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2021-12-24龙昱罗玥佶李妍
龙昱 罗玥佶 李妍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组结合本校实际,以湖南省普通高校一流课程为平台,在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课程设计、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多元化评价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建设,为基础医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流课程 教学实践
引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主要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
一直以来,本课程存在知识内容抽象繁杂、理论及技术更新较快、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等问题,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教学改革探索的目标。
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共享,使学习者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创新[2],并提出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即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线上和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各一万门[3]。
本课程以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为主导,将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自2018年完成整个课程体系构建并在学习通平台运行至今已开课六期,共有204所高校18000余人参与学习,累积页面浏览量达三千万余次,教学效果及反馈良好,并于2020年获批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本文从课程设计、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及多元化评价及反馈等方面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利用在线精品课程等信息化手段,采用课堂线下授课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好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个主要部分,涉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调控等共21个章节的内容。
结合授课对象主要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学习者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课程组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和临床执医考纲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但系统、完整的55个知识点,内容设置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并突出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衔接。线上模块包括教学计划、思维导图,微课视频、习题库、讨论及答疑、人文精神书籍及故事、知识扩展等板块。
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为主线,分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
课前学生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预习所学内容;
课中教师根据线上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授课侧重点,把重难点讲清楚,并通过课堂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通过练习测试、主题讨论等线上资源巩固所学,还可通过拓展资源了解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二、资源更新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课程组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线上基本教学资源,使其呈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首先,基于人卫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教材和最新执医考纲的要求,对55个知识点的文字内容及微课视频进行更新,每个视频10分钟以内,引入临床病例、人文故事、思政元素及动画素材等,做到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使原本枯燥、繁杂的知识点以更为具体、系统、趣味性更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同步更新测试题,增加考试真题、案例分析题等,在巩固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完善拓展资源。线上拓展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执医考纲、课件、思维导图、作业库、试题库、科普文章及视频、学术论文等。为了提高课程高阶性,课程组建立了热点话题案例库,邀请其他知名高校的院士、教授将最新研究成果拍摄成微课视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课程组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的思政素材,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素养,课程组还增加了虚拟仿真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好常规实验技术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前沿的科研方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基于信息化技术和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从单纯课堂授课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主体也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每期开课后,学生通过下载学习通APP扫码进入课程。课前,教师在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结合问题预习所学内容,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课堂上,教师通过线上签到系统进行手机签到,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再引导学生对课前设置的思考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还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章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相关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目前为止,线上师生互动次数达8万余次。
此外,课程组还会定期发布阶段性测试,对学生前一阶段所学情况进行检测。通过“线上导学-课堂研学-线上练学-期末考试-后期成果”等多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即学即练,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课程组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将物质结构及代谢与临床疾病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生化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如糖尿病的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需要结合糖代谢及脂代谢的相关过程异常综合分析。
其次,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如目前的社会热点新冠疫情,从病毒序列分析、核酸检测、疫苗的研发等都能与分子生物学中的PCR技术、核酸分子杂交及基因工程技术等进行联系讲解,再结合线上提供的相关文献及技术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了解相关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将“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制”设置为讨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线下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的兴趣。
四、多元化评价及反馈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程组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使考评更客观、公正。
形成性评价占30%-40%,在可量化的形成性评价内容中,线上成绩占70%,包括视频观看、章节测验、作业、阶段性测试、讨论、分组任务及课堂互动等。其中分组任务的成绩评定由教师评价、组间互评及组内自评组成,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课堂或课后讨论主要以人文故事、热点话题、生活实例为主题,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验成绩占30%,包括实验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操作考核和虚拟仿真实验,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终结性评价占60%-70%,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形式,课程组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科学制定5套命题计划,其中主观题占40%,随机抽取命题计划组卷后考试,旨在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校外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成绩权重设置则由视频观看、讨论、章节测验、拓展学习、期末线上考试等组成。
五、取得的成效及反思
近年来,因课程学时数不断压缩,教师课堂授课内容也不断精简,线上课程及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能对教学时长的不足进行补充[4],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的统计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
因此,混合式教学能为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资源。课程组在校内临床、口腔等医学本科专业共108个班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学生的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及目标达成度更高,使用效果良好。
除本校学生外,还有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领取了线上证书,从问卷调查反馈来看,普遍认为线上资源的使用能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本课程不仅是“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还是超星学银在线的示范教学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后续课程组需要收集校内外课程建设意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资源拓展更新、教学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等方面继续努力,打造更优质的一流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和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玉瑶,赵虹,常冰梅,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合智慧教学的翻转课堂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4):288-291.
[2]常冰梅,趙虹,王玉瑶,等.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医学生物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40(11):2102-2108.
[3]姚友明,郑州,李立新.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应用与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86-89.
[4]张要军,吕梦倩.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53):125-127,135.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长医教[2019]145号-42)
龙昱(1982.02),女,土家族,湖南长沙,副教授,博士,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