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与嵩山

2021-12-25宫嵩涛

关键词:嵩山达摩黔南

□宫嵩涛

黄庭坚(1045—1105 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独树一帜,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 北宋治平四年(1067 年)进士,历任河南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江西太和县知县、监德州德平镇、京师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集贤校理、起居舍人、秘书丞、宜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鄂州监税、太平州知州等职。 检索黄庭坚现存的两千多首诗词,其中有数首诗词与嵩山、嵩山的人和事有关,特别是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现在还保存有黄庭坚的书法刻石。 这些文学作品和石刻文物说明,黄庭坚与嵩山有不平凡的际遇佳话。

一、黄庭坚与登封的人际交往

北宋治平四年(1067 年)春,23 岁的黄庭坚赴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到礼部参加考试,“登榜第三甲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1]24-25。 黄庭坚任职叶县的时间长达5 年, 其间曾与好友王晦之信函往来,互致问候,赋诗和答。 王晦之,生平不详,据黄诗可知其居住嵩山南麓的登封县(今登封市)。明余载仕递修本《豫章先生外集》中,收录有黄庭坚作于叶县时期的和答、戏赠王晦之的七言诗1 首、杂言诗2首,从诗中可以窥见两人的深厚友谊。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1]45。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诗。根据诗中“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之句,可知该诗作于春天。 黄庭坚在叶县任上收到王晦之的赠诗后,非常高兴。 从王晦之的赠诗中,黄庭坚知道两人分别后,王晦之没有沉溺于郁愤“同醉”状态,而是喜乐向上,因此黄庭坚便在“和答”诗中表达了“别后喜君能自宽”的欣喜之情。由此试推,王晦之是一位科考或官场失意而客居登封县的文学名人,与黄庭坚有着不一般的友情。

答王晦之见寄

临西风,动商歌。

故人别来少书信,为问故人今若何。

白云蒙蒙迷少室,明月耿耿照秋河。

可怜此月几回缺,空城每见伤离别。

邸筒朝解得君诗,读罢凉飙夺炎热。

嗟乎晦之遣词,长于猛健,故意淡而孤绝。

有如恕流云山三峡泉,乱下龙山千里雪。

大宛天马嘶青刍,神俊照人绝世无。

自言欲解羁衔去,不能帖耳驾盐车。

朝登商山采三秀,暮上缑岭追双凫。

纷纷黄口争粟粒,君用此策固未疏。

但恐高才必为一世用,虽有潺湲不得钓,

空旷不得锄。

西风酌酒遥劝君,好去齐飞鸾凤群。

穷山远水乃是我辈事,荷锄把钓听子入青云[1]47。

在《答王晦之见寄》杂言诗中,因为王晦之的来信不多,黄庭坚首先发出了在登封生活到底怎么样的问候。 然后,告诫王晦之不要光迷恋“白云蒙蒙”的嵩岳少室山美景,不要满足过着“缑岭追双凫”的悠闲、无拘束的生活。 最后,他安慰王晦之说,你的“高才必为一世用”,劝其“好去齐飞鸾凤群”,应该走出嵩山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你的人生最好生活。

诗中有“邸筒朝解得君诗,读罢凉飙夺炎热”之句,据此可知这首诗应该是作于夏天,朋友间纯美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戏赠王晦之

故人迩在登封居,折腲从事意何如。

月明曾听吹笙否? 我亦未见缑山凫。

栖苴世上风波恶,情知不似田园乐。

未知嵩阳禅老之一言,何似黄石仙翁之三略[1]47。

黄庭坚的《戏赠王晦之》杂言诗,是黄庭坚用闲适的语言劝说王晦之。 你居住登封县,“月明”之夜可曾听到仙人王子晋在嵩山之巅“吹笙”?我可是从未见到过嵩岳少室山下的缑山有凫鸟结伴飞行的事情,世事不是那么风平浪静,“田园”生活也不单纯都是欢乐。不知道你听没听嵩山禅师、长老的话?他们的话可是像“黄石仙翁”点拨张良一样,你还是别隐居了,出山干事业吧。

在这首杂言诗中,黄庭坚劝说王晦之放弃田园生活,出山应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黄庭坚相信王晦之有这个能力。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揣测王晦之可能离开了登封,走出了嵩山,并通过了科举,建功立业,走向成功;不过,也有可能他没有听黄庭坚之言,依然隐居嵩山,耕种自活,读书自乐,终老一生。 不管结局怎么样,除这三首诗外,与黄庭坚有关的诗文中,再也没有见到与王晦之有关的文字,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黄庭坚43 岁,在京师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秘书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等职。 嵩山法王寺智航禅师是黄庭坚的老朋友,多年来一直书信往来,互致问候,联系不断。自北宋元丰八年(1085 年)四月,黄庭坚奉诏从德州德平镇回京师汴京,任秘书省校书郎始,智航禅师数次遣小师景宗持信札从嵩山东行200 余里,赴汴京面呈黄庭坚,邀其莅临嵩岳。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夏天,法王寺僧景宗又一次来到汴京,公务繁忙的黄庭坚趁空闲时间作《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七言诗一首, 用禅学哲理思维阐述了修行的重要性,诗文交给景宗带回嵩山法王寺,递呈智航禅师。

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

抱牍稍退凫鹜行,倦禅时作橐驼坐。

忽忆头陀云外人,闭门作夏与僧过。

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

山中雨熟瓜芋田,唤取小僧休乞钱[1]196。

诗中蕴含着深邃的禅学哲理。如“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一句,就是告诉大家,很多人像蚂蚁一样跟着磨盘在磨道内一圈一圈转,象征着人的一生一世奔波劳碌, 仍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支配, 而有些人则以了无牵挂的态度摆脱了无底深渊。

二、黄庭坚与少林寺

大约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正月至元祐四年(1089 年)七月间,黄庭坚来过少林寺[2]。

黄庭坚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自宋初以来儒学融摄佛道已成主流,佛家在论述心性问题上精致深刻,道家的自然主义也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了儒家入世论之不足。二是黄庭坚的故乡江西是佛教禅宗繁盛地区,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皆发端于此,佛教文化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三是就黄庭坚自身而言,属于禅宗黄龙派,他和黄龙弟子祖心禅师、无心禅师、惟清禅师等过从甚密,与嵩山智航禅师亦是挚友,称得上一位佛学修养很高的“似僧有发,似俗无尘”的居士。由此,黄庭坚诗词中有诸多饱含禅理禅趣之作之句,也就不足为奇了[3]。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黄庭坚是很向往的。他在《玉泉长老不受承天衬因作颂》五言绝句中说:“达摩从西来,不受梁武衬。却面少林墙,衣钵一万贯。 ”这首五言绝句充分反映了他向往少林寺的理由。 黄庭坚的少林寺之行,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的, 是在永安县①永安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划偃师县、巩县一部分地而设立的县,北宋熙宁八年(1075 年)又划登封县 辕关地入永安县,因少林寺在 辕关西南,亦归属永安县管辖。 金代,少林寺又归登封县管辖。知县张宗著的陪同下圆满完成的。 在少林寺,黄庭坚拜谒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的圣迹,徘徊达摩洞、初祖庵,久久不忍离开,赋词、偈颂各一首,以表心迹。

渔家傲·万水千山来此土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4]。

这首词讲的是达摩祖师的故事。 “万水千山来此土”, 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弟子,从南天竺泛海来到中国。 梁武帝接见了达摩,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

祖曰:“并无功德。 ”

帝曰:“何以无功德? ”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帝又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

祖曰:“廓然无圣。 ”

帝曰:“对朕者谁? ”

祖曰:“不识。 ”

梁武帝不领悟,达摩知机不契,折芦苇渡江,潜回江北,来到洛阳。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后传道慧可,慧可被禅宗僧徒尊为二祖。达摩有付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五叶开,结果自然成。”禅宗以达摩为中国始祖,为一花,演化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派,为五叶。传说达摩遭人嫉妒,被人第六次投毒加害时,达摩已化缘完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葬熊耳山。三年后,宋云奉使西域回,遇达摩于葱岭,见祖师手提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师何往? ”祖曰:“西天去! ”宋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5]。

“此初祖庵者,我初祖面壁地也。”①许世德,《初祖庵创建凉殿牌坊无量功德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冬刻立,碑存少林寺初祖庵。佛教禅宗僧徒认为,初祖庵就是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处。初祖庵旁,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菩提达摩祖师面壁之塔”。 黄庭坚盘桓于此,详览达摩胜迹,端然参拜,肃然起敬,遂撰书《达摩颂文》,由永安县知县张宗著刻碑立石在少林寺初祖庵内。 碑高1.58 米,宽0.62 米,平首,削肩,方趺,在初祖庵大殿后西亭前稍偏东,面东背西。碑额,刻“祖源谛本”,隶书字体,为文思副使、提点尤厢诸监段绰题。碑额上面,刻有达摩祖师侧身结跏趺坐面壁图,其后侍立者为二祖慧可。碑额下面、碑身正中刻黄庭坚撰书颂文“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16 字,字径22 厘米×25 厘米,笔锋流利姿媚,挥洒如意。颂文右下落款,题一行小字:“实录检校官、著作佐郎黄庭坚书颂”等。 黄庭坚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草书尤为奇伟。 古往今来,黄庭坚少林寺“颂文”碑吸引了诸多书家前来赏摩,拓取存念。2008 年5 月初,少林寺院委托施工队将碑移立至大殿踏步西侧今址。 “达摩颂,黄庭坚题书,字径四寸余,在初祖庵。 按志称嵩山有苏、黄书迹……其山谷书,即此是也。 ”[6]

三、嵩阳书院《谪居黔南》诗碑

嵩阳书院保存的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7],已碎裂为17 块,合拢后基本完整,分三组镶嵌在西碑廊南端墙壁上,面向东,总长6.72 米、高0.34 米、厚0.14 米。诗碑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三月刻立②碑存嵩阳书院西碑廊。,无标题,诗曰: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冷淡病心情,暄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郡亲宾绝。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啧啧雀引雏,梢梢笋成竹。

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

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种畬田粟。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北宋绍圣元年(1094 年)十二月,黄庭坚50 岁,章惇、蔡卞等人诋诬黄庭坚修《神宗实录》不实,经核查虽“皆无证据”,亦“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黔州即今重庆黔江[1]272-273。北宋绍圣四年(1097 年),黄庭坚53 岁,谪居在黔南已有三个年头,愈加思念远在千里之外故乡的亲人和朋友,遂作《谪居黔南十首》五言绝句诗,抒发和表达此时此刻不可抑制的心境。

嵩阳书院保存的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刻于《谪居黔南十首》 诗成两年之际的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三月。 碑中诗文,只有七首,缺少第五首、第六首、第十首三首诗。缺少的诗文,是原碑中本来就缺漏, 还是历代打拓片过于频繁导致损毁无存,目前尚无确凿史料可证,其真实情况不得而知。

《谪居黔南十首》自注云:“摘乐天句。”所谓“摘句”,即摘录他人诗的句子。这是一种学习和欣赏他人诗文的方法。 从诗学角度看,它亦是一种诗学批评和阐释的方式[8]。“山谷在黔曾题《蚁蝶图》来讽刺世态,又闲居无聊,尝摘白居易《长庆集》卷十、卷十一中诗句,成《谪居黔南十首》,借前人语以摅泄自己复杂的谪迁情怀。 ”[9]“他(黄庭坚)在黔州时尝摘白居易诗句成《谪居黔南十首》,表示要仿效白居易随缘自适的旷达情怀。 ”[10]“黄在黔南,精神无寄,身体日衰,他感到岁月易逝,光阴荏苒,而家乡万里,终日悬念,他想起了元和十三年贬到忠州(今重庆忠县)的诗人白居易,他们遭遇相似,贬地相近,年龄相若,思想相仿,所以他便取白诗中与己会心同感者吟咏,聊以抒怀,后被收入诗集中,称为《谪居黔南十首》。 黄谪居黔南,很少作诗,他摘取窜易白居易的这十首诗, 可以说是他谪居生活的写照,在简陋的住所中,心神落寞,身心衰退,但能随遇而安,他无时不怀念家乡,渴望被赦放还。 ”[11]

嵩阳书院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原镶嵌在登封县衙二堂东屋墙壁上,1965 年12 月20 日被登封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登封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4 年,登封县委、县政府拆此屋建新房,将该碑拆下, 由登封县文物保管所运到中岳庙妥为保护。1986 年12 月中旬,登封县文物保管所又将此碑运至嵩阳书院镶嵌今址,向社会开放。

四、结语

黄庭坚吟咏有关嵩山的诗词,散存在宋代以后的《豫章黄先生文集》《豫章先生外集》《嵩书》《少林寺志》《说嵩》《登封县志》等文献中。 黄庭坚撰书嵩山碑刻,《说嵩》《登封县志》等地方史志“金石录”中只记载有少林寺初祖庵“达摩颂”碑。据此碑的落款或题记等内容,与上述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同时,又参考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张传旭《黄庭坚年表》等资料,基本厘清了黄庭坚与登封王晦之、法王寺智航禅师等人交往和拜谒佛教禅宗庭嵩山少林寺时间的先后顺序,填补了嵩山文化研究的空白。

嵩阳书院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原为登封县衙藏品,实为历代登封县衙的私有文物,宋代以后的县志、嵩山志等地方文献中的“金石录”均无载述。 1956 年,登封县人民文化馆文物干部宫熙先生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其登记为国有文物藏品。 1965 年,登封县文物保管所呈请登封县人民委员会将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公布为登封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4 年以后,该碑先后在中岳庙、嵩阳书院展出,始为社会知晓。日常,凡见到过该碑的游客,多渴望了解此碑的由来、沿革、诗意及诗文的背景等文化掌故。笔者长时间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通过钩沉、爬梳庞杂纷繁的典籍史料,探寻嵩山黄庭坚《谪居黔南》诗碑的渊源,撰此小文,以请教方家,满足游客、读者的需求。

猜你喜欢

嵩山达摩黔南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我爱我家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