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策略

2021-12-25彭俊贤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泉州市河口红树林

彭俊贤

(泉州市洛江区自然资源局,福建 泉州 362000)

滨海湿地主要包括沿海滩涂、河口、浅海、红树林、珊瑚礁等,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过渡地域,在地球环境健康发展、生物多样性和食物提供等方面具有巨大贡献[1]。滨海湿地受海陆共同作用,具有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加上近年沿海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滨海湿地正面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2]。湿地生态修复指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或是已经严重发生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提升[3]。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纷纷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特别是2016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后,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数目与规模急剧增长。泉州湾河口湿地为典型的亚热带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口滩涂、红树林、基岩海岸、港湾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具有滩涂湿地面积占比大、物种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多等显著特点[4],1989年亚洲湿地局(AWB)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就把泉州湾列为亚洲重要湿地。近年来,随着泉州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泉州湾城市化进程加速,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逐渐显现,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全面实施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已迫在眉睫。本研究综合分析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现状,探索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修复对策,以期为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现状

1.1 泉州湾河口湿地资源环境基本特征

泉州湾河口湿地在福建省泉州市境内,位于泉州主要河流晋江和洛阳江的出海口,地理坐标118°37′43.5″~118°42′44.9″E、24°47′22.0″~24°59′50.0″N。2003年9月24日,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范围涉及洛江区、丰泽区、台商区、晋江市、石狮市在泉州湾内湾的滩涂水域,以及丰泽桃花山部分林地。保护区总面积7 065.31 hm2,其中淤泥质海滩和潮间盐水沼泽面积3 299.97 hm2,河口水域和浅海水域面积2 678.79 hm2,库塘面积113.67 hm2,红树林沼泽面积305.89 hm2,水产养殖场454.59 hm2。

泉州湾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4.52 m,波浪作用相对较小,常年以NNE—NE向、SSW向的风浪与SE向的涌浪所形成的混合浪为主,累年月平均波高多在0.7~1.1 m,平均波周期3.7~4.2 s,累年月最大波高多在2.3~6.5 m,最大波周期在7.0~9.6 s。

泉州湾物种多样性丰富。据相关文献及记录统计,泉州湾有记录生物1 000多种,大多数属于亚热带沿岸广盐种,也有河口低盐种和淡水种,具有亚热带河口湾物种的典型性和代表性[4]。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红树林、野生鸟类、水生脊椎动物等。目前,泉州湾分布有原生红树植物3科3属3种,其中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是红树植物在太平洋西岸自然分布的最北界。位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泉州湾湿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据调查,保护区已记录的野生鸟类有13目35科170种[5],其中满足国家重点保护、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澳候鸟协定规定的鸟种达104种[6]。泉州湾还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脊椎动物17种,其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和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2 环泉州湾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泉州城市的发展已从“沿江时代”迈向“环湾面海时代”。近几年,泉州正按照“一湾两翼三带”总体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环泉州湾建设,推动泉州城市升级加速。经泉州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19年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 946.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经济总量连续21年保持福建省第一[7]。环泉州湾的5个县(市、区)经济实力均位于泉州地区县域经济前列,环湾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在社会人口方面,据福建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泉州市常住人口已达878.23万,为福建省第一,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21.1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泉州市在10年时间内人口增长了65.38万人,增速达8.04%。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环泉州湾的丰海路、晋江沿海大通道、洛江滨江路,以及在建的台商区海湾大道等,加上跨越保护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后渚大桥、洛阳新桥、铁路桥等,给泉州城市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促进,但也给泉州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考验。

1.3 泉州湾湿地生态整治修复状况

2003年建立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泉州市实施了一系列整治修复泉州湾湿地生态的工作措施。一是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工作,严格审批和管理影响保护区湿地生态的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逐步加大科研监测力度等。二是实施红树林人工种植。目前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种植的红树林面积已超过470 hm2,其中洛阳江流域成片的红树林已是我国东南沿海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生长最好的集中连片红树林。三是推动违法违规问题整治。保护区内主要有非法围垦、违法违规建设、非法堆砂等影响湿地生态问题,存在面积广、数量大、类型多等特点;问题整改落实过程中存在执法难度大、补偿费用高等实际困难。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全面推动问题的整改落实。四是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2020年晋江市率先组织申报并开始实施“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泉州湾海域)”,对晋江市陈埭镇10个村庄所在的泉州湾湿地滩涂开展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

2 影响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湿地围垦缩减了泉州湾湿地面积

泉州为闽南低山丘陵区,可利用的平原陆地面积较少。由于向山要地成本较高,在综合考量建设成本的情况下,向海要地成为主要选择。据统计,截至2005年,泉州湾内已经建成的围填海工程面积共计40.27 km2,包括了洛阳江流域的百崎五一围垦、洛阳白沙盐场、七一围垦、丰泽城东围垦等大规模围填海工程,晋江流域的陈埭围海造地、西滨围垦、蚶江围垦等[8]。大面积围填海对泉州湾海岸和海底地貌、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等造成了影响,促进了泉州湾海滩淤浅,减小了内湾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使得内湾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9]。在围填海造陆后的用途方面,1980年以前主要用于耕地,1980年以后主要用于水产养殖以及部分的工程建设[8]。从围填海造陆用途变迁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也反映出泉州湾湿地生态保护面临的压力随人为活动强度的改变正与日俱增。

2.2 大型桥闸修建导致泉州湾湿地淤积

洛阳江、晋江是泉州湾最重要的两条入海河流。为解决一些用水、防洪、灌溉等方面的公共效益,20世纪60、70年代修建完成了洛阳江水闸、金鸡拦河闸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闸大多数时间关闭,仅大雨、暴雨期间短暂开闸泄洪,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泉州湾河口淡水输入量,切断了海水与淡水的交汇通道,导致了整个泉州湾海域环境容量变小、水动力条件明显减弱、泥沙淤积加速、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华侨大学费仁霖教授在统计洛阳桥闸断面多年迳流流量、对比建闸前后下泄迳流对后渚—秀涂水深变化不同影响的基础上,对洛阳江桥闸兴建前的38年间(1934—1972年)和建闸后的8年间(1972—1979年)后渚—秀涂河段的淤积情况进行测算,发现建闸前后渚—秀涂河段呈主航道略冲、边滩略淤的基本平衡状态,建闸后理论基准面以下的淤积量达1 100×104m3,平均每年淤厚0.44 m,淤积严重[10]。大型桥闸修建是泉州湾湿地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若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入海泥沙增加,外来入侵固滩植物的泛滥等,泉州湾淤积风险将进一步上升,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将会加剧。

2.3 污染物排放影响泉州湾湿地环境质量

两江流域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如晋江市、石狮市是服装鞋帽生产基地,产生和带来的生活污水、工农用废水等陆源性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4年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对泉州市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的监测中,发现位于泉州湾内晋江陈埭乌边港和晋江/石狮十一孔桥等2个重点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无机氮等,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汞等,生物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粪大肠杆菌群等[11]。这些超标污染物易导致海湾水质中无机盐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影响底栖动物、鱼类、鸟类的生存生活[12-13],并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对泉州湾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造成较大危害或潜在威胁。除了主要的陆源性污染以外,泉州湾海域的浅海养殖、滩涂养殖、围垦养殖等也带来一些内源性海水养殖污染。泉州湾有悠久的滩涂、浅海蛏养殖历史,晋江陈埭曾经是我国有名的蛏苗产地。当地村民在对蛏苗地在附苗(寒露)前平整埕地时,往往会施放剧毒农药,以杀尽滩面和穴居的鱼、虾、贝,这种养殖方式既污染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又威胁到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

2.4 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泉州湾湿地生态失衡

互花米草原产于大西洋西海岸及墨西哥湾,于1979年引进中国,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最主要的入侵植物[14]。目前,互花米草在福建省沿海13个主要港湾均有分布,其中泉州湾入侵面积达6.64 km2,占福建省互花米草总面积的6.69%[15]。据2020年的卫星影像判读,泉州湾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台商区百奇乡、东园镇、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凤屿一带湿地滩涂。互花米草具有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侵入后大面积繁殖,挤占当地乡土物种原有生存空间,引起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改变,使水鸟丧失了重要的栖息与觅食场所,造成泉州湾湿地生态失衡[16]。此外,互花米草以其高沉积速率,将泥质光滩转换成盐沼湿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淤积,改变了泉州湾湿地地貌[17],大大增加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难度。

3 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对策

3.1 积极开展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各地各部门可以从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互花米草除治、红树林人工恢复种植、渔业增殖放流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泉州湾湿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强湿地保护管护设施、界桩界标、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审批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加大联合巡查检查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污染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做好泉州湾湿地互花米草除治和红树林人工恢复种植的规划设计,抓好红树林人工种植可行性论证,有序推进互花米草除治和红树林人工恢复种植工作。加强渔业和水产养殖整体规划,实施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并进一步限制泉州湾内湾施放剧毒农药和定制网捕捞作业,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倡导可持续的养殖方式,进一步保护泉州湾生物资源[18]。

3.2 努力做好泉州湾两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

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应以自然生态保育为主,积极构筑安全生态格局,对两江流域的防洪防潮、截污截流、清淤疏浚、河口湿地保护与利用等水环境及驳岸功能进行综合整治。可结合两江两岸自然景观和泉州市人文特色,对两江两岸景观进行提升建设,形成岸绿景美景观群,积极营造海丝人文特色,彰显人文魂。同时,应对两岸建设用地进行合理控制和有序开发,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并打造一批重要文化旅游设施,实现交通游线织补。

3.3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泉州湾生态修复资金

湿地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实施所需的资金量较大。2020年晋江市已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87亿元用于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率先开启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泉州湾海域),其他各地应注重与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对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继续投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尝试通过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筹措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还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生态基金。

3.4 探索实施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监测工作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监测包括了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实施和数据与成果公开共享等阶段,对生态修复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制定生态修复监测计划又是整个生态修复监测实施的重中之重[19]。应科学依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目标,选择生态修复区和参照区监测点位,长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监测工作,并结合生态修复的实施,合理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季节等,有效建立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另外,应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学习交流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特别是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实现泉州湾湿地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泉州市河口红树林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海岸卫士——红树林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走过红树林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