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1-12-25邹雪梅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高质量农产品特色

邹雪梅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阿勒泰 8365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大的转变。当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强则农民富,农民富则国家富。要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探寻农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1 必然性

1.1 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没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也是不完善、不牢固、不全面的。当前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农业现代化仍旧是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要遵循协调、绿色、开放等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体现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只有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保证“三农”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不掉队。

1.2 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如阶段性供给需求存在矛盾。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产量持续增长,果菜鱼、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稳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粮食产量仍旧居于世界之首。相关报道表明,预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仍旧会大幅提升,但对食物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有所增加。优质高端农产品会出现短缺的现象,市场需求矛盾加大,在这种背景下,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走高质量农业的道路。

2 重要意义

2.1 推动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特色农业发展是推动兴业与富民的关键。特色农业能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特色农业是建立在地域独特性基础上,从根本上讲,特色农业能够发挥出农业生产要素的最大优势,既追求土地单位面积的更高产值,也有利于优化水、地、热、光等内在的自然资源,发挥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1]。

1)实现产业竞争升级。从产业的基本结构来看,特色农业能改变当地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从产业的规模来看,特色农业的适度经营能够降低边际生产成本,提升规模收益。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特色农业可提升地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定价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2)有助于农民增收。特色农业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金融保险、订单生产等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能提升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而特色农业能增加农户的收益,让更多农户分享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险收入。

2.2 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从中国的农时观、循环观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的绿色生产始终是秉持的核心理念。

1)特色农业是生态底线。环境资源制约着生产成本,而特色农业将降低对水、土、地等资源的破坏。优质的农产品使得绿色消费、绿色产品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2)特色农业能转化经济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基础,也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条提供机会。

3)有利于生态质量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特色农业将资源和环境价值发挥到最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融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充分释放生态质量与经济效益[2]。

3 对策

3.1 合理构建发展系统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发挥农业的关键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适应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

1)建好中国粮仓,稳定中国粮食生产。要着眼于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卫星遥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动态监测土地的耕种、开荒及非农建设等行为。积极缓解、化解人地矛盾,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 533 万公顷。

2)落实上下统筹,编制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优质粮食、果蔬产品、畜牧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围绕农业旅游文化、绿色农业资源等优势,对欠发达地区实施战略支持、财税支持、人员支持、组织保障等措施。大力建设新的农业格局。重点打造东北平原的大豆产业、畜牧产业,长江流域的水产品产业,新疆优质棉花等专业功能区域。可以按照陕北“两区三带”的思路,打造羊子产业区、优质小杂粮产业区、沿黄红枣产业区、洛宜黄苹果经济带。

3)强化政策引导。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向上要争取政策,向下要提高价值,向内应当展开革命与创新,向外要加快市场的拓展。农业职能部门要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获得财政支持,逐渐向特色农产品领域倾斜。要持续鼓励经济水平低的县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仓储、运输、电子商务、食品包装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让更多有特色、有发展的高质量产品走出国门[3]。

3.2 三产融合的创新

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的难点与痛点,因此要建立上下与衔接且贯通的产业融合体系。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未来几年内要培育、辅助多家农业上市企业,增加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重点化加工企业,消灭企业空白县。要做好资源向品牌的转变,实现品牌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试行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提升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塑造以“乡”“土”为字号的农业品牌,加强农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条发挥全部价值,利用专项款的形式,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推动资源优质化发展。鼓励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品牌加工,冷藏存储等关联产业,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推动红枣由新鲜的枣向干果、枣饮、脆枣等深加工的方向转变,提高本体企业消费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羊、牛等畜牧业全产业链条,从繁殖到肉畜加工,再到冷藏运输,数字追踪,末端销售等一体的全产业链条[4]。

3.3 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

目前来看,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的发展相对较为薄弱,并没有成为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优秀代表。要打造高品位的农业体验板块,打破农旅产业的困境。

1)规划设计,科学布局。根据我国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地区域特点,可打造出民俗体验区、游牧文化体验区、红色旅游体验区、沿江观光旅游带。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的优势,打造具有农业特色的庭院,凸显优美的环境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魅力,围绕“特色美食”“特色乡村生活”等主题,在景观塑造、实景演出、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探索当地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及民间技艺等优质资源。

2)重视精品的制作。高质量农业的发展核心是“高质量”,因此要重点打造精品,提升品位。构建全领域旅游模式,让游客在民宿中住,在农户家吃,在田地中玩,在深山中感悟。要结合游客的心理需求,提升民宿居住体验,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将吃、喝、玩、乐、住与购物结合起来,在游玩中激起游客消费欲望,从而购买当地农产品。

3)重视文化赋能。围绕黄河、长江、红色旅游等相关因素,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借助重大节日,打造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不断完善文旅功能,给予文旅项目深刻的内涵[5]。

4 结论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根本。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质量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之路。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走向,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发挥农业产业的优势。

猜你喜欢

高质量农产品特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特色种植促增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