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控建议
2021-12-25叶海林
叶海林
(瑞昌市林业局,江西瑞昌 332200)
江西省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位于江西省最北部的九江市瑞昌市,因处于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地势多山区、丘陵,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区域林地面积超过9.6 万公顷,具有多个特种竹类,淡竹面积占江西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马尾松、香樟等林木广泛分布。在区域林业蓬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森林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对林业经济效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根据区域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探究森林病虫害的防御方法非常必要。
1 江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1.1 病害
截至目前,江西省森林病害超620 种,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有板栗疫病、毛竹枯梢病、柑橘溃疡病、油茶软腐病等。1)板栗疫病主要为害板栗树主干、主枝及部分枝梢,病情初期枝干褪去绿色出现红褐色,后期发展为红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最终围绕整个树干上、下扩展,且呈现水渍状隆起,撕开病皮后可流出酒糟味黄褐色汁液。2)毛竹枯梢病主要为害当年新竹,在植株感染病菌后,主要枝梢节叉位置出现病斑,颜色为淡褐色、紫褐色,形状为梭形、舌形,后期病斑会包围枝干一圈且上部叶片变黄、纵卷至枯死;3)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柑橘树叶片、枝梢与果实,初期表现为油渍状圆形斑点,颜色为浓黄色,中期叶片正反面呈海绵状隆起,后期病部呈灰白色木栓化且中间开裂;4)油茶软腐病主要为害油茶树叶片,病情初期叶片会出现水渍状斑点,颜色为黄色,且叶片中心其中一端会出现叶肉隆起,中期则会出现叶肉腐烂型病斑,颜色为淡黄褐色,后期病斑会转变为黄褐色,叶片中心为褐色,且具有明显的边缘,致使受害叶枯萎、凋落、死亡。
1.2 虫害
截至目前,江西省森林虫害已超7 100 种,包括叶部嫩梢害虫、蛀干与蛀根害虫几种类型。近几年,江西省流行成灾的虫害为松材线虫,易导致大批松树枯死,对当地林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发病初期,松树外观较为正常,但树脂分泌量会减少,蒸腾作用也会减弱,且在嫩枝上出现松墨天牛啃食树皮的征兆;在发病中期,松树松针颜色会发生变化,树脂分泌停止,出现松墨天牛补充营养及产卵刻槽的痕迹;在发病中后期,松树多数针叶变为黄褐色,且呈现出萎蔫状态,同时可观察到松墨天牛蛀干碎屑;在发病后期,松树针叶全部演变为黄褐色、红褐色,且整株干枯死亡。
2 江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2.1 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脆弱
当前,江西省天然林超负荷砍伐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大量原始天然林消亡,诱发了林分结构缺陷,导致以往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被破坏,病虫天敌种群大量减少,为森林病虫害常年发生提供了条件[1]。再加上当前区域多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与过熟林严重不足,对病虫害自然防御能力较差,极易出现短时期内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情况。
2.2 滥用化学农药
长期以来,江西省多数地区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时仍然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在松毛虫、竹蝗防治过程中。再加上化学农药施用器械较为陈旧,缺乏对化学农药施加量的精准控制。而长期滥用化学农药,不仅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而且导致病虫害抗药性持续增强,埋下了森林病虫害“年年防治,年年有灾”的隐患。
2.3 病虫预先治理不足
虽然我国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林保育方针,但至今多数地区仍然将“治”作为工作重点,轻视甚至忽略“预”的治本作用。再加上森林病虫害测报人员调动频率较高,缺乏良好的预见性,无法精准掌控低虫口面积,而在出现高虫口面积时也无法及时启动应急防控措施,导致轻缓病虫害演变为严重病虫灾害。
3 江西省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建议
3.1 加强营林管理
营林措施不仅是现代森林体系构建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御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方法。根据江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可以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病虫害、天敌之间的关系入手,采取多种营林措施,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改善,营造抑制病虫害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将森林病虫的危害控制在区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许可范畴内,落实可持续控制方针。为了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应摒弃以往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的方式,而是以“适地适树”的造林方针为主导,选择多树种进行混交林营造,打造具有一定病虫害抵御能力的林分结构,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2]。
1)可以借助近几年营造林、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森林资源培育政策推进契机,以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褐梗天牛、椎天牛为对象,以松墨天牛为重点,配置对天牛具有拒避性的树种作为保护行、伴生树种,如臭椿等。同时,基于天牛害虫成虫飞翔能力弱的特点,利用天牛厌食的苦楝树设置隔离带[3]。
2)对于区域马尾松纯林内频发的松材线虫等疫情,可以根据林分郁闭度大的森林松材线虫发病率低于林分郁闭度小的森林、林相整齐的纯林松材线虫发病率高于松栎树混交林的特点,改造低产林,适时间伐,提高松林郁闭度,有效降低松材线虫的发生概率,减弱松材线虫的为害程度;而对于当前大面积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中频发的松材线虫为害,则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利用混交林代替纯林,延长松材线虫发生周期,限制松材线虫发生。
3)松材线虫不仅可以依靠天牛等媒介传播,而且可以随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运流动。因此,在营林措施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森林检疫,严格依据《植物检疫条例》,重点检查可能侵入本地、具有潜在风险的松材线虫等外来森林病虫害种类,并在调运物品到达之日起5 d 内将松材线虫检疫材料备案,并要求调入地对调运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行再次检验,避免森林病虫害从省外甚至国外随种子、苗木运输进入江西省内[4]。
3.2 限制化学农药应用
化学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兼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仍然为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时的主要应急方法。为了避免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病虫害抗药能力增强,可以引入超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现代化喷雾技术及根施、涂干、注射等新型药剂施加方式。同时引入无人机喷药装备,在减轻人工作业压力的同时,提高化学农药施加量控制精准度。1)对于油茶软腐病,可以在3 月下旬,利用飞机施药的方式,均匀喷洒50%可湿性退菌特700 倍液,或喷洒1%波尔多液1 次,杀灭病菌,避免病菌在阴雨天气迅速蔓延[5]。2)对于板栗疫病,可以利用消毒后锋利刮刀刮除患病树皮至木质部,将刮下树皮全部烧毁后,在剩余部分涂抹S5ll、S308 生物制剂的500 倍液,也可以选择50%多菌灵300 倍液、抗菌素402 的200 倍液。而对于已经环割、基本环割的枝干病斑,则由病斑下部开始锯断,利用手持喷雾器将上述生物制剂均匀喷洒在锯断口,喷洒后间隔72 h 再次喷洒,达到杀灭疫病病菌的效果。
除了更新设备,落实化学农药精细化、科学化应用原则外,还可以利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物理病虫害防治法代替单一化学病虫害防治法。1)对于各地林区频发的松材线虫,可以通过阻断其传播媒介的方式,在林区低虫口密度时进行松墨天牛防治。常用的松墨天牛防治方法为肿腿蜂+白僵菌防治,即利用球孢白僵菌菌株226 系及管式肿腿蜂,将浓缩白僵菌孢悬浮液稀释成每毫升含1.0×107个孢子的溶液,加入10 g·L-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后放入肿腿蜂,使肿腿蜂在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内爬行2.0 min,以天牛4 龄幼虫与管式肿腿蜂数量比为1 ∶2 释放管式肿腿蜂[6]。2)对于柑橘溃疡病,可以利用地衣芽孢杆菌和细黄链霉菌复合菌剂,在柑橘春梢、夏梢、秋梢抽发1.0~3.0 cm时,施加地衣芽孢杆菌和细黄链霉菌复合菌剂(粉剂),后续每间隔5~7 d 进行一次喷施,直至柑橘树嫩梢转变为绿色,有效控制柑橘生长期溃疡病的发生、发展。
3.3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针对区域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相关人员可以对发生频率高、对森林资源为害显著的病虫害种类作为重点防御目标。综合考虑区域自然条件、林业生产需求与病虫为害情况,在预防为主方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病虫防御措施的制订。
1)依据《江西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以6—7 月、9—10 月为节点,健全区域内松材线虫病动态监控与预警网络平台。以松墨天牛为重点,分别进行成虫羽化、幼虫虫口密度观察,在虫龄低且虫态整齐时期,采取化学和生物、物理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在每667 m2虫口数达到6 300头时,可以将枯死木清出林地,并进行松木的更新采伐。对于采伐后的伐桩,可以利用覆盖烧毁或药剂喷施的方式进行处理,达到彻底清除病害的目的。如可以将甲维盐、阿维菌素等原药利用甲醇配置成72%左右的悬浮液,喷施到伐桩上,增强松材线虫防控效果。
2)为预防油茶软腐病,当地应加强对植物检疫的重视,加大毛竹检疫力度,阻绝软腐病菌由疫区流向本地的通道。当地可以在改造过密林分的同时,结合冬季砍伐,去除病弱油茶树枝条、树梢,保留健壮油茶树,降低林分密度,提高林分通风条件。并将50%代森锌1 000 倍液喷洒到病原孢子侵染部位,每隔15 d 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 次;或者将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喷洒到病菌孢子侵染部位,避免软腐病病原菌大量寄生繁殖。
3)在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气候因素对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比如,在温度高、雨水少的情况下,当年虫害大面积发生概率较高;在温度低、雨水多的情况下,当年病害大面积发生概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暖冬利于害虫越冬,而雨水少有利于害虫繁殖、羽化。如在降雨量较大、温度较高的时期,毛竹枯梢病大面积发生概率较高,8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这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有利于枯梢病菌释放子囊孢子,以5—7 月释放量最高,致使毛竹在6 月下旬出现发病症状,在8 月上旬症状明显。因此,在上述气候出现时,有关部门应预先制定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组织森林病虫害防御专业团队,根据病虫害灾情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应急“救灾”。
4 结语
江西省森林病虫害呈现出常发性种类发生面积广、灾害性种类持续增加、为害日益加重的特点,与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滥用化学农药、病虫预先治理不足等存在较大关系。因此,在后续病虫害防御过程中,应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营林管理,利用生物、物理等无公害防治方法代替化学防治方法,降低常发种类蔓延幅度,减小病虫对森林的为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