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景观改造实践浅析

2021-12-25梁永祥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景观功能文化

梁永祥

(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80)

1 横沥镇乡村景观本质分析

1.1 横沥镇乡村景观的特征

横沥镇地理环境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广州、深圳、珠海几何三角的中心,由“一岛两陆”组成。西南以洪奇沥为界,与中山市相邻,东北与南沙自贸区隔水相望,北距广州市区50 km,东南至深圳市80 km,南至珠海市75 km,沿水路东南距香港约52 km,南距澳门约46 km。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粤、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区域路网发达,内连外通,交通非常便利。

横沥镇乡村景观的特征具有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性、聚落景观实用性与质朴性、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性和文化景观独特性4 大特征。1)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横沥镇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发达,造就其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使横沥镇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同时由于秀丽的风景、交错的河涌及众多的鱼塘,形成“水系—农田—村落”的生态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1]。2)聚落景观实用性与质朴性主要表现在村民临水而居,古时候没有自来水的时候通过开挖沟渠、凿井取水以满足生活所需。在建筑风格上,极具岭南特色,如镬耳墙,即山墙砌成镬耳状。在乡村道路景观形式表达上,大部分已采用了现代的水泥混凝土路,少量保留碎石路或砖瓦等建筑废弃材料堆砌而成,局部留有因牛车碾压形成的特有的乡村道路景观纹理。3)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性主要表现在劳动方式上,受土地政策的束缚,横沥镇乡村农业方式依然存在生产水平低、产量少及积累慢等缺点。4)文化景观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受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影响,不同乡村衍生自身独特文化性。广州、佛山2 市是岭南文化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横沥镇乡村独特的岭南文化也被世人传承,横沥镇沙田水乡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保留了龙舟比赛、水乡咸水歌等传统习俗。

1.2 横沥镇乡村景观的功能

乡村作为一个生产、生活的社区综合体,其景观功能不同于城市特定功能分区,呈现出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横沥镇乡村景观现状和改造目标,可将其分为生产、生态、文化美学和休闲旅游3 种功能。

1)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作为最基本的满足需求层次的功能,主要包括农业景观生产功能和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农业景观保留了自然景观要素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地建造,突出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横沥镇水道交错、土地肥沃,有优质高产的水果、蔬菜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拥有庙南粉葛、甜玉米等名优农产品品牌,并被授予“中国水果玉米之乡”,因此在景观改造中需要突出其产业优势。2)乡村景观生态功能作为满足安全需求层次的功能,表现在维持村落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上[2]。结合横沥镇乡村当地湖塘林田草等自然生态景观,不仅对周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遮挡防护作用,其自身也能保持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平衡。3)文化美学和休闲旅游功能作为满足情感需求层次的功能。乡村文化源于农耕文明社会,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形态3 个层面文化上。乡村的美能给当地居民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家园,也能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场所,满足游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横沥镇乡村景观现状及改造思路

2.1 乡村景观现状

横沥镇乡村景观现状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无序、生产模式传统、聚落建设缓慢、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及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

1)生态环境无序。横沥镇乡村生态环境较差且规划无序。如横沥镇前进村中心水塘环境较差,死水淤积。村民随意在水塘周边搭建窝棚等,严重破坏了水塘的生态环境且影响美观。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向水塘排放,造成水塘水质发臭,直接影响村民的整体环境。后期对植物种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2)生产模式传统。横沥镇地区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作物品种丰富,但农田分布散乱、缺乏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单一、集约化程度低,未能凸显乡村特色。同时青壮年入城务工,劳动力日益减少,在生产模式上缺乏创新和丰富产业结构营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景观风貌丢失。3)聚落建设缓慢。横沥镇聚落建设缓慢主要表现在从事农务人员越来越少、建筑风貌杂乱、活动空间破碎和道路街巷空间呆板4 方面。4)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横沥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保留了传统文化习俗,但由于对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小,整体文化氛围不够活跃,主要表现在传统技艺逐渐丢失和传统乡村用品遭到闲置这2 方面。5)设施建设滞后。横沥镇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如缺乏对给排水系统的统一规划,水质污染严重;基础电力通信建设未考虑安全性和景观性,破坏了景观的纯粹性;环卫公共设施投入欠缺;照明设施保障与聚落风貌格格不入;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如导视系统呆板生硬,缺乏乡土文化特点和景观化[3]。

2.2 景观改造思路

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横沥镇乡村景观现状和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指导和要求,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改造。提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乡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繁荣乡村、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美化的宜居乡村和促进乡土文化多元协调的文明乡村改造思路。

1)通过进行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在保护和利用当地资源基础上,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服务设施配套等改造,提高景观改造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完成硬件环境的升级与提升。2)通过产业融合升级,如进行闲置物业整合、打破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快速培育本土农产品品牌,实现产业立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活化文化资源和乡村景观要素,进行旅游观光精品项目和游线的打造,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体系,达到兼顾长远与近期目标[4]。3)通过景观设计的修饰手法,加大对乡村传统文物、遗址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打造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建设乡村文化展示渠道和智慧管理服务,打造富民、惠民及利民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3 策略

根据横沥镇乡村景观特征和功能价值,同时结合其景观现状和景观设计学科理论进行景观改造策略的阐述。

3.1 以乡村资源利用为导向,实现生态景观营造

横沥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项目内容多样,有村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筑立面更新装饰、排水管网升级改造、运动休闲场所与设施的增设等,如在乡村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中,充分保留部分功能,保护公园的生态景观,营造园林生态景观,构建生态休闲景观主骨架,打造功能完备+景观丰富+生态通廊+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市民生态公园。结合公园原状,主要从优化原有道路及水线大格局、完善总体功能布局、优化地形设计及植物景观营造和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4 方面进行切入。在保留原有大树的基础上,重塑景观功能空间,让景观体现出横沥镇的基本记忆。项目通过1 个标准的篮球场、公共卫生间、儿童游乐场地、健身场地、休闲廊架、雨水花园及步道的景观改造优化,尤其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引入,将雨水与公园融入到一起。污水塘景观改造中,生态修复+雨洪管理以还原水乡味道,缔造现代岭南风貌。改造内容包括水体清淤,污水管道接通污水站,修建观景平台、栈道、休息亭及跨塘桥等,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3.2 以生产景观和乡土特色为支撑,推动产业兴旺

横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水乡风情、丰富的农产品和特有的沙田水乡文化底蕴。在其景观改造中,1)要善于利用当地的生产经济和历史文化乡土特色,以当地资源为支撑,升级改造农业和进行文化创意探索,做特、做精、做强旅游业,实现产业配套经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如在农田景观改造中融合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在农田景观的肌理、序列和农田色彩表达上实现景观多样性,以乡村特色田园为基底打造全新的空间格局。2)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借助自身庙南粉葛、甜玉米等农产品和交通优势,进行食品深加工、文创产品及休闲业态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打造新型农业和乡镇绿色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5]。3)注重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道路、公园和住宅间绿地景观,以岭南院子特色,营造岭南水乡文化,注重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改造,在细节上为乡村聚落注入活力。借助乡村特色优势,积极引导餐饮、住宿、游船及康养等多种业态布局,以乡村独特的乡土景观带给村民和游客精神上的满足。

3.3 以文化振兴为目标,优化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景观改造的一个重点在于要挖掘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其内涵,发展生态文明。横沥镇乡村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进行景观改造应该走特色水乡的“文化+”改造方向,实现“文化+旅游”模式。如重新改造公园、文化长廊、进行岭南院子特色营造,提升村容村貌,实现美食、休闲、体验及观光功能。结合农产品进行文化打造,实现田园变庄园,不定期进行不同主题的农产品节目策划,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和文化意蕴的街市景观。

4 结语

通过以横沥镇乡村景观改造建设为样本,以美丽乡村资源为导向引领,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寻求更恰当的方法实现产业体系的融合,保证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验证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景观功能文化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