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方法探究

2021-12-25李永鹏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泥沙水土保持利用率

李永鹏

(凉州区杂木河水利管理处,甘肃武威 733000)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1-2]。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1 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 000 亿立方米,全世界排名第六位,而我国的人均水量却只有2 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国年缺水量高达40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配不均衡态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流域降水量逐年减少。

1.2 使用方式不合理

农业用水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项,每年都会耗费大量水资源,但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 左右,灌溉水量损失严重。喷灌等先进灌溉方式仍然没有普及。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在3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利用率为75%以上,这说明我国在节约用水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3]。

1.3 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地区或行业的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排水的管理没有做到合理的衔接,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并不成熟,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浪费水的现象,水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管理体系急需改革。

2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积极作用

2.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水旱灾害频发,这与水土流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水土流失势必影响防洪,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到河道和河床,对水利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利于水资源的保存。尤其是洪水过后,大量的泥沙淤积到下游水库,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效益,从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大量泥沙淤积到河床,影响了水库的泄洪能力,导致汛期时河川泛滥。而水土流失如果能得到有效治理,不仅可以增强地域的拦蓄降水的能力,减少降水流入河川的总流量,改变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分配格局,还可以改变河川径流的水分配量,汛期减少水流量,旱季增加水流量,大大提高河川水资源的利用率[4]。

2.2 增强拦蓄能力

水土流失的加剧,会降低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从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如果遇到降水强度较大的情况,就会形成地面径流,降低蓄水能力,降低了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完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例如采取整地造林、保土耕作、修梯田及种草等措施,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增加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从而有效拦蓄降水,防治水灾。与此同时,由于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增长,增强了土壤对水分的贮存能力,使得水分的无效蒸发转变成有效蒸腾,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减少土壤水蚀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对于降低土壤侵蚀量,减少泥沙流入河川的作用非常显著,其具体工程包括坡地改梯田这类基本农田建设和林业草原等植被建设。一般在治理的初始阶段,沟道工程和河川工程对于拦沙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建设和植被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农田建设和植被建设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入河川,减少泥沙土质造成的浑浊,进一步改善水环境,从而降低泥沙淤积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有助于工程充分发挥出社会及经济效益。

2.4 改善水源水质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河川中,增加了河水的含沙量,从而影响水质。此外,在农作物及植被的种植上会用到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等,这些肥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残留在土壤中,随着水土流失加剧,这些有害物质随之流入河川、渗入地表,造成淡水资源中出现重金属、化学污染等问题。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等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植物在整个生物系统循环中的吸收、过滤各种营养元素与污染物的作用就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改善水质,使得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3 水土保持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 方法

3.1 注重思想理念,健全制度

在采取具体治理措施之前,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逐步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意识。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思想素质,便于更好地开展治理和开发工作。另外,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各区域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保证其能得到很好地落实,不断健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及时监督治理开发工程的治理方案、实施过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严格监管水源区的开发建设,按照各项标准定期对水源地进行各指标的检查,严肃处理破坏水土的案例,防止人为阻碍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5]。

3.2 加强林业植被建设

加快大规模林业、草原基地建设,在天然林地、草原建设方面,要坚持休养生息和原始恢复的原则,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对现有林地、草地的管理保护工作。此外,加强水源涵养林、涵养草地的建设,在人口稀少、土地利用率低的荒山荒地、疏林地等自然生态环境中,通过植树种草、封山护林等措施,改善水文下垫面,从而有利于降水和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陂地,可以采取种草和灌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被恢复,建立地带性植被系统,从而为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建立起一道生态屏障。另外,也要建设起经济林区,以林养林,通过植被建设促进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6]。

3.3 治理生态环境工程

水土流失对于水利工程的影响极大,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区、河流两岸、水利工程附近区域等,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治理工程建设,有效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及其他污染物流入河流、湖泊、水库等,使得水利工程和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另外,还可借助治理工程建设,做到拦蓄能力和径流量分配的有机结合,提高各工程之间互相配合、优势互补的整体效益。从源头拦水,做到地表不流失水土,保证蓄水分流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涵养水源的目标。

3.4 加强监测预报

在加强治理和保护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环境的质量监测和预警预报反馈制度。相关工作部门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操作规定,对工程建设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各区域之间也要进行有效联防,保证治理保护工作在各区域间的有效衔接。工作管理部门也要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进展、当前工作成果及未来工作方向,进行定期报告交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工作重心和方向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使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迈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4 结语

水土保持的有效治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使水资源系统进行良性循环。水土保持良好,水资源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加强植被建设、改善水利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的有效措施,实现降水拦蓄、河流环境治理等目的,从而促进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水土保持也有利于缓解土壤侵蚀问题、改善水环境、改善水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泥沙水土保持利用率
一季度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4.9%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泥沙做的父亲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晶胞参数及空间利用率的相关计算突破
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