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规划设计探析
——以仁寿县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为例
2021-12-25吴贝贝张彦艳郭河江
吴贝贝,张彦艳,郭河江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背景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替代人工劳动力,成为全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诸多优势在生态农庄的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互联网为规划前提,利用大数据等新型工具,促进生态农庄规划和新科技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创新销售模式,形成生态农庄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生态农庄”不论是从时代发展需求还是从学科实践层面来看都是生态农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生态规划
2.1 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在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协调城市布局结构和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效率,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优化。整体性原理已经成为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个根本性原则。生态规划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规划方案,满足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整体需求,最终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综合最佳收益。二是协调共生。复合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各生态要素的相互制约影响着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生态规划中需保持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有序和相对稳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功能高效。功能高效是指区域内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充分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高和经济效益高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四是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一定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原则,且生态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环,在生态规划中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协调。
2.3 意义
生态规划理念对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关重要。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让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身心俱疲,愈来愈多的人远离自然。在生态规划设计中,融合生态理念、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环境生态潜力,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同时,生态规划理念也是未来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在生态农庄的设计中,主动遵循生态规划原则、运用生态规划的技术和方法,将对生态农庄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生态农庄
3.1 概念
生态农庄是以城市为市场,以旅游为手段,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结合乡村旅游打造精品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主旨是为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需求而开辟的休闲娱乐场所。
3.2 特征
一是主题精确。生态农庄有自己精准明确的主题定位。基于主题发展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从而获得经济、规模、聚集三重效益。二是生态自然。生态农庄的最关键点在于其原生态、自然化。生态农庄和城市相隔绝,能充分让人们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三是休闲体验。游客能在农庄体验农耕劳作,享受乡村美食,以此加深对农业生产生活的直观认识,更好的传承传统农业文化。
4.田园沐歌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眉山市仁寿县地处眉山市东坡区东南方向34.32公里处,东靠资阳,南邻乐山,北抵成都。全县主要地貌为丘陵,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位于仁寿县富家镇,占地面积约为200余亩,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4.2 设计总则
设计原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农庄在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农家自然风貌和景观要素,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如种植有机果蔬、养殖以粮食为主食的牲畜等。二是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的原则。生态农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对功能和用途不同的地块进行分类规划,既要考虑各地块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结合,最大化保护自然风光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三是以人为本,注重体验的原则。生态农庄面对的主要是都市人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尽可能多的设计能提高“参与感”的娱乐项目。
目标定位为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从生态农业出发,把握市场需求,发展产量高、消耗少、的农副产品;运用滴灌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将农业生产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结成产业环,使之成为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三位一体”的大型农庄。
4.3 设计内容
功能分区: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主要包括果蔬种植区、采摘体验区、休闲观光区、生态垂钓区和生态养殖区五个区。果蔬种植区包括水果、蔬菜无公害种植;农家和游客可以种植无公害的时令蔬菜水果,成熟后可自家食用或通过商场、互联网等渠道进行销售;园区内的文化展览馆方便游客更好的了解农耕文化知识。采摘体验区是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农耕农种、采摘水果并进行手工加工的空间,加强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园区的互动。休闲观光区是指农庄内专门打造的供游客休憩娱乐的场所,游客可以在此处喝茶打牌、乘凉赏花、阅读健身,欣赏优美风光的同时还可放松心情。生态垂钓区用于生态喂养各种水产;游客可自行钓鱼、抓鱼,并将钓到的鱼带回家或者送到农庄自己烹饪。生态养殖区用于养殖各种家禽、牲畜;同时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成熟后可自己来取或通过互联网配送。
产业规划:田园牧歌生态农庄的产业发展主要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一是生态农业。引导和鼓励生态农庄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侧重发展有机种植和集约化的生态养殖业。有机种植,主要以人工劳作为主,配合滴灌技术和其他农耕机器,种植中尽可能不用农药,少使化肥,多施农家肥;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合理处理农庄内的垃圾和动物排泄物,例如将动物的粪便用作肥料,避免其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定期对土壤情况进行监测,保证土质。家禽散养,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区生态放养各种家禽,按时对圈舍进行消杀处理,杀灭其体外携带病毒和病菌;同时,将消毒处理后的粪便施入果蔬种植园,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提高肥效。这种养殖模式,既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种植园区的工作量;既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绿色肉食品"又能生产出“绿色果蔬品”,可谓一举多得。水产养殖包括养殖生态型水产,用粮食或水草饲喂,尽量不用饲料;在鱼塘里种植合适的水草,形成鱼吃草,鱼养草的良性循环;及时排出池塘中的污水,保持水的活性。二是生态旅游业。田园沐歌生态农庄内自然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一方面可依托地理优势,结合地区特色农业,有针对性的打造农家乐、民宿,开展以家庭式和亲子式旅游为主的游玩项目;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利用独有文化资源策划以学习体验农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之旅。
景观规划:生态农庄为游客创造优美的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农庄的自然风光和农业景观特色。田园沐歌生态农庄景观规划依照现有地形,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对不同分区内的景观进行单独设计。果蔬种植区主要景点有时令蔬果种植基地、农夫农场、文化田园展览馆等,其主要功能是蔬果种植、休闲娱乐和农耕文化展示。通过打造时令蔬果种植基地让农家能栽种蔬菜水果供自家食用或售卖;游客可以在农夫农场内租借小块菜园,自耕自收,体验真实的田园生活;文化田园展览馆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新兴技术相结合,在展览馆内展示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知识和历史发展进程,丰富农庄文化内涵。采摘体验区侧重游客的参与性。主要景点有农耕课堂、采摘乐园、亲子手工作坊等,目的在于通过创造生态自然的户外体验空间,策划参与性和体验感强的活动,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农耕农种、水果采摘、手工制作,满足他们渴望体验自然、融入自然的心理需求。休闲观光区的基调以轻松、休闲为主。主要景点有“四季田园”主题花园、休闲广场、草坪餐厅、水上乐园等。游客可以在休闲观光区进行吃、住、玩、阅、娱等活动。草坪餐厅设有自助厨房,游客可以在草坪餐厅上进行户外烧烤、读书看报、打牌浇花等活动,尤其适合学生出游、同事团建以及家庭活动。游客可在休闲广场休闲、健身还能游玩水上乐园的水上项目。生态垂钓区增加了游客和农庄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开辟自由垂钓、抓鱼捕蟹的空间,设计风格别致的景观小品,如:垂钓娃娃、鱼跃龙门等,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游客能抛去压力,体验乡野乐趣。生态养殖区通过运用生态方法和技术饲养家禽;同时游客可以指定需要的家禽让农家帮忙养殖,成熟后可自行带回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配送;目的是让渴望吃到健康绿色的肉食品但又没有时间饲养的城市游客享受到真正的乡村风味。
植物配置:田园沐歌生态农庄中的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辅以具有观赏性且适合当地环境的外来植物。植物配置采用乔木加灌木加地被植物的搭配方式达到层次分明、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采摘体验区选用色彩艳丽、无毒花香的植物,乔木以小叶榕、紫薇、枇杷等为主,配以桂花、栀子等花香树种,灌木选用红花继木、杜鹃、金叶女贞等彩色叶树种,地被植物主要以台湾二号为主,厕所、垃圾池周围栽植有驱蚊杀虫作用的植物,如艾蒿、薄荷;果蔬种植区应保证园区的日照、通风。因此该区乔木主要为杜英、紫叶李、鸡爪槭等,灌木有木槿、流苏、小叶女贞等,地被植物主要是台湾二号;休闲观光区要营造出层次清楚、四时有景的效果,因此宜将季相明显的植物进行搭配。该区乔木主要选择小叶榕、桃花、樱花、桂花、银杏、红枫等,搭配红花继木、六月雪、大叶栀子、金叶女贞等灌木,地被植物则采用鸢尾、麦冬等。生态垂钓区的垂钓水域种植水生马蹄莲、睡莲、鱼腥草等水生花卉和一些水生蔬菜,如栽植莲藕、慈姑、水芹等方便游客采摘食用;其它则主要以景观效果兼具能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为主,如:蒲草、荷花等。生态养殖区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因此该区乔木主要为杜仲、黄连、构树、银杏等,灌木有广玉兰、枸杞、南天星等,地被植物主要用麦冬。该区还可种植能驱虫灭蚊的薄荷、紫苏等减少动物染病的可能性。
5.结语
生态农庄是为忙碌不停、渴望回归自然的城市人创造的“理想国”,在这里他们能够卸下满身疲惫,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因此,在本项目中充分考虑到人群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乡村特色,为游客提供良好游憩场所的同时,打造出自身独特的旅游品牌,使效益最大化,以此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