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妇女在农家乐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2021-12-25侯正明谭晓菲
侯正明 谭晓菲
(青海省妇女干部学校,青海 西宁 810008)
近年来,随着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家乐在青海东部农业区为主的城郊和村镇快速兴起。全省广大妇女抓住机遇,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以庭院、花卉果蔬及农业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服务,开办了具有农家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色的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家乐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一批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开辟了发展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链发展与延伸的新途径,拓宽了农村妇女增收的新渠道。
1.妇女参与农家乐项目经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青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全省农村产业链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家乐经营中,妇女成为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多半是女老板,带动当地的留守妇女做餐饮服务,甚至担当大厨等大部分工作。可以说,在农家乐发展中巾帼赋能,妇女撑起了产业发展的“大半天”。
2.青海妇女参与农家乐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农家乐产业发展为大批留守妇女搭建了创业就业的新平台,同时广大妇女的地位作用极为突出,并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发展。
2.1 开辟了就业新途径,拓宽增收新渠道
就农村留守妇女而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创收和就业机会少。农家乐产业的发展,为大批农村留守妇女开辟了就业新途径,拓宽增收新渠道,使乡村农业从单一的粮油作物生产拓展为适合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的果蔬种植、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农家小吃和农家菜肴为主的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等产业。
从人力资源而言,农家乐大多以女能人、女带头人家庭经营方式为主,聘用当地留守妇女作为服务人员,有固定就业的,也有根据需求随叫随到灵活就业的;就菜肴品鉴与制作而言,主要制作农村妇女擅长的农家小吃和农家菜肴,比如“老八盘”、羊系列、猪系列、农家炒土鸡、农家土火锅、酸辣里脊、青海三烧等农家菜,尤其农家酸奶、豆面搅团、酿皮、萱麻饼以及农家香豆馍馍、草灰锟锅等小吃美食制作是农村妇女最擅长的烹饪技术,深受消费群体的青睐。因此,青海农家乐菜系和面点制作中,妇女同样是男性无法替代的主力军。
就产业拓展而言,农家乐为主的餐饮服务远远满足不了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消费者在用餐之余需要休闲娱乐以及农产品采购与农事体验,因此在农家乐经营中催生了当地农耕体验、农事观光、果蔬采摘基地的发展,以及大量农家小吃销售摊点,土猪、土鸡、牛羊肉等畜禽销售,土鸡蛋、果蔬等土特产销售的发展,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在品农家菜的同时,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并采购乡村鲜活果蔬等土特产品回家,满足了多元的消费需求,有效推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有效转移,增加了她们的收入。
2.2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在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与性别分工方面,由于粮油类作物种植收益不高,农村基本没有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成年男性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家庭妇女留守家园,兼顾家务照料与农业生产。她们一般除照看老人孩子,开展简单粮油作物种植外,在家赋闲时间多。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和大批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的涌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销路不畅的农家自种果蔬因现摘现买新鲜无公害受游客青睐,妇女在自家的果园里能就地卖水果,使农业从单一的粮油作物种植走向果蔬与粮油作物并重的多元化生产之路。在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了适宜青海种植的油桃、草莓、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种植。
种植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益,也使农村留守妇女掌握了水果种植技术。同时,果蔬种植美化了旅游环境,形成了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使农业和旅游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农家乐产业链的发展,开创了农村留守妇女农业、经营两不误的产业发展新渠道。此外,为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消费群体,农民自觉地加大投资,提升服务档次,促使妇女们改善家居条件,推动了农房改造、改水改厕、室内装修,实现了家电、家具与灶具、餐具的更新换代,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2.3 开阔了妇女视界,提升了文明素养,体现了自身价值。
农家乐产业的发展与拓展延伸,使广大农村妇女认识到围着锅台转也能转出好的经济效益,使大批女带头人、女能人对自身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对人生进行重新规划。来乡村旅游消费的客源群体在餐饮娱乐、休闲体验的同时带来了村外大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宝贵信息,开阔了广大农村妇女视界,提高了她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有效培养了农家乐经营妇女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自身的礼貌礼仪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青海农家乐产业发展而言,为农村留守妇女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对农村妇女自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3.1 基础设施简陋,很多农家乐交通不便
青海山清水秀、适宜发展农家乐的山村往往由于地处偏远,水、电、路和网络通信设施都相对滞后,很多农家乐所在地道路狭小,好多地方路面硬化程度不高,路线指示牌不明确或含糊不清,行车缓慢、错车困难,也没有通公交车,旅游大巴难以通行,只能自驾车前往,存在交通不便和交通隐患。农家乐经营主体房子一般是农房改造,小本经营,建成大规模的农家乐,在规模投资、土地审批、农家整合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农家乐经营设施简陋、简单粗放、规模不大。
3.2 季节影响大,产业链条发展不足
由于青海地处高寒区,适宜发展农家乐的时间只有5月到9月,黄金期为6至8月份。尤其冬春季节需要供暖,经营成本较大,相反消费群体较少,淡季只能惨淡经营或停业赋闲,致使广大妇女投资大型农家乐的信心不足,较大规模的农家乐较少,基本以农户个体经营的餐饮、果蔬采摘、农副产品销售等项目为主,缺乏集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住宿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不能满足外地团队游客的消费需求,很难形成农家乐经营与多元化旅游项目联动发展。
3.3 文化与内涵建设不足,具有同质化倾向
农家乐经营主体对于当地农耕文化与民俗展示不够重视,在农家乐设计方面融入文化要素较少,文化挖掘和内涵建设方面存在软肋。此外,在经营方面以农家餐为主,大同小异,特色雷同无明显差异,存在“千家一律”的同质化倾向,缺乏鲜明特色,导致消费群体的可选择性较小。
3.4 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市场开拓意识不强
青海大型规模化经营的农家乐招聘高素质从业人员,注重员工培训与素质提升,并采用现代管理机制,从业人员服务礼仪规范、素质相对较高、收入相对丰厚稳定。而我省多数农家乐以家庭经营为主,从业人员较少且不稳定,还有许多采用随叫随到的灵活就业方式,导致人员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农家乐经营主体大都是当地村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动开发人才、发掘市场、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缺乏多渠道宣传营销理念,市场化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4.关于农村妇女在农家乐产业中发挥作用与“巾帼建功”的思考
4.1 突出生态优先,结合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毋庸置疑,我们的乡村振兴规划必须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规划,努力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丰富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新思路,强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这不仅是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主导思想,也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政策导向,乡村旅游点应该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进行编制。按照规模经营、捆绑发展的思路统一编制,为发展乡村旅游绘制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方案》倡导“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建设绿色生态人文城镇,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这不仅要求实施好绿水青山工程,更要注重挖掘和凸显现存历史文化要素,融合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突出地方特色,合理规划和编制乡村旅游路径。
4.2 农家乐产业突出“农家”特色,做足“乐”字文章
目前青海农家乐基本以餐饮服务为主,特色不够鲜明,具有同质化倾向。尤其在内涵建设及产业延伸方面是青海农家乐的短板。我们认为,作为“农家乐”产业链,既要突出“农家”特色,又要做足“乐”字文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突出“农家”特色,主要是做农家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村风光、购山乡特产。这就要求根据游客需求发挥妇女专长,大力推广和制作农家酸奶、豆面搅团、酿皮、萱麻饼、香豆馍馍、草灰锟锅等小吃美食。在产业延伸方面,调整种养殖结构,生产出“农家乐”产业拓展需要的油桃、草莓、葡萄、苹果、梨等水果,藜麦、青稞、豌豆、荷兰豆等特色粮食作物,藏香猪、散养土鸡、三文鱼、虹鳟鱼、生态有机牛羊等推广销售青海特产和优质产品。
通过农家乐产业延伸的土特产销售,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收益。做足“乐”字文章,就要开发娱乐项目、突出农耕体验,要求农家乐产业突出娱乐与参观体验项目,展示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由传统的餐饮向休闲、娱乐、度假、旅游观光、康体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等方向转变,为发展特色鲜明、文化丰富、内涵深邃、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点奠定基础。
4.3 妇联作为,组织引领妇女在农家乐产业中唱响“巾帼建功”主旋律
妇联组织要积极作为,将农家乐作为 “妇”字号品牌产业之一,宣传倡导和组织引领妇女挖掘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产业,注重培育从事农家乐发展的女能人和女带头人,帮助适宜发展农家乐产业的农村妇女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同时引导妇女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和规范经营农家乐产业,不断开发农家美食,适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加工,深入推广旅游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
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将青绣为主的刺绣、堆绣、皮绣、丝带绣、十字绣等妇女“绣花功夫”和青绣产品,掐丝、布贴、麦秆画、串珠、编织、剪纸等“指尖技艺”手工制品进行产品研发、加工与展示销售,丰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选购,从而推进产业拓展延伸,实现培树一批带头人、创建一批示范基地、扶持一批示范户、打造一批农家乐品牌、推动一批妇女增收致富。
4.4 规范管理、培育示范,形成规模化发展新格局
全省农业和旅游部门应结合乡村振兴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管理与激励机制,真正推行定级、评级制度,从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场地设施、服务质量、产业延伸等方面提出新标准新要求。
积极探索现有的湟源下脖项、湟中卡阳、互助小庄、循化三兰巴海等等发展模式,鼓励整村推进形式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对全省“农家乐”经营管理和服务提出明确要求,促进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利用乡贤开发农家乐以及休闲农庄 ,努力将餐饮休闲与农事体验、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方向拓展,打造农家乐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4.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妇女技能
农家乐发展和产业延伸离不开高素质的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技术专长。因此,开展多种技术培训,是农村妇女发展和创收的主要路径。在农家乐集中开发区进一步加大妇女培训资金投入,集中开展地方菜推广开发为主的中式烹饪、地方小吃为主的特色面点,以及餐饮服务、农家乐经营管理、服务员礼貌礼仪、妇女形象设计与塑造、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组织参与农家乐的妇女走出家门,学习省内、甚至省外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农家乐,深入了解和交流创办农家乐的成功路径、方法和经验,提升农村妇女农家乐经营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
总之,目前青海农家乐经营发展存在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等缺陷。今后的农家乐产业发展中,实现多部门统筹与联动,突出广大农村妇女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专长爱好,不断拓展延伸农家乐产业发展,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遇,做好村庄规划,强化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具有农耕文化与青山绿水相呼应、地方美食开发与当地土特产销售做互补、餐饮娱乐与农耕体验相结合,不断发展集餐饮服务、旅游观光、康体养生、农耕体验于一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农家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