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效参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探究
——以亳州学院“荧光筑梦”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2021-12-25卜美超范芙蓉沈雅妮
李 娜 刘 露 卜美超 范芙蓉 高 瑾 沈雅妮
(1.亳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亳州 236800;2.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亳州市重点实验室,安徽 亳州 236800)
1.活动背景
1.1 2020年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教育扶贫成为当前扶贫脱贫的力量源泉。
1.2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充分发展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系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形式的教学、开放免费的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来给学生提供居家学习的条件。而贫困乡村地区由于较发达城市教育水平落后,在此刻更应抓住机会不掉队,为疫情后开学做好准备。
1.3 教育扶贫在脱贫扶贫中地位特殊且重要
教育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治本之策。扶贫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单靠产业帮扶、靠资助、靠政府兜底保障就能解决的,物质上的绝对贫困消除已经实现,然而精神上的贫困消除依旧任重道远。教育扶贫是更为实质上的脱贫扶贫举措,是“斩断穷根”的利器。“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一次成功的教育扶贫往往能让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扶贫举措,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金融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学文化的优势,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尚,促进广大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来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建国伟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活动过程
3.1 召开2020年暑期“三下乡”活动研讨会,招募志愿者
为进一步加大“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了解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我们召开了暑期“三下乡”活动研讨会,明确了此次支教活动是针对贫困生进行的支教活动。同时,进行志愿者招募选拔,为使活动顺利进行,志愿者们需要做到两点要求:一是线上教学期间,各位志愿者需要听从安排,互相配合,提前备课,课前准备教案,课后做好总结并及时反思。二是规范自身的言语文明,在支教过程中要有充足的耐心,恪尽职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
3.2 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荧光筑梦”团队支教志愿者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磨课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支教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解读、重难点分析,明确思路并完善课程内容。随后,针对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修改完善了讲课流程,细化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同时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以便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支教志愿者的教学水平,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往后“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3.3 开展实地调研
团队成员于7月8日至9日到小辛集乡辛集社区开展了实地帮扶支教调研活动。本次活动的调研对象是蒙城县小辛集乡辛集社区建档立卡家庭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共12名学生。调研活动中,志愿者们对支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中了解情况,在与他们接触中了解他们学习中的薄弱点以及困难点,为后续的支教活动奠下基础。此次活动对暑期支教活动以及志愿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支教团队成员和同学们收获颇丰。
3.4 进行线上支教
7月13日上午起,暑期“三下乡”的线上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支教教师和学生们严格遵守时间,着装整齐的参加授课。课上老师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积极地调动了课堂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上气氛融洽。
4.实践活动反思总结
4.1 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扶贫
贫困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闭塞和资源的匮乏,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在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的同时,还能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教育扶贫要抓住“扶持谁、怎么扶、扶得怎么样”等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牢固“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技术为基”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的关键性力量。
4.2 价值导向及战略路径
教育扶贫不是运动式扶贫,不能急功近利的局限于“数字脱贫”,而应该加大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的关照上,形成长久发展的机制,实现“扶教育之贫”与“靠教育扶贫”相结合统一。
5.对教育脱贫解决办法的思考
5.1 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将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首先必须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实现扶贫开发资源与贫困人口的精准对接。同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使其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动力,从而成为教育脱贫攻坚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众者,帮助他们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
5.2 教育扶贫目标与减贫机制
教育扶贫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的问题。随着教育扶贫力度的加大和政策措施日益完善,需要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教育扶贫目标上,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持续高效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所以可将教育扶贫目标概括为“多上学、上得起、上好学、促成长”四个方面解决因贫失学问题。其中“多上学”指扩大教育规模,减少失学辍学的现象;“上得起”是解决教育费用的问题,避免因贫失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上好学”是需要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提高综合素质;“促成长”指在常规简单的知识教育基础上,更加重视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