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2021-12-25孙伶俐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民宿融合旅游

孙伶俐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互联网平台将线下资源重新串联整合,以共享经济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与多方利益最大化,催生了不同行业及领域的新经济、新规则。而作为旅游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宿业,也借旅游共享经济的东风扶摇直上,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乡村振兴强大的原生动力。

1 民宿共享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民宿共享经济是民宿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游客分享当地闲置房屋与民俗文化,并提供相应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并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经济模式[1],对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民宿共享经济在乡村起步晚,但资源好,从最初的农家乐到休闲农庄,再到乡村旅游度假区,民宿共享经济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完成了由传统观光式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1.2 深化乡村产业联动融合

民宿共享经济以“民宿+”为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统筹并进,在引进新业态、新产业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1.3 拉动居民创收增收

民宿共享经济通过全民入股、众筹资本及联合投资等多重方式,成功破解了群众“看客”难题,使之参与到集体经济培育中,成为共享民宿发展一员,为其创收增收提供了可行路径。

1.4 推动县域城乡并轨对接

在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共享民宿成为“标配”和乡村地区新阶段就地城镇化的主战场,不仅使乡村自然文化资源充分融入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中,还使乡村民情、民俗文化通过市场流动逐步增值,成为县域城乡经济并轨融合的理想载体[2]。

2 困境

2.1 内涵缺失

近年来,民宿热实则是对当今城市“千城一面”的反射,共享民宿以千人千面为宗旨,以盘活社会存量资源、打造多元化居住体验为定位,致力于孵化高品质、有品位的美宿。但从国内共享民宿发展现况来看,内涵缺失、低质同质问题严峻,缺乏极具特色的“颜值担当”与“网红品牌”。1)部分地区过度改造民宿,营造出仅仅外观上有别于现代都市的“乡村大卖场”,共享民宿风格更趋近于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原始状态,文化缺失导致民宿缺乏独特标签,从“千城一面”中走出又不可避免地再度踏入“万村一面”的老路;2)多地共享民宿过分依赖单一的住宿收入,未实现旅游产业链延伸与产业深度融合,导致民宿共享经济发展滞后。

2.2 供需矛盾

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我国民宿共享经济发展中供需矛盾突出,共享民宿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旅游高峰期应接不暇、一房难求,而旅游低谷期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同时,民间投资的加大使共享民宿突破了传统的民宿概念,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1)原住居民因资金不足就办简陋民宿,但因达不到旅游接待标准,虽价格低廉却影响旅客回流,无法达到拉动原住居民增收创收的目的;2)民间资本大量投放民宿旅游市场,部分企业借民宿之名行圈占优质旅游资源之实,导致民宿经营成本大增,甚至演变为资本炒作,即使价格逾千仍一房难求,这无疑背离了民宿业发展的初衷,催生了违法经营等乱象,导致民宿共享经济发展失调,呈现两个极端[3]。

2.3 监管失当

共享民宿以鲜明的特色、差异的环境、成熟的平台体系与灵活的经营方式展现出与星级酒店不同的产品特质,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但由于监管不当,骤然剧增的经营者与猛然升温的民宿市场野蛮生长、乱象丛生。1)顶层规划缺失。如今各地民宿遍地开花、一哄而上,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与品质发展要求,绝大多数借鉴国外或其他较发达地区的运作模式,盲目跟风,易出现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特色民宿昙花一现,不仅没能助力乡村振兴,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2)立法规范滞后。当前,民宿业仍处于灰色地带,民宿划分标准、监管立法、监管主体及惩罚机制等“标杆尺度”的缺失,致使民宿经营无据可循、民宿市场无序发展[4]。

3 对策

3.1 深化农文旅融合

特色是民宿的灵魂,针对共享民宿内涵缺失等问题,关键是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民宿集群战略,引领民宿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1)深化空间融合。将以生态自然景观、古镇景观等为主的休闲游憩带与以乡村田园为主的现代农业功能区串联起来,建设覆盖全域的精品民宿产业园,形成“民宿聚落组团+生态公园+主题度假组团”的空间聚集。2)强化业态融合。以民宿集群IP 精品为引爆点,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抱团发展,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的新型产业链,推动民宿共享经济发展。3)优化功能融合。建立综合型项目体系、服务体系与营销体系,通过推进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大型项目,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和功能复合的农文旅综合体,促进以共享民宿、精品酒店为代表的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景区、农业区、生态服务区及民宿园区等服务性功能配套,以农耕文明、山水田园文化和民宿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及可消费的诗意生活美学场景[5]。

3.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共享民宿市场供需矛盾及“两极分化”问题,关键是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自身潜力,开发衍生产品体系,培育消费新场景,丰富民宿维度,持续拉动消费增长。1)深耕“民宿+”。要盘活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细分市场,把握IP 热点,精细化营造“情景消费”,创建如“民宿+露营”“民宿+亲子+高科技”“民宿+夏令营”等基地,开发“庭院民宿+自驾游”“民宿+农业科研产品+旅游”“民宿+家庭农场+教学”等旅游形态。2)圈层营销。在全域旅游驱动下积极开发衍生产品与衍生服务,以互联网联结民宿与原住民,研发体现乡土特色及绿色生态的新产品,激活民宿业产业链,拓宽原住居民增收渠道,创建智慧民宿产业,积极拓展互联网电商模式,通过“互联网+民宿+农产品”共享模式,打包成系列产品进行平台展示与营销,使之成为拉动旅游低谷期民宿共享经济的全新增长点。3)经营社群。针对民宿住客单体量小、分散等特点,经营者要借助社群将其聚合,与之保持长久的热度联系,并在朋友圈等进行软性推广,提高曝光率及复购率。

3.3 健全监管控机制

针对野蛮发展的共享民宿,必须加强顶层规划与政策引领,为其套上监管的“紧箍咒”。1)高点布局,高位谋划。政府要立足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视角,研判民宿发展思路,将民宿业视为“二次创业”的重要支点,秉持统一规划、规范有序、注重品质、彰显特色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积极释放政策优势,惠民利民,规划打造特色民宿集群,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2)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在传统民宿向共享民宿转变的关键节点,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过于苛刻,通过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寻求规范与促进发展的平衡点。要在国家统一立法框架内尽快完善地方立法,依循本地民宿产业特色与经营模式特点,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完善治安管理、环境保护与卫生监管等制度,规范民宿准入制度,政府监管、社区自治与行业监管并举,建立严格的惩处淘汰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民宿营商环境。既要严格执法,避免垄断资源及垄断经营等非市场行为,严厉打击不法民宿营商,取缔民宿黑店,又要避免过多干预企业经营,为民宿共享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 结语

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民宿旅游业与共享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了民宿共享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对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地要鉴于全域、全员、全时与根植乡村的特点,立足顶层,给予民宿共享经济精准的规划与更多的支持,探索共享视角下民宿发展的新风口,使民宿业能够顺利搭上共享经济时代的“顺风车”,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效助力。

猜你喜欢

民宿融合旅游
孪生院子民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东胡林民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你是民宿达人吗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