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振兴问题研究
2021-12-25林玲玲陈秀兰徐学荣
林玲玲,王 丹,陈秀兰,徐学荣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园林水果产业是福建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产量产值大幅增长,水果质量不断提升,至2019年,产量达到681.61万t,产值324亿元,占福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99%,在助力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20年来,福建园林水果面积呈下降趋势,产业总体呈抑制性发展。振兴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需要。因此,研究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振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福建园林水果产业发展趋势
依据福建园林水果面积、产值等指标,采用逻辑斯蒂曲线[1],分析福建园林水果产业发展趋势。数据来源于1986—2019年的《福建统计年鉴》和《福建农村统计年鉴》。
根据福建园林水果面积时间序列,1986—1997年的面积是逐年递增的,从1986年的18.343万hm2到1997年的57.628万hm2,年均增长10.97%。1997—2006年面积逐年萎缩,年均递减速度为0.68%;2006—2016年,面积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达5.60%,2016年几乎降到了1990年的水平,2017年开始有所恢复。
福建园林水果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可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总产值,来反映生产和销售,并根据模型参数和特征点的计算公式[2],可得到3个特征点——“起飞点”“鼎盛点”“成熟点”出现的时间分别是2004年、2013年、2021年。由此可知,2004年前为园林水果产业的导入期,2004—2021年为快速增长期,其中2004—2013年为成长期,2014—2021年为成熟期。2004—2021年,福建园林水果产值的增长在快车道上,以准线性增长模式进行。2022年后园林水果产业进入顶极期。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一般历经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顶极期。进入顶极期后,限制因素的制约作用与驱动因素的推进作用趋近平衡,说明在一定的系统结构下,其功能已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趋于极限。系统过成熟点后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它的命运——是停滞、循环、灭亡,还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过程不是单一的S型曲线模式,而是多层次的组合S型曲线。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突破限制因素对系统发展的制约,开拓发展容量和空间,使之进入一个新S形的曲线发展过程、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2]。现福建园林水果产业处于发展持续与否的关键时期,正面临着“停滞与消退”的风险。
二、福建园林水果生产区域布局及产品结构变动状况
(一)生产区域布局状况
为把握水果产量县域分布变化特征,选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等4个年份为代表,按照1~<5万t为低产区、5~<15万 t为较低产区、15~<30万 t为较高产区、30~200万 t为高产区,将各年份园林水果产量划分4个等级。可以观察到:2009年,三元区、丰泽区、罗江区和芗城区园林水果量极少,省内尚有区域未种植园林水果;2012年开始,园林水果种植覆盖全省;2009年到2015年,水果产量达到高产区的地区从南靖县、平和县2个县(市)变为建瓯市、南靖县、平和县、漳浦县4个县(市),较高产量区从建瓯市、尤溪县、永春县、漳浦县、云霄县5个县(市)增加到了福安市、沙县、尤溪县、永春县、云霄县、南平市、诏安县7个县(市),低产区的县(市)从38个减少至35个;2018年,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达到高产区的仅剩下延平区和平和县,但较高产区增加至9个,分别为闽清县、龙海市、建瓯市、福安市、南靖县、漳浦县、永泰县、诏安县、云霄县。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各县区都有适生特色水果,水果布局优化有空间、有潜力。
(二)产品结构变动状况
按《福建统计年鉴》分类口径,园林水果包括:荔枝、柑桔、杨梅、葡萄、龙眼、柚、香蕉、橄榄、菠萝、柿子、枇杷、梨、桃、柰、李、青梅及其他水果。2010年以来产量递减的水果,从程度上由大到小依次有香蕉、柑桔、桃、菠萝;产量递增的水果,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有柰、柿子、其他水果、梨、荔枝、青梅、枇杷、龙眼、杨梅、李、葡萄、橄榄、柚。2018年,在17类水果中,总产量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柚、柑桔、其他水果、香蕉、李、枇杷、龙眼、葡萄、梨、杨梅、荔枝、桃、橄榄、柿子、柰、青梅、菠萝。柚、柑桔、其他水果、香蕉、李是排名前五的“大宗”水果,其中产量递增的有柚、其他水果、李(表1)。
表1 福建分类水果2010—2018年产量数据表Table 1 Output data of classified fruit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8
柚既是福建的大宗水果产品,又是快速增长(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的产品,去除柚的产量,福建园林水果近10年的总产量年均增长只有0.65%。曾经具有优势的香蕉和柑橘水果,已丧失原本的优势,产量逐年走低。橄榄、葡萄、李、杨梅、枇杷、龙眼、青梅等虽保持较快增长,但产量依然较低,因此提升水果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种植适销对路、高产优质的水果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福建园林水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福建园林水果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现已走过一个S型发展过程的成熟点,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得到充分利用,不利因素的阻碍限制作用正在凸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果品质量有待提高
果农散户的大量存在,致使产品质量意识薄弱,种植标准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大路货居多。以柑桔为例,果农只看重眼前利益,盲目扩大柑桔园,中、低档次柑桔供过于求、低价摊销现象频出[4]。果树除草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水平差异,也带来果实外观和品质参差不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时有超标。有的果树树龄较长,树势衰退,果园改造滞后,也影响了果实的数量和质量。新品种培育种植不及时、新技术使用推广不到位,品种结构没得到优化,果实质量和效益都难以提高。
(二)产业融合程度低
水果加工程度有待提升。福建水果加工涵盖水果罐头、水果糖制、果汁加工、果品干制、果酒加工、果醋加工、水果速冻加工、水果有效成分提取和功能食品开发等种类,虽然加工品种类较全,但水果加工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水果加工业多为粗加工,主生产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少,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大部分水果都用摘后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因鲜果的上市时间较为集中且数量庞大,极易发生滞销并间接造成积压和腐烂,影响水果产值[5]。另一方面,存在部分企业加工工艺落后,加工装备水平较低,设施条件不完备,加工增值程度有限。在与“三产”融合方面,虽有不少水果赏花节、采摘节等,但少有独具特色且多功能的果园基地。
(三)物流水平有待提升
福建水果大多成熟于高温高湿季节,果实储运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当下的福建物流水平不能满足需求。(1)低温贮藏能力不足。尽管福建已经拥有大约300万t的冷库库容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用于保鲜果蔬的冷库只有3%,还有10多年前建造的冷库,其库容量有118万t,但设备陈旧落后,安全隐患较大。(2)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低。我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只有22%,果蔬的腐烂损失率为15%,福建省冷链虽然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冷链流通率和5%的果蔬腐烂损失率[6]。低温条件下的现代化商品处置方法,如分标准分等级、包装加工等尚未普及,省内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搬运与货物堆垛方法,保鲜贮藏的效率大大降低[7]。(3)冷链物流实体竞争力不足。福建省内冷链物流企业虽已超过100家,但在2019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中仅有3家,说明福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缺少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率不足10%。
(四)品牌价值尚未充分挖掘
福建创建的水果区域品牌不算少,有永春芦柑、平和琯溪蜜柚、建阳桔柚、云霄枇杷、福州橄榄、福安巨峰葡萄等。其中,永春芦柑、福州橄榄、顺昌芦柑、岵山荔枝进入2019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100强,永春芦柑以33.34亿元品牌价值位列第33位[8];建阳柚桔和福安巨峰葡萄以第73名和第98名的排名进入了2019年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的百强排行之中;福安巨峰葡萄品牌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但福建水果类品牌价值还没被充分挖掘利用,还没有进一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品牌产品的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提升,品牌营销和宣传策划开展不足。此外,福建园林水果区域品牌重创建轻维护,品牌维护和监管实力不足,品牌冒用严重,品牌信誉和价值受损极大。
(五)卖难和价低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品种单一或连片化、规模化等原因,福建园林水果鲜果的上市时间较为集中且数量庞大。为不积压和腐烂,需要就近供应和批量外销以尽快推向市场,于是在路边及地摊进行销售的形式,在产地周边和居民小区时常可见。农户分散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产销脱节,销售与市场的连接度低。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等主体,在开拓市场、对接农户、议价功能发挥等方面有待提升,生产者的市场风险仍然很大,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的现象屡屡发生,卖不出去或贱卖现象仍然存在。卖难与水果自身的品质也有关。以柑桔为例,有些果农只看重眼前利益,盲目扩园,中、低档次柑桔供过于求、低价摊销[4]。价格高低是相对于成本而言的,在生产资料价格及人工费用高企的生产体系中,价低问题严重影响着水果利润,影响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振兴。
四、振兴福建园林水果产业的对策
为了振兴园林水果产业,针对福建园林水果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和园林水果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和品牌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升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构成要素的质量,拓展生产、流通、市场的空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和竞争性发展战略,使园林水果产业跃升至更高层次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建设绿色生态果园,推广名优特新品种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园道路,完善水圳、蓄水池、喷滴灌等水肥一体的浇灌设施,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减量化施用化肥,实行有机肥改良土壤,推进病虫害无害化防控,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避免污染环境和果实,建设绿色生态果园,提高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制定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以延长果品上市时间,以免过度集中。调整优化果树种植结构,突出质量效益,引导名优特新品种向最适宜区域集聚。如在闽江下游和闽东南的南亚热带地区,种植优质的晚熟柑橘、龙眼、荔枝等。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培育和推广优势特色新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促进果园改造升级。完善大棚种植技术,探索实行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二)深化水果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水果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第二产业融合方面。(1)政府应加大对水果加工技术研发的财政科研资金投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合作,攻克水果加工技术难题,加快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积极开发副产品,利用先进技术对果皮、果肉、果渣进行深加工,提高水果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振兴的新经济增长点。(2)与国际接轨,明确水果加工业生产标准,提高水果加工品的质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3)以闽西北的落叶果树带、闽江中下游的甜橙带,闽南沿海的荔枝带、龙眼带和香蕉带,闽南三角区的芦柑及柚子栽培区等“五带一区”为基础,开辟水果加工原料的生产基地,以加工的标准生产水果,不用套袋、蔬果等步骤,降低生产成本[9]。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规模大的企业,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方式逐步淘汰生产水平低、规模较小的企业,带动福建园林水果产业振兴。在与“三产”融合方面,应继续深化水果产业+旅游的发展方式,建设融赏花(或摘果)、休闲、民宿于一体的果园基地。
(三)多渠道协作促进物流行业发展
提升水果物流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水果保鲜贮藏、冷链物流运输能力。(1)强化冷库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与物流企业、物流协会等机构多方协作,共同助力行业发展,加快完善冷链物流建设,普及小型冷库,提高大型冷库的技术水平。(2)积极推进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的使用和普及,减少水果的腐烂率[10]。(3)政府应扶持或引进行业投资,扩大物流企业规模,促进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助力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提升物流水平,降低水果物流成本。(4)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牵头物流企业、软件公司和研究所等各方力量,建立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企业信息、产品的物流信息、运输流程信息集中于一体,实现水果产品从采摘到销售各环节的流通信息可查询,提高对接效率。
(四)积极建设地区品牌,提高水果市场竞争力
建设地理标志品牌,必须要提高品牌战略意识,且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创建地理标志品牌,推动注册合法商标,维护地区品牌声望,严查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发挥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行业组织作为沟通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应积极组织企业创建地理标志品牌。企业作为品牌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应积极维护品牌形象。果农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品牌的质量[6],应自觉遵守品牌产品生产标注和规范。因此,应鼓励农户和企业,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质量,大力展开品牌产品的展销活动,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水果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及认证体系,加大涉及环保、安全、健康等强制性标准修订力度,保障品牌健康发展,推进“福建品牌”建设工作,提高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11]。
(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产销两旺
产业兴旺表现为产销两旺。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市场,连接国外市场,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福建水果销售新格局,扩大福建水果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发展水果的电商销售平台,培养电商销售人才,加强建设与电商配套的果品标准体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平台电商、垂直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等渠道,加大水果网上营销,提升水果电子商务销售额。搭建线上线下的供需链条,发展直销、配送等销售新兴业态。另一方面,应大力培养有专业知识、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果农,抓好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同时,壮大水果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果业农场,吸引农民工、大中专学生、复转军人从事果业生产,促进生产一侧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