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探究
2021-12-25刘楞
刘 楞
(邹平市魏桥镇人民政府,山东邹平 256212)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的经济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更多人开始重视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管理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缺乏正规的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管理意识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从新农村的建设环境角度来创新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1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失管理制度
现阶段,新农村经济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少管理制度,这种缺少相关制度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各个部门都面临诸多的挑战,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应创新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从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制度存在的重要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降低,给经济管理工作造成阻碍。并且,即使有关部门设置了管理制度,制度的内容也不够完善,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负担,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在制定上没有结合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导致制度形式化,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1.2 管理意识不足
给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相关人员没有较高的管理意识,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农业的经济管理面对诸多挑战,这需要各级领导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让其能够明确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进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状态。但结合实际能够看出,部分人员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思想意识较为落后,没有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宣传等工作,进而导致内部的工作人员对经济管理工作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次,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甚至有的农民没有明确自己的位置,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1]。
1.3 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完整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重点突出的问题。农业的经济管理工程量巨大,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完善产业结构。但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农作物和粮食的产量上,忽视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样在实际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结构单一化,无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管理人员对于加工的农业副产品的产业结构也同样没进行调整和优化,但这些产品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如果在产业结构中存在问题,会让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1.4 缺少专业人才
技术人员是行业发展的重心,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顺利展开,需要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支持。但从实际应用情况发现,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缺少专业的人才,内部人员因为没有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因此无法给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出有用意见,反而提高了工作难度,还存在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同时相关单位如果在实际经济管理过程中投入技术方面的资金较少,将会影响整体农业技术水平,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
1.5 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传统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作为主要发展内容,由农户自己种植和经营,阻碍农业实现集约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不合理的现象,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前往城市打工,农村内的主要劳动力大部分为老年群体,无法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老年人的生产力不足,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无法有效开展新技术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生产的目标。
2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2.1 健全管理制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只有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工作能有序进行。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以此来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让制度有效地落实,避免使用过程形式化,不能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同时,确定管理制度能让各项经济活动稳定开展,由此可见,我们要加强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其次,要加强内部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内容完成工作,将管理制度的作用优势有效发挥出,为后续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当相关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优化后要分析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这样方便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对策。并且,还要制定相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避免出现浪费土地或资源等问题,还可以用教育引导的方式让农民更加科学地进行土地流转,加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沟通合作。
2.2 加强管理意识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只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提高各级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管理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将自身的职能体现出来,不断加强管理意识,给后续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经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管理部门要寻求新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模式不仅阻碍工作的进度还会降低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其次,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进管理工作中,并且应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这样提高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参与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但最重要是应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让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得到一定提升后,还能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2]。
2.3 调整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管理中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能更好解决这类问题的出现,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前提调整产业的结构。首先,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找出其中存在的结构问题,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将产业结构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低,确保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管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仅要关注农作物的生产效率,还要重视产业的结构问题,加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改变结构单一化的现象,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进而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其次,还应注重生产加工类的农副产品,让农民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4 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重点任务。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才能保证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此项任务加以重视,制定有效的方案打造与发展目标吻合的人才队伍。首先,要想提高内部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需要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培训中。在员工入职的前期阶段要做好把关,考察新员工的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等方面,选择那些能够帮助经济活动的员工一同参与进农村经济建设中。其次,对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员工掌握国家的法律规定,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除此之外,提供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带动家乡的发展建设[3]。
2.5 强化适应性建设
首先,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设施不完善经常出现老化的情况。基于此,农业的经营者应加大投资的力度,完善辅助农业生产的体系,例如农业供电网、输电网、防护网等,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利设备不足的问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构建一体化农田水利设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其次,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耕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模式。如果农业产品应用难度较高的机械,经营管理人员应加强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探究,让更多农产品得到高水平的机械生产。在应用机械化设备时,要严格参照使用方法和操作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使用,经营管理人员应构建进行机具维修保养的机构,包含完整的安全鉴定制度和专业维修技术人员。
此外,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多种途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但在实际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让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就需要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优化,为农村居民、农业经营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能够稳定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依照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各级人员的管理意识,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