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1-12-25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客运车站旅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4)

北京地区的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的窗口门户,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更是对外展现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文化风采,展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承载着传递文化气息,展示文化底蕴、彰显首都文化自信的使命。

一、北京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概况

北京站位于东城区家湾胡同甲13号,始建成于1903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至今,共8台16线,主要承担东北、华北方向铁路运输任务,并有开往平壤、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和国际联运旅客列车。2019年,北京站车站大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西站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于1996年1月21日,正式开通运营,共10台20线,在开通运营时曾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道客运站之一。2008年8月1日,北京新南站以崭新的面貌拔地而起,开通运行,是中国第一座高铁站,年客流量超过了一个亿,它和京津城际一起开启了中国的高铁时代,作为中国“高铁国家名片”被世界共享。2007年,北京北站新站房正式开建。2009年正式开通运营。2019年12月30日,北京北站恢复运营。共4台8线,目前老北京北站站房是现存京张铁路站场设施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北京清河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1905年,京张铁路清河车站始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先生曾在此勘测、施工、验收。2019年12月30日,随着京张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清河站重新投入使用。朝阳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京哈高速铁路、北京枢纽东北环线的交汇处,原为1966年建成使用的星火站。2020年5月,星火站改建完工;6月正式更名为北京朝阳站,共7台15线,2021年1月22日,北京朝阳站随京哈高速铁路京承段的开通投入使用。

二、北京铁路客运交通枢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需要全面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文化的作用及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作为北京地区的客运交通枢纽,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充实,在车站做好理论宣传、抢占舆论阵地,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旅客精神生活,壮大精神文明建设阵地。

(二)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引领高地,提出发展首都“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旅客和首都市民,都期待精神文化生活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北京重点火车站站区需要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充分展示首都四个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提高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水平,增强旅客和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新时代满足广大旅客品质出行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车站候车环境、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智能化程度及商业餐饮等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文化+”成为优化车站环境,提高设施、商业、服务、餐饮等各项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站城一体化建设助力北京城市更新升级的需要

所谓“站城一体化”是将作为交通结点的车站空间与城市开发建设为一体的开发形式。通过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北京铁路客运枢纽整体发展看,逐步呈现综合化、人本化、大型化、公交化等趋势,处在站城一体化融合的初级阶段。做好车站文化建设,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在车站塑造公共文化空间,讲述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用艺术的感召力传递出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涵,使其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北京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文化的明确展陈和表达

各铁路交通枢纽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缺乏明确展陈和表达。如北京北站、清河站的百年京张文化、冬奥文化;北京西站附近比北京城历史还要悠久的莲花池文脉;北京城最早的火车站北京南站,新中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京站等,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旅客很难感受到。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繁荣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在火车站及站区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整体文化氛围营造不足

北京地区的铁路客运交通枢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并使用,对往来旅客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在这些已建成运营的交通枢纽,虽然在站房的设计和建造上都各具文化特色,但大多在整体规划及运营管理中对社会文化意义缺乏关注,各类商业广告充斥了公共空间,有的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入驻商业相对低端,未能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衔接,与北京“四个中心”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不能满足旅客出行的品质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欠缺

各铁路交通枢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设施相对较少,一方面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交通枢纽周边的居民对这些公共空间利用度不高,站城一体化尚处在初级阶段。应适度引入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公共空间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空间的连结,增强旅客与周边居民的社会认同感。

(四)导向标识及图示不够明晰

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在铁路交通枢纽乘车时主要依赖站内导视系统,如果想要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导视系统,则需要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考虑其中。目前北京地区铁路客运交通枢纽,内外存在导向标识不够连贯清晰,旅客找不到或者看不懂,无法通过导视系统取得准确信息的问题。整个导视系统没有地域文化特征,缺少文化元素注入,没有文化特色。

(五)与周边文化资源联动不足

北京地区铁路客运交通枢纽周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适合一些时间较为充裕的候车者游览参观,但由于缺乏文化传播意识,旅客很难从这里获得此类信息,周边文化资源缺乏与车站间的联动。

(六)媒体利用效率不高,文化传播力度不够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交通枢纽也积极开发自己的信息传播渠道,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咨询、文化传播的平台。但由于传播渠道单一,内容不够生动,因此关注度有限。已有的一些优质服务品牌在旅客中知名度不高。其他如智能问路机等智慧化、人性化服务方式由于传播力度不够,在旅客中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四、北京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路径

加强北京铁路交通枢纽文化建设,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车站旅客特点开辟文化空间,注重文化氛围营造,打造文化品牌,采用全媒体多元传播模式,加强客运交通枢纽的文化传播。

(一)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地方的铁路客运交通枢纽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环境脏乱、治安较差,人们不愿久留的地方,造成相关部门对其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旅客的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其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窗口门户的作用,使其成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承载展示平台。

(二)完善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

调整优化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方式,一方面加大投入保障其发展所需支出,另一方面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支持重点站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实践,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铁路客运交通枢纽文化品牌建设。

(三)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挖掘各交通枢纽的历史文化底蕴,找出特色,提炼文化主题符号,如车站标识等,通过文化符号来展现北京城市核心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凸显城市记忆,构建城市文化综合体,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客厅。打造“一站一品牌,一区一风景”,展现首都文化的风采。

(四)利用各交通枢纽特点,细分旅客文化需求

铁路客运交通枢纽由于设计的线路不同,各地旅客的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可利用大数据对各车站旅客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旅客偏好,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搜集分析旅客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打造各站区文化品牌,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

(五)促进“文化+”建设,增强交通枢纽智慧化和文化活力。

针对火车站站区商业、餐饮等较为低端,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要积极促进站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智慧车站建设,提高车站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与创意融合,提高车站文化品质;促进站区文化与商业融合,激发现代商业新活力。

(六)改造站区公共空间,提升文化内涵。

对站区空间进行系统的文化改造,根据各站不同的文化特点,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场地文化内涵。充实文化内容,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提供优质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站区周边居民文娱生活,实现站城融合发展。

(七)以全媒体传播模式提升重点站区文化传播力

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为北京地区客运交通枢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对其文化品牌进行传播,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北京城市文化名片,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猜你喜欢

客运车站旅客
非常旅客意见簿
车站一角
候车大厅的旅客
百花齐放的“定制客运”,能否拯救道路客运市场?
宁波城乡客运变革催生新商机
我是人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金旅客车
地铁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