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化县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对策

2021-12-25

南方农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全程社会化机械化

王 玲

(宁化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福建宁化 365400)

宁化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地处闽西北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县、清流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县、广昌县,南接长汀县,北界建宁县,版图面积2 407 km2,耕地面积2.93 万公顷,现辖11 镇5 乡210 个行政村,2019 年末总人口37.5 万,其中乡村人口30.7 万,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83 元。宁化县境内丘陵起伏,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之称,低山、丘陵、盆地占总面积的9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700~1 800 mm,年均日照时数1 757 h,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宁化县年产稻谷2.2 亿千克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到2.57 万公顷,但种植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户种粮积极性。2006 年以来,宁化县通过引进先进农机设备,农机农艺相结合,示范推广新型机械化生产技术,增加农机保有量,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防、收、烘全程机械化。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当前宁化县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深化当前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模式的重要步骤,通过深入推进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增加了种粮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

1 现状

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稻生产中的机械化耕作土地、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统测统配施肥、机械化病虫防治、机械化收割和产品加工7 个作业环节。

1.1 服务面积逐年扩大

宁化县实施机械化服务面积从2006 年的耕作环节867 hm2、机收环节533 hm2,增加到2020 年的耕作环节2.13 万公顷、种植环节0.53 万公顷、病虫害无人飞机防治环节0.27 万公顷、收割环节1.8 万公顷、烘干环节0.29万公顷,累计2020 年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5.02万公顷。在此过程中,确定项目实施主导产业为水稻,选定作业服务方式及实施规模,宁化县水稻正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转变。

1.2 服务范围逐年拓宽

从2006 年水稻生产仅服务机耕、机收2 个环节到2020 年的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5 个环节均开展社会化服务。

1.3 服务主体逐年增加

2006 年,宁化县仅有1 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2020 年从事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服务主体已达31 家,其中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家,这些服务主体均从事社会化服务2 年以上,拥有与其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相匹配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和财务管理规范能够接受管理部门监管,所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受到农户的认可和好评,享有良好的信誉[2]。

1.4 服务科技水平逐年提升

2019 年,宁化县开始推广应用北斗系统数据,在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业机械安装惠达农业智能探测系统共计292 台,其中收割机200 台、拖拉机62 台、插秧机30 台,应用北斗大数据对每台作业机械的作业时间、作业面积、作业地点进行精确统计,有效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宁化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2008 年5 月成立,拥有各类农机具321 台套,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稻谷烘干储藏中心,于2012 年被评为部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主要从事水稻耕、种、防、收、售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引进“惠达科技”农业北斗智能App 管理系统,在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具上安装智能终端65 台套,通过实时位置探测、作业核算、统一调度,实现了线上全程精准、高效、实时、便捷的一体化管理,促进了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提档升级,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农户1.3 万户,服务面积2.13 万公顷,烘干稻谷16 万吨,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0 年度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1.5 服务效益逐年提升

调查数据表明,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作业,种粮效益比纯手工水稻作业每667 m2增加纯收入200~300 元,以机械化插秧为例,每667 m2人工插秧费用70 元,机插费用25 元,每667 m2减少费用45 元,且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浅、直、匀、牢,水稻返青早,通风效果好,不宜倒伏,增强分蘖和抗逆性,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2 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作业田块覆盖率不高

各服务主体作业机械以适宜塅田、洋面田的作业机械为主,为追求经济效益,作业田块要求面积越大越好,但宁化县地处丘陵山区,约有40%的田块以坑垄田、排田为主。据统计,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等乡镇洋面田、塅田面积占80%,安远镇、水茜镇、曹坊镇等乡镇占66%,城南镇、河龙乡、方田乡等乡镇仅占43%,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难以实施。

2.2 服务主体农机装备不配套

各服务主体农机装备以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为主,而无人飞机、稻谷烘干机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宁化县无人飞机保有量86 台、粮食烘干机48 台,根本无法满足病虫害防治和稻谷烘干需求,影响机防、机烘社会化服务的开展,不能形成有效的“一条龙”全过程作业服务。

2.3 服务对象规模化程度有限

宁化县农村土地经营仍以小农户为主,土地向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进度缓慢,宁化县目前水稻生产合作社76 家流转土地0.15 万公顷,家庭农场43 家,流转土地533 hm2,制约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推进[3]。

2.4 社会化服务范围有待拓宽

目前,宁化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社会化服务仅局限于水稻生产的耕田、插秧、病虫害防治、水稻收割及稻谷烘干5 个环节,未向产前生产信息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供应、产后稻谷深加工、大米销售等环节拓展延伸。

2.5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合作社在规范发展上处于被动局面,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和专业农民团队。调查显示,大多数社会化服务主体成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为4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为22.4%,本科文化程度占比为12.3%,具有专业知识成员占比仅为22.8%,难以适应社会化服务的新需求。

2.6 服务对象对社会化全程服务认识不足

服务对象满足于单个生产环节依赖社会化服务,不敢放心将水稻生产全过程托管给社会化服务主体,经调查泉上镇、湖村镇等5 个乡镇10 个村100 户农户中仅有30%的农户同意将水稻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

3 对策

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内部分工细化的必然产物,可以将其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其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竞争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1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集中

土地是水稻生产的关键要素,而新型经营主体则是解决“土地谁来种”的重要载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户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把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连片适度集中流转,提高宁化县水稻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更好地解决分散式经营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社会化服务[3],为宁化县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夯实基础[4]。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整合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小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3年以上、面积3.3 hm2以上的耕地进行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按“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要求,使之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为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创造作业条件。

3.3 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

补齐短板,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烘干厂房、大米加工厂房、电商销售平台等采取先建后补、先建后奖方式给予补助,打通社会化服务生产环节的“最后一公里”,保障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及时地顺利实施。

3.4 鼓励和引导服务组织拓宽服务范围

出台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产前种子和农资供应,产后包装销售的补助办法,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细化水稻生产的各个作业环节,进一步科学测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价格标准,从水稻生产“耕、种、防、收、烘”等“小全程”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全程”服务转变,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大全程”服务组织模式。

3.5 多渠道培训从业人员

积极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全方面培训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将水稻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全部纳入服务环节中,提升相关建设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出率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宁化县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使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得以规范化、细致化、透明化。

3.6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类媒体各种新媒介,宣传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成效,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托管,减轻投入压力,节约生产成本,分享社会化服务的好处和收益,从而为宁化县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提速换挡”创造良好氛围[5]。

猜你喜欢

全程社会化机械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手工制鞋全程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