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出土五代南汉李纾墓志初考

2021-12-25程浩

关键词:刺史墓志大夫

□程浩

2019年5月,为配合广州市胸科医院的提升改造工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胸科医院肺科病房楼西南部发掘了南汉大有元年(公元928年)李纾墓,出土一方石墓志[1]。(封二)这是目前除了南汉王陵外,在南汉墓葬中出土的第一方墓志,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志主李纾为唐惠庄太子五代孙,志文对李纾家族谱系、历官、卒年、葬地等记载清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今不揣浅陋,结合文献,就李纾墓志内容略作考释,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一、墓志简述

李纾墓志,长82.5厘米,宽59厘米,厚6厘米,志文界以方格,楷书29行,满行44字,共854字。首题“大汉太中大夫守御史中丞兼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次题“集贤殿学士文林郎守尚书户部郎中史馆修撰赐紫金鱼袋薛绛撰”。铭文除少数漫漶不清外,绝大部分清晰可辨。现将志文移录标点整理如下①文中无法辨认的字用“□”表示,“/”表示另行,各种异体字、俗体字、繁体字均已改成通行字体,原墓志中空格未予保留。:

大汉太中大夫守御史中丞兼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集贤殿学士文林郎守尚书户部郎中史馆修撰赐紫金鱼袋薛绛撰/

龙梭显雷泽之征,鹊印示孝侯之贵。钟兹嘉瑞,非英则贤。雅继伊人,惟/陇西府君而矣。公讳纾,字文达,唐朝申王追赠惠庄太子五代孙也。曾祖桋,朝散大夫、京兆兴平县令。祖翧,/朝散大夫、凤嘉二州牧、宗正少卿、衡州刺史。父弘实,许州录事参军、赐绯鱼袋、赠工部郎中。母河东县君柳氏,有淑/德而归于许州。府君生三子,长曰蛮,次曰绚。公则府君之季子也。公生叶豳诗之梦,幼有老/成之风,未弱冠举宗正寺明经。期年,辟天德防御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寻□朔□搔扰,公举家南游。/圣上藩邸潜渊,广招宾彦。首辟公为观察支使、试大理评事,俄迁国子广文博士、赐绯鱼袋,次任诸道供军/指挥判官。洎我朝授命上玄,奄有中夏,拜给事中、判尚书刑部事,转右谏议大夫、判太常寺事,加左谏议大夫、判匦使,迁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寻转兼兵部侍郎。公义路康庄,情田浸润。玉蕴十德,居□莹澈之容;松挺四时,蔼有清凉之/韵。器贮达人之量,道弘君子之儒。策名高踵于兰成,振举□从于莲幕。始芸香而践位,遽椹服/以承荣。爰自赤雀,启符黄龙。瑞/我汪洋,/渥泽扬历。阶资之简色申威,栖日之鸟群著美。舜诰而方咨注□,庄椿而忽叹凋零。刘祯初困于/卧漳,陶侃俄悲于吊鹤。以大有元年四月十四日薨于京师之里第,享年五十有三。/皇情轸悼,朝野缠哀,岂比夫秦人不相其眷,郑郊独罢其织。以其年八月十日窆于兴王府咸康县石子径,/礼也。夫人冯翊严氏,礼叶鸡鸣之则,□□难踓之风。生一男二女:男景胤,左拾遗。天上石麟,谢家玉梼。侍/公之恙也,逾月不解其带;洎公之薨也,一恸几至于终。泣血寝苫,槁形骨立。长女适左补阙窦光裕。/人之师表,士之准绳。鹄管鸣弦,早擅贯心之誉;龙墀锵珮,咸推造膝之谋。次女未及笄年,皆有父风,俱明女/则。初公之□疾也,而谓其亲族曰:“余始自从知骤登朝列,位既高矣,身亦贵焉,虽不享年,瞑目何恨榢。”公之知天达命,其孰方之,焉得不虑谷变陵迁,声沉响灭。爱葺不以绛,才非金墏,誉愧铁钱,称命为文,/乃为铭曰:

英英府君,伟量难测。朱丝之弦,比公之□。虹气之玉,配公之德。/令尹子文,喜愠无色。北宫文子,威仪可则。莲府从事,柏台莅官。□容/岳峙,雅操霜寒。祸福返掌,荣枯走丸。天不憗老,朝野含酸。人之云□,/里巷沋澜。郁郁蒿里,萧萧松坞。仙鹤指地,灵禽衔土,□□不树,□□/如岵。瘗公贞魂,千古万古。

二、志主家族世系

志文云:“公讳纾,字文达,唐朝申王追赠惠庄太子五代孙也。”唐朝申王追赠惠庄太子即唐睿宗次子李撝。《旧唐书》载:“惠庄太子撝,睿宗第二子也。本名成义……睿宗践祚,进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开元二年,带司徒兼幽州刺史。俄避昭成太后之称,改名撝……十二年,病薨,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无子。初养让帝子珣,封同安郡王,先卒。天宝三载,又以让帝子璹为嗣申王,授鸿胪员外卿。”[2]3015-3016由此可知,惠庄太子李撝无子,先以让皇帝李宪之子李珣为继子,李珣死后,又以李宪之子李璹嗣申王。李纾是李撝五代孙,则其高祖应为李璹。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下》“惠庄太子房”,李璹有四子:“构;左散骑常侍秘;赠国子司业桋;振。 ”[3]2143-2145而志文称:“曾祖桋,朝散大夫、京兆兴平县令。”故,李璹第三子“赠国子司业桋”与李纾“曾祖桋”应为同一人,其卒前官为朝散大夫、京兆兴平县令,而国子司业则为其死后赠官。李桋有二子:“嘉、衡二州刺史;扶沟令承方。”[3]2145墓志云:“祖翧,朝散大夫、凤嘉二州牧、宗正少卿、衡州刺史。”笔者认为,李和李翧应为同一人。李翧的官职中,朝散大夫为散官,凤嘉二州牧、宗正少卿、衡州刺史均为职事官。州牧为一州的最高长官,《唐六典》云:“皇朝又置雍州牧。洛州初为都督府,及置都,亦为牧。开元初,复为京兆、河南尹。”[4]741《新唐书》载:“西都、东都、北都牧各一人,从二品……亲王典州,则岁以上佐巡县。”[3]1311《旧唐书》又云:“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2]1919可见,终李唐一朝仅在西都雍州、东都洛州、北都并州设州牧,以亲王担任,掌管京畿地区政事;玄宗时,改三州牧为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牧,掌管政事;玄宗开元后,州牧之制遂废,而在非京畿和非重要的一般地区设州级行政区域,以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在唐代也有以州牧代指刺史的,如武则天时娄师德“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5]6490故“凤嘉二州牧”应代指凤、嘉二州刺史。李职事官为嘉、衡二州刺史,李翧职事官为凤嘉二州刺史、宗正少卿、衡州刺史。据《唐刺史考全编》考证,李在文宗时任嘉州刺史[6]3082,约在文宗、武宗间任衡州刺史[6]2443,而未见有李翧之记载。若李、李翧同为李桋之子,则二人所处时代应不会相差太远,而亲兄弟在同一时期先后任同一州刺史的情况较为罕见。综上,李与李翧应为同一人,即志主李纾之祖。按唐制,凤州①《元和郡县图志》和两《唐书》对凤州的等级评定存有差异,根据凤州户数,本文从两《唐书》说法。为下州[2]1529,[3]1035,[7]566,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4]746;嘉州为中州[7]786,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4]746;衡州为上州[3]1071,[7]704或中州[2]1613,其刺史为从三品[4]745或正四品上;宗正少卿为从四品上[4]465。不同的品阶反映了李翧逐渐升迁的情况,《新唐书》中对李官职的记载可能仅记录了其最高的官职即嘉、衡二州刺史。李(翧)有一子“太原少尹泳”[3]2145,而志文云“父弘[8]实,许州录事参军、赐绯鱼袋、赠工部郎中”,即李(翧)除李泳外,还有一子李弘实,其卒前官为许州录事参军,死后赠工部郎中。墓志云:“府君生三子,长曰蛮,次曰绚。公则府君之季子也。”又云“生一男二女:男景胤,左拾遗。”可知,李弘实有三子,分别为李蛮、李绚、李纾,李纾又有一子为李景胤,据此,可对《新唐书·宗室世系下》“惠庄太子房”作补正(图1)。

三、李纾生平及历官

志文记载,李纾薨于南汉大有元年(公元928年)四月十四日,享年53岁,由此可推知他应出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墓志详细记载了李纾的一生,重点记述了其历官经过。

李纾自幼颇有文采,少年老成,“未弱冠举宗正寺明经”。按古礼,男子二十岁加冠表示成年,这说明李纾未成年便通过了宗正寺明经考试,获得了举子身份。唐代宗正寺主要负责管理皇室宗亲的婚丧嫁娶、举荐才俊、授官任职等各种事务。而明经则是唐代科举中常举科目之一,其考试之法:“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3]1161宗正寺明经就是宗室通过宗正寺考试之后,取得了参加尚书省试明经科的资格。唐中宗时,“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愿宿卫及任国子生,听之。其家居业成而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3]1164。据唐武宗会昌五年《加尊号后郊天赦文》载:“宗子每因恩泽,皆赐出身,自幼授官,多不求学,未详典法,颇有愆违。委宗正寺收补明经,每年许参三十人出身,同两馆例与补。各搜图籍,精验源流,明为保举,不得容有逾滥。仍一季一度试帖经,余并进士明经条例处分。”[9]又见《会昌五年举格节文》载:“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所送人数:其国子监明经,旧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请送三百人;进士,依旧格送三十人;其隶名明经,亦请送二百人;其宗正寺进士,送二十人;其东监同华、河中所送进士,不得过三十人,明经不得过五十人。”[10]可见,唐中后期,部分宗室可以先参加宗正寺考试,取解后,再参加省试,并对每年所送宗正寺明经解额有明确的规定。志文又云:“期年,辟天德防御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期年”,即一年,原拓作“朞年”,“朞”为“期”的异体字。“天德”,即天德军,是中晚唐时期北方边疆的一个重要军镇。“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朔方经略、丰安、定远、新昌、天柱、宥州经略、横塞、天德、天安军九,三受降、丰宁、保宁、乌延等六城,新泉守捉一,曰关内道。”[3]1328其长官为都防御使。“天德防御推官”,为天德军幕府僚佐。唐代藩镇官员的任用,多以表奏辟署制度延请文人士子担任幕职,而推官在幕府僚佐中属于较低等的幕职,掌推鞫狱讼之事。如《通典》所言:“大唐无州府之名,而有采访使及节度使。采访使有判官二人,分判尚书六行事及州县簿书。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职如节度使之随军。推官一人,推鞫狱讼。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奉报者称摄。其节度、防御等使寮佐辟奏之例,亦如之。”[11]890“试秘书省校书郎”,是李纾的阶官。试,一般指担任某官职,但未正式任命。在藩镇幕府中,因幕官无品秩,试官则多是试假其衔,使府幕官多试大理评事、校书郎之类[12],以试官为阶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官阶同于秘书省校书郎,为正九品上[4]298,一般多授予初入幕府的士人。其后,为避战乱,李纾举家南迁至广州,“圣上藩邸潜渊,广招宾彦”。李纾逝于大有元年(公元928年),“大有”是南汉高祖刘岩第三个年号,“圣上”应指刘岩,“藩邸潜渊”说明刘岩此时已为藩镇幕主,但尚未称帝自立,此时应在公元911—916年间。李纾先被刘岩征召为幕府僚佐,任“观察支使、试大理评事”。观察支使,是观察使的僚佐,而观察使则位次于节度使,且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在幕府的幕职中,以诸使副使副贰使为最高,行军司马、诸使判官次之。这些通常被称为“上介”。其次是参谋、掌书记、采访支使,再次则是推官、巡官、随军要籍等,为下僚[13]。可见,李纾初入刘岩幕府便为中等幕职,其品阶同大理评事,即从八品下[4]503。“俄迁国子广文博士、赐绯鱼袋”。不久,李纾晋升为国子监广文馆博士。广文馆于唐天宝九载始设,“领学生为进士业者。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品秩与太学同”[11]764-765,而太学博士为正六品上[4]560,故广文博士亦为正六品上。同时,李纾又被赐“绯鱼袋”,即赐绯服和银鱼袋。按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14]569“鱼袋,着紫者金装,着绯者银装”[14]580。 故,“绯鱼袋”本是散官品级在四品五品官员的章服,根据此时李纾之历官,其散官品级必在五品以下,因此“赐绯鱼袋”是幕主刘岩对李纾的表彰与恩宠。其后,李纾“任诸道供军指挥判官”。“供军”,即供军使,“唐中后期在调师征伐、屯守等情况下,往往设立供军使,其主要负责馈饷行营”。供军使一职,多由节度使、招讨使等地方最高长官兼任。“供军使判官乃供军使之僚属,其职责亦是供馈军食”[15],是供军使属官中的“上介”。南汉国建立后,李纾得到重用,不断升迁,先“拜给事中、判尚书刑部事”。给事中,为正五品上[3]1207,其职掌繁多,能够参与许多大政方针的重要决策,是较为重要的中级官员,同时,又署理尚书刑部事务。其后,李纾被晋升为右谏议大夫,官阶正四品下[2]1844-1845,并署理太常寺事务。之后又担任左谏议大夫,代行匦使事务。再后,李纾升任御史中丞,正四品下[14]1050,兼任户部侍郎,正四品下[4]63,不久转为兼任兵部侍郎,亦为正四品下[4]150。从志文首题“大汉太中大夫守御史中丞兼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来看,太中大夫、御史中丞兼尚书兵部侍郎应是李纾的终官,其中太中大夫是李纾的散官,从四品上[4]30,御史中丞兼尚书兵部侍郎是职事官,均为正四品下。按唐制,“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武德令,职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阶不至为兼,职事卑者不解散官。贞观令,以职事高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仍各带散位。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永徽已来,欠一阶者,或为兼,或带散官,或为守,参而用之。其两职事者亦为兼,颇相错乱。咸亨二年,始一切为守”[2]1785-1786。李纾职事官高于散官,故用“守”,可见,唐代官制中的行守制度在南汉时仍在很大程度上被沿袭。上柱国是勋官,唐代凡有军功,便授以勋官,而且还扩大到文职和一般百姓,不为士大夫所重。勋级共有十二转,以上柱国最高。五代以来,授勋颇滥,“初叙勋官,即授柱国”[16]。紫金鱼袋,即紫服金鱼袋,是三品以上高官的章服,李纾官职为从四品上,赐紫金鱼袋,表示恩宠和荣誉。纵观李纾之历官,由幕府僚佐到谏官再到御史台,正如志文所言“振举□从于莲幕。”“莲府从事,柏台莅官”。

四、李纾之葬地

志文载:“以大有元年四月十四日薨于京师之里第,享年五十有三……以其年八月十日窆于兴王府咸康县石子径,礼也。”即李纾于大有元年(公元928年)“卒”于广州城内家中,享年53岁,停丧约4个月后葬于广州咸康县石子巷。根据史籍记载,乾亨元年(公元917年),刘岩称帝,循唐旧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将唐南海县分为咸宁、常康二县[17-18],至乾亨四年(公元920年),兴王府下辖咸宁、常康、番禺、增城、四会、化蒙、怀集、东莞、清远、洊水、浛洭、新会、义宁共13县[19],但唯不见“咸康县”之称。广州博物馆典藏一方南汉国马氏二十四娘买地券,此券刻于南汉国后主大宝五年(公元962年),买地之名为“左金吾街咸宁县北石乡石马保菖蒲观界地”[20]。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江燕路发掘一座南汉墓葬,出土李十一郎合同券和地券各一,两券券文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墓主李十一郎葬于乾亨九年(公元925年),其生前居住于“大汉国番禺府南海县”[21]。根据考古出土实物,结合历史文献,笔者认为:南汉国兴王府府县的设置,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乾亨元年(公元917年)南汉立国至乾亨九年(公元925年),仍然是南海县,至迟于大有元年(公元928年)改南海县为咸康县,其后又将咸康县分为咸宁县和常康县。

五、关于李纾出使马楚

李纾不见于两《唐书》和两《五代史》,但其人其事在宋人《资治通鉴》和清人《十国春秋》《南汉春秋》《南汉书》《南汉纪》中均有记载。李纾其事,首见于《资治通鉴》:“是岁(后晋天福四年),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裔言于汉主曰:‘自马后崩,未尝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谏议大夫李纾可以将命,汉主从之;楚亦遣使报聘。”[5]9209司马光虽对李纾使楚记述极简,但也足以证明这是天福四年关乎南汉国兴衰的一件大事。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对李纾的记载共有4处,并为李纾作传。《十国春秋·高祖本纪》记载:“(大有十二年)□月,遣谏议大夫李纾使于楚,以通旧好,楚亦遣使来聘。”[22]848《十国春秋·文昭王世家》记载:“(天福四年)十二月,汉谏议大夫李纾来聘,随遣使报聘。”[22]953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即南汉大有十二年,此两条记载可相互印证,并明确李纾使楚发生在十二月。《十国春秋·赵光裔传》载:“居数年,楚势益张,光裔言于高祖曰:‘自马后崩,未常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谏议大夫李纾有使臣才,可以将命。高祖从其言,楚亦随遣使报聘。”[22]887-888《十国春秋·李纾传》的记载,则更为详细:“李纾,大有时为谏议大夫。雅有风采,文辞占对,观者倾竦。会宰相赵光裔言楚本昏姻之国,不可忘旧好,且荐纾有才,可将使命。于是遣纾将命于楚。楚文昭王见纾,大喜,深加款渥,随遣使报聘,以复二国之好。是役也,睦邻封,续旧姻,宁边鄙,弥敌兵,谋出光裔,而纾实有以成之。”[22]898可见,李纾使楚,起到了“睦邻封,续旧姻,宁边鄙,弥敌兵”的重要作用,其功绩可比汉之陆贾出使南越,李纾由谏议大夫升迁为御史中丞,授上柱国,盖因此事。清中叶刘应麟在《南汉春秋》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南汉春秋·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裔传》载:“居数年,楚势益张,光裔言于高祖曰:‘自马后崩,未常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谏议大夫李纾有使臣才,可以将命。高祖从其言,楚亦随遣使报聘。”[23]386《南汉春秋·谏议大夫李纾传》载:“李纾,大有时为谏议大夫。雅有风采,文辞占对,观者倾竦。会宰相赵光裔言楚本婚姻之国,不可忘其旧好,且荐纾有才,可将使命。于是遣纾将命于楚。楚文昭王见纾,大喜,深加款渥,随遣使报聘,以复二国之好。是役也,睦邻封,续旧姻,宁边鄙,弥敌兵,谋出光裔,而纾实有以成之。”[23]391其言大多因袭《十国春秋》。清道光时梁廷楠的记载也较为生动,《南汉书·高祖纪二》载:“是岁,遣谏议大夫李纾聘于楚;楚使来报聘。”[24]12《南汉书·赵光裔传》载:“大有中,与楚连岁构兵。光裔从容奏曰:‘自马皇后崩后四五年来,未尝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李纾有专对才,可充使。高祖从之。楚亦报聘。故终高祖之世,不复有楚难。”[24]45皇后马氏崩于大有七年(公元934年)冬十二月[24]11,“四五年来”,应在大有十一年(公元938年)或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南汉书·李纾传》载:“李纾,大有时为谏议大夫,有风采,工酬对。以光裔荐,出使于楚,见文昭王,具言两国新好,当弃旧嫌,从此安边息民,要于永久为两国利。文昭王喜甚,厚加款接,礼成而还。”[24]46稍晚于《南汉书》的《南汉纪》亦言:“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裔言于汉主曰:‘自马后崩,未尝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谏议大夫李纾可以将命。汉主从之,楚亦遣使报聘。”[25]综上,李纾于南汉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成功出使马楚,有定边安民之大功,并以此载入史册。然而,对此等荣耀之事,其墓志却不言一字,且按志文,李纾卒于大有元年四月十四日,即公元928年,更不可能在死亡11年后出使马楚。查考南汉与马楚之关系,在南汉立国前,刘氏政权与马楚有激烈的战争,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马楚击岭南,“与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十余战,取昭、贺、梧、蒙、龚、富六州”[5]8704,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马楚又取得容州和高州[5]8734,势力深入岭南,在与刘隐的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刘岩夺取容州和高州[5]8749-8750,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后梁“闻岭南与楚相攻,甲戌,以右散骑常侍韦戬等为潭、广和叶使,往解之”[5]8756,双方斗争开始缓和,转入联姻。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刘岩“求婚与楚,楚王许以女妻之”[5]8777。 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刘岩逆妇于楚,楚王殷遣永顺节度使存送之”[5]8796。自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始,至南汉大有元年(公元928年)之前,南汉与马楚基本未有战争。大有元年(公元928年)三月,马楚围困封州,南汉先败后胜[24]10。大有九年(公元936年),南汉进攻马楚[24]11-12,两国重启战争。而根据志文,李纾死于大有元年(公元928年)四月,故李纾任职期间,南汉与马楚正处于睦邻时期,即使李纾出使马楚,也绝无定边安国之功,而史籍所言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出使马楚者,应另有其人。李纾墓志无疑为纠正文献记载错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六、结语

本文对广州出土的五代南汉李纾墓志作了粗浅的释读,并结合史料对李纾的家族世系、生平历官、葬地和出使马楚进行了简单考证。

李纾墓志为考古出土,年代明确,对于五代南汉墓葬的分期和断代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李纾是唐代宗室,也是五代南汉初期的高级官员,但各类文献对其记载均较为简略,墓志的出土弥补了这一缺憾。尤为特别的是,志文中对李纾死亡时间和葬地的记载,不仅可确定《资治通鉴》《南汉书》等史籍所载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李纾使楚之事并非历史真实,而且为研究五代南汉兴王府南海县的设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猜你喜欢

刺史墓志大夫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进步太快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间接性失忆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