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下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2021-12-25庄义文张镯川
庄义文,张镯川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1.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简介及发展现状
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位于拉萨市羊达乡羊达村,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整合北京市援藏资源及资金实施的一项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辐射带动力强的援藏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865亩,建成高效日光温室360余栋。项目建成运行以来,年产无公害蔬菜36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1900万元以上,年利润总额500万元以上,带动248余户农民致富增收。
羊达乡党委、政府结合园区实际情况调整了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管委会、成立了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党支部、羊达乡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园区对羊达乡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开辟了党员示范温室、党员带头温室、民族团结示范温室。羊达园区党支部还在园区设立民族团结示范种植户,吸收农牧民群众加入园区合作社,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直接参与园区管理。合作社秉承“服务农民为主、农民利益至上、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党委主导、政府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整乡推进、群众增收”为主线,按照“政府+合作社+基地+院校+农户”的经营机制运行。
2.园区产业化进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2.1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科技力量不足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参与工作的大都是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低,在农作物耕作技术上必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此外,园区面积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易受到病虫害、恶劣气候等外部环境的干扰,仅仅靠农民的经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由此体现出需要农业技术人才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且现在对于农作物高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撑,产量不会实现质的提高。农业园区要想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设施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客观上忽视了农村工业的建设。据实地调研园区的科技发展较为落后,只有用来犁地的犁地机器,却没有配套的灌溉、耕作、照明、电器等提高农作物耕作效率的机器。
2.2 园区现代化发展不够彻底,产业融合理念不强
我国持续聚焦农业领域,尤其是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以及技术含量。传统农业主要靠人工来完成耕作,传统农民种植的目的不是销售获利,而是在满足自己温饱的前提下把粮食储存起来。而现代农业则不同,现代农业强调的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理念进行农业生产,把农作物转化为商品从而盈利作为种植目的。羊达设施农业示范园自建成以来,虽然带动了大多数农牧民实现了增收,但是园区的运行模式没有实质创新,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在产业融合领域,重要的是把农业与其他相关的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产业相结合,发挥最优效应。
2.3 园区现代农业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首先,园区具有区位优势,它距离拉萨市中心17公里,距离拉萨堆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仅8公里,交通便捷,并且拉萨是西藏最发达的城市。其次,园区具有资源优势,西藏自治区高原特色作物非常丰富,相对于内地来说,更适宜在西藏自治区种植特色高原作物;同时,园区的主要种植场所是大棚,这也为内地瓜果蔬菜在高原上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园区党支部已经成为优秀示范单位,但是还没有打造出特有的品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人们选择农产品的标准依赖于品牌[1]。所以园区应该在自身现在发展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提高园区知名度从而带动农牧民的增收。
3.产业融合视角下园区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农科产业融合,吸引技术人才
3.1.1 强化农技发展,满足技术需求
园区应当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仅提高了农产品耕作的效率,减轻了人们工作的负担;而且还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科学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是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们走向富裕的有力支撑。园区管理策划者需要对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给予肯定,例如邀请专家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积极组织工人进行农技学习。园区还应该着手引进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与企业、高校合作的形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维持园区科技发展的稳定,还需要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等,园区对于这些技术的需要日益强烈,应着手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3.1.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行“互联网+农业”
现如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信息化和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期。近几年我国也一直重视实行“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强调“互联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互联网+农业”,应当细致划分到园区运营的各个环节。首先是园区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可以利用互联网统一采购农作物种子、所需肥料等,在投入农作物生产加工时,可以利用人工操作机器来代替手工栽种和劳作。其次进入到农作物的销售环节,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园区的农作物成熟后,都是通过面谈的方式批发给附近市场的商贩,商贩再出售给消费者。如果利用“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模式,实现农产品与网络的有效对接,所有农作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销售,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农场生鲜产品网络直销,减少了中间商环节,为产品保鲜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2]。由此可见,实行“互联网+农业”的营销模式,可以优化园区运营的整个环节,大大减轻了劳动力负担,为实现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3.2 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合理利用区位优势
西藏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大力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农旅结合,充分利用了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特点及优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1+1>2的局面。推动农旅有机融合,就要把握好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并且能够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
首先,农旅融合的成功实施,一定程度取决于园区周围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促进着周围的发展状况。园区在地理和交通上都有优势,可以考虑加强周围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基本要求得以满足之后还应考虑扩大农旅品牌的知名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和旅游业项目的品牌打造,需要保证项目具有高质量并且有较强的可行性。政府可以发挥中介的作用,有效地调节项目的开展和运营;应当建立健全农旅产业融合的机制,把农旅融合品牌商标的申请、注册和保护措施作为农旅融合工作中的中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资源,打造出特色农旅品牌。要充分利用旅游业的优势,例如观光型旅游业,就可以要求改变园区传统的种植理念,减少可供出售农作物的种植,大力种植可供观赏的、有高原特色的农作物。主要就是打造出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促进农旅产业融合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后,农旅产业融合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园区可以考虑多举办利民惠民的活动,同时也可以起到扩大知名度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制作相应纪念品、印发明信片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举行大型集会,开展采摘活动,通过促销等等方式进行宣传。
3.3 充分利用资源,构建特色示范园
西藏自治区文化底蕴雄厚,首先要对藏地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并且传播弘扬。其次应该从园区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相结合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将旅游资源与藏地的特色文化和产品结合起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还要明确建设目标,做好构建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农民增收的规划。特色园区以产业为主导,应当发掘最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潜能。
以藏医药带头构建特色园区为例,西藏的藏医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西藏自治区是藏医药的起源,将藏医文化融入到特色产业园区的构建,不仅可以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还可以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园区可以大举种植高原特有的藏医药材,例如藏红花、红景天、藏茴香等特色高原作物。首先要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然后投入实践,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管理和看护,同时可以邀请藏医学学家到园区进行工作指导、技术检测等等,从而保证项目的成功运行。实行“藏医药”进园区的发展计划,为打造特色产业融合的示范园区提供了保证。
除藏医学以外,藏地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流芳千古的。例如源远流长的藏语言文字、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这些西藏特藏族传统文化都是打造特色产业园强有力的支撑。总而言之,就是将藏地具有特色的资源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巧妙融合,共同缔造出独属于西藏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现代农业在西藏的发展增添动力、为实现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为保障农民增收、过上幸福生活提供有效措施。
4.结语
本文以产业融合为视角,深入剖析了西藏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背景,立足于西藏特殊的地域以及气候环境条件,提出农科融合、农旅融合、构建特色产业园等合理化的发展方案,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为打造西藏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言献策。希望可以为推动西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帮助、为促进农牧民的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全体小康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