵溶液(参照多菌灵防治病害浓度)均匀喷淋杀菌,然后用薄膜闷置1 d,待无味后进行装盘。穴盘使用72 穴盘,将备好的基质装入穴盘中,稍加振压,抹平即可。
3.3 播种
此茬辣椒于9 月上中旬定植,播种期可提至7 月中下旬。由于此时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因此育苗地需遮阳防雨。播种时将已催芽的种子放入装好的穴盘中,用基质盖严并覆盖地膜保墒。幼苗出苗后,及时揭掉地膜,以免烫伤辣椒苗。
3.4 苗期管理
3.4.1 温度管理 播种后苗床温保持在28~30℃,此期气温较为适宜。当幼苗拱土时白天稍遮阳降到27~28℃,夜间土壤温度保持在18~20℃,以促进出苗。幼苗出土后白天的最高气温维持在25~28℃,夜间可由20℃逐步下降到15~17℃,土壤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苗床中午前后阳光强时用遮阳网覆盖降温,雨前用塑料薄膜覆盖防雨。
3.4.2 湿度管理 辣椒苗不耐旱也不耐涝,苗床湿度过大容易形成旺长苗,长期多水则下部叶易黄化脱落; 土质干旱,则苗生长慢,叶柄中央弯曲下垂。由于高温期水分蒸发快,可在早晚用喷壶撒水增加湿度。
3.4.3 其他管理 注意通风排湿防病;发现“带帽”苗傍晚喷水或人工脱帽; 高温期注意防治蚜虫等害虫;在定植前施用杀菌剂1~2 次,定植前一周控水、降温,增强秧苗抗逆性。
3.4.4 壮苗标准 一般苗龄45~50 d,有完好子叶和真叶9~14 片,平均节间长1.5 cm,叶色浓绿,叶片大且厚、阔椭圆形,现小花蕾,根系洁白。
4 定植
4.1 定植前准备
8 月清除温室内残枝落叶,深翻土地,使土壤充分暴晒熟化;于定植前15~20 d,趁晴好天气,大水漫灌,密闭棚膜高温闷棚,杀死残留病菌;起垄前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稻壳鸡粪7~8 m3、高磷高钾低氮复合肥40 kg、过磷酸钙100 kg、微量元素铁、铜、锰等每种微肥2 kg,深翻细耙。
以氯化钠(NaCl,分析纯)、聚氯乙烯(PVC,内蒙古乌海化工)、城市固体废弃物模拟组分和中国南方地区的厨余沼渣为研究对象。城市固体废弃物模拟组分主要分为两组,一组是将木质素和PVC原样分别按Cl含量为2%、3%、4%和5%的比例配制不溶性Cl的模拟组分;另一组是将木质素、PVC和NaCl原样按含1%的可溶性Cl和2%的不溶性Cl配制成Cl含量理论值为3%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模拟组分;两组城市固体废弃物模拟组分利用球磨机球磨15 min使其均匀混合。实验前,将选取的厨余沼渣、NaCl和木质素在105℃的烘箱中干燥24 h至恒重,PVC在50℃下干燥24 h至恒重。
南北向起垄,宽窄行定植,宽行90 cm,窄行60 cm,宽行起垄,在垄中央开深、宽各15 cm 的浇水沟,垄高15 cm。做好垄后,用5%菌毒清100~150 倍液喷温室内各表面一遍。盖好棚膜,密闭温室烤棚,达到杀菌灭虫、熟化土壤的作用。
4.2 定植
9 月上旬选晴天下午进行定植。宽垄双行三角形挖穴,将带土坨苗蘸促根剂(配有杀菌剂)后放入穴内,保持坨面与垄面相平,然后用土封严。一般每亩保苗2 000~2 200 株。此期由于地温较高,定植时不覆盖地膜。
5 田间管理
5.1 温度及通风管理
定植时气温较高,棚膜底部可昼夜通风。白天温度25~28℃,夜间18~20℃,白天温度超过30℃要及时通风换气。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管理上注意防寒保温,夜间温度要保持在14℃以上。进入冬季,尤其在12 月至翌年1 月正处于辣椒开花结果期,一定要注意保温。若温度过低易引起落花落果,果实发育速度变慢,会影响采收产量。于日落前封严放风口,棉被早盖晚揭。下雪前棉被外加一层防雪膜,及时清扫积雪,中午适当揭苫见光。开春随气温升高,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夜间逐渐减少棉被,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可揭开前底脚昼夜通风。
5.2 光照管理
视天气情况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尤其是冬季,要不定期用扫帚或长布条清洁棚膜上的灰尘,增加棚膜透光率; 连阴雪天在温度不降低的情况下要揭开棉被争取多见散射光。久阴、雪天后突然放晴,要揭花苫,遮花荫,回苫喷水,或喷药加叶面肥,以防植株萎蔫。
5.3 覆盖地膜
定植时由于地温高没有覆盖地膜,到11 月上旬,气温、地温逐渐下降,为了提高冬季地温和实施膜下暗灌,此期对辣椒进行覆盖宽1.0~1.3 m 的地膜。覆地膜时在垄沟之间用长于沟宽的细竹竿或铁丝搭起一个小拱形,便于后期浇水。从南北行的一头在拱形竹竿上方沿植株底部拉开覆膜,边沿横向划破薄膜使植株嵌于膜内,并用土压严压实缝隙和地膜边沿。
5.4 水肥管理
定植后浇透缓苗水,以后要视天气情况适时浇水,晴好天气一般7~10 d 浇一水。当门椒长到3 cm左右时结合浇水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氮、磷、钾复合肥5 kg,或高磷、高钾、低氮水溶肥8 kg。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高温期可明水暗水结合进行,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低温期膜下暗灌,少量浇水。尤其是连阴天或雨雪天不浇水。辣椒不宜大水漫灌,一般要求小水勤浇,维持土壤湿润,见干见湿,切忌大水漫灌造成湿度过大或怕发病而不灌造成落花和形成僵果。随着植株生长旺盛和株型变大,亩施肥量也要逐渐加大至10~15 kg。
5.5 植株调整
5.5.1 吊绳 首先在垄两侧植株的上方拉两道南北向的铁丝,再用结实而有韧性的吊绳,上端绑于铁丝,下端缠绕于辣椒主枝上。
5.5.2 整枝 生产中有三干和四干整枝法,三干整枝较适合辣椒植株大型的品种进行栽培。以三干整枝为例,在四门斗椒坐果时,植株上选3 个位置好、枝条粗壮的一级分枝作主枝,再在每个一级分枝上保留2 个角度好、枝条健壮、开花结果能力强的二级分枝作结果枝,然后把其他所有的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全部疏除掉,此后根据辣椒的长势及时把那些过密生长、采光不良的无效枝芽疏除掉,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整枝时要在晴天的上午10:00 或下午4:00 左右进行,不要在早上露水未干或阴雨天气时整枝打杈。同时要与防病结合进行,以免伤口受病菌侵染。
5.6 铺设干草
6 病虫害防治
辣椒生长期间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棉铃虫、白粉虱、潜叶绳等。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产品品质。
6.1 农业防治
与非茄果类蔬菜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上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枯枝败叶和残根,并进行土壤深耕,定植前利用夏季高温闷棚杀菌;高垄栽培,提高根系土壤透气性;采用膜下暗灌,降低温室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
6.2 物理防治
温汤和药剂浸种杀菌;温室放风口设置防虫网,阻止蚜虫等害虫入侵;温室内悬挂粘虫板30~40 片,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及时拔除田间中心病株和病叶进行深埋或无害处理,阻断病菌传染途径。
6.3 药剂防治
病毒病以防蚜为主,药剂用病毒A400 倍液、植病灵800 倍液喷雾;疮痂病用农用链霉素200~300 mg/L的溶液或65%代森锌600 倍液或60%琥乙磷铝(DTM) 可湿性粉500 倍液,交替使用,每7~10 d 喷1 次,连续喷2~3 次;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可采用75%百菌清500 倍液或50%多菌灵800 倍液或50%补海因800 倍液等交替喷施。
虫害可用吡虫啉、功夫、虫螨克、溴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7 采收
一般门椒要适当早摘,以防坠秧。其他果实宜在商品成熟后尽快采收,以促使营养向其他果实运输。当地一般11 月下旬开始采收,可持续到第二年的6 月上旬,收获期长,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