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
2021-12-25仇文山
仇文山
(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武威 733000)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会给予未来子孙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实际的施工行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者实际施工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同时,如果存在对应的破坏行为,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来应对,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效能分析
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确保实际的生态能够进入到对应的正常运行轨道,在此过程中人工干涉的情况比较少,多数都是辅助性的手段,由此确保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可以不断修复,由此慢慢进入到之前的状态。这就是生态修复的过程。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水土流失的情况,是因为此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集中体现在:以点或者线状的方式来分布。有很多的土方工程,施工中很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管不顾,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的恶化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进展。比如地面上原本的植被系统会被破坏,就难以发挥其在防风固沙中的效能,此时水土流失的情况就会出现。尤其在一些河流比较多的区域,施工占地面积达,水利工程施工难度高,此时对于原始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这样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难以保持,地面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水土流失量也会不断提升。在水利工程中,为了确保实际工程效益的发挥,会将一些植被进行砍伐,这样土壤会慢慢弱化,土壤的肥沃程度会下降,水土保持性能不断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会不断下降。实际水利工程设计是比较多样化的,其包括面比较广泛,有防洪工程,有港口工程,有农田工程,但是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的原因机制是不一样的,实际表现形式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是多样化的,这样也会使得实际的生态修复难度朝着更加难的方向进展。
因此,积极做好水利施工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具备多维度的效能,其集中体现在:可以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得到降低。依靠这样的修复工作,可以使得水利工程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处于修复的状态,这样土壤的性能会得到提升,蓄水能力,水土保持能力会处于良性的状态,此时就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是协调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再者,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修复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使得水资源的配置进入到科学的状态,保证水库的水资源达到理想状态,这样需水量与供水量之间是均衡的,自然可以使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既然在水利施工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效用是多维度的,也符合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就需要妥善的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水利施工工程中去。详细来讲述,实际的技术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类别:
2.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解决对应问题的时候,需要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价值观,找到不同的原因机制,然后确保采取的措施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以便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比如部分水利施工工程,是在水源比较丰富的地段开展的,此时就需要对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可以引入地表水的方式,可以以打井的方式来进行,还需要对于放牧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可以使得实际的植被恢复环境处于优良的状态。当然在事就修复的过程中,还需要依照不同的基准来开展,坚持分级分块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够引导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2.2 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施工工程的施工,是在过渡垦殖环境下进行的,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此时的技术焦点就是退耕还林。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政策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依照政策要求,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都需要依照退耕政策要求,来进行生态林草系统的构建,这样可以使得坡度大于25°的农田进入到实际开垦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必须要落实到位。对于实际坡地的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关注人维度,村维度,路维度的改造,保证农民基本情况得以考量,由此确保实际水土资源能够满足实际耕作的诉求。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因为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此时就需要以封山育林的方式来应对,对于出现破坏的地区,要做好封闭处理,一般设定的年限为3年,也有5年的,还有8年的,至于选择哪种年限,还需要依照综合情况的研判来进行确定。
2.3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施工工程是在沿河地区开展的,此时就需要使用沿河生态修复技术,这是减轻生态破坏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可以使得沿河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再者,在实际河流生态环境修复的时候,如果遇到实际生态环境比较单一的情况,还需要关注河流多元化发展的问题,确保河流能够展现出持续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确保将实际的破坏程度降低到理想的状态。在实际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于断面形态进行合理的修复,比如设定主河槽,设定护堤池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朝着生态性的方向进展[1]。
2.4 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地区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在实现水利施工工程部署规划的时候,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继而导致实际的施工行为对于实际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来处理。此时需要关注的节点有:将糖果林果套种的方式使用进去,这样可以确保实际土壤的肥力得到回复,在此过程汇总还可以积极使用山地自然坡度,确保植物的种植进入到理想的状态,依靠这样的方式,土地的使用效率会朝着更高的方向进展。再者还可以依靠植物轮作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实际植物的产出率也会达到理想的状态。要对于原来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生物链的特点,确保可以依靠各种措施,实现原本生物链的模拟,比如可以依靠农田循环经济机制的构建,使得实际的生物链能够恢复到良性运行的状态[2]。
2.5 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实践的过程中,当地的生态平衡会被改变,这是因为在当时水利工程开展的时候,水利工程设计并没有关注生态效益的问题,如果在区域内正在投入的水利工程存在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迅速进行组织,分析实际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机制,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实际设计方案的调整和改善。在此环节可以确定如下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施工的范围内,将土地种植成活率高的,适应性强的植物作为主导,确保实际生态修复可以进入到理想的状态,依靠如此的措施,可以使得水土保持达到理想的状态。再者,还需要关注此区域的生物覆盖率的提升,避免施工中水土流失现象过于严重,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有着这样的控制意识和控制机制。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策略
3.1 建立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水利施工案例进行归结,将水土保持不好的,水土保持良好的都融入进去,组织专家和学者对于这样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判,确保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着更加全面理性的认知,然后积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实际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可行性进行研判,建立对应的评价机制,确保可以迅速的反馈实际技术标准的问题,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进行校正,由此使得实际的技术和标准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这样后续水利施工工程就可以依照这样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做好对应的工作规划。
3.2 树立水利施工工程生态设计意识
再者需要树立水利施工工程生态设计意识,也就是说从源头入手,确保实际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团队能够依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积极考虑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生态效益纳入到实际的施工设计方案中去,这样给出的实际设计方案可以更好的展现出其生态效益。积极对于水利施工工程设计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将生态设计的理念纳入进去,由此使得实际水利施工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设计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对于水利施工工程而言,要正确认识施工行为与实际生态设计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采取有效的工程管理机制,然后引导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之间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得实际水利施工工程进入到持续发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