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资助信息化技术融合,强化资助服务实效
2021-12-24段阿玉李昊
段阿玉 李昊
【摘要】 目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网络信息技术接力涌现、相互叠加、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学生管理和教学模式。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高效有序、资助信息的实时共享、资助成果的及时反馈”为目标,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理念,逐步实现从管理信息化向服务、教育信息化的转变,创新“互联网”+资助新模式,让资助服务兼具精准与“温度”,为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提供平台支持,在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预警、精准发放方面成果显著。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精准资助 高校学生管理
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大学围绕“精准认定、精准预警、精准资助、精准发放”四个方面大力开展了资助信息化建设,打造自主研发的一体化资助信息平台,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理念。为精准资助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了资助信息数据化、资助反馈实时化、资助成效显著化。
一、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在迎新生方面,通过在线“迎新系统”提前对新生进行个人基本情况收集,根据新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基本数据,提前整理出建档立卡学生和需经绿色通道入学学生的信息,在入学前提前联系学生,宣传国家及学校的奖助政策,将资助工作“提前一步”,为学生做好精准化资助帮扶,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之忧。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面,学校利用自身技术资源,搭建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动态化学生档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评估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身份识别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发放系统等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象化”精准画像。
在学生资助申请方面,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系统为数据库基础建设了学生资助项目“一站式”申请审批系统。在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学生智育成绩与德育成绩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数据观测基础上,帮助学校提供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对象库。系统量化测评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纸质材料在同学当中传递,防止了学生个人隐私的扩散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杜绝了不公正评定现象的发生。
在勤工助学申请审批方面,搭建了勤工助学的实现全程管理“网络化”系统。系统设有“招聘信息发布、岗位智能匹配、困难生推荐、管理数据化”四个环节,一是对长期固定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信息进行系统申报和网上公开,通过网上“双选会”为设岗单位与学生提供直接应聘和面试机会,简化招聘程序,提高招聘效率。二对在岗学生的综合考核、用工监督、薪酬发放等实行网络管理,工作台账清晰。
二、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和原则
2.1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
根据学生资助工作需要,结合信息系统的实际支撑能力,明确了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
1.精准认定。基于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的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家庭经济情况、致贫原因等指标,以及学生消费的位置参数和“贫困度”指数,构建受助学生认定和量化资助模型,准确识别受助学生,推荐资助标准,实行分档资助,确保资助标准与困难家庭的需求相适应,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2.精準预警。大数据平台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家庭突发事故、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实时预警,让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化解困难,及时做好资助帮扶、心理辅导等。
3.精准帮扶。大数据平台为每一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精准画像,结合突发变故、绿色通道、校内消费、健康打卡等大数据,采取“人盯人”“点对点”“键对键”等措施,全面精准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生活以及家庭经济情况,从而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资助、学业辅导、心理援助、行为矫正等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4.精准发放。对于给学生资助的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工资、路费补贴、餐费补贴等发放信息进行及时推送,便于学生及时查收资助款项,并通过建立学生受资助统计系统,将每一名受助学生信息进行数据可视化、立体化显示,便于精准资助的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
2.2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原则
1.突出重点。技术部门与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充分配合,重点解决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注重实效。所开发的资助信息化平台应着力于促进资助工作改进。
3.开放普适。所开发的资助信息化平台应对师生有直接有效性影响。
三、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阶段资助工作的全面改进
3.1依托学生迎新管理系统,资助工作“提前一步”
学生智慧迎新管理系统是智慧学工可视化监控平台的一部分,整合了学工、教务、招生、财务缴费、公寓管理、一卡通等多个业务系统,并打通了银行支付、微信支付平台。学生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扫描二维码即可用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办理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的通过迎新系统提交资料即可。根据新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基本数据,资助中心可提前整理出建档立卡学生和需经绿色通道入学学生的信息,在入学前提前联系学生,宣传国家及学校的奖助政策,为特殊困难的学生准备“开学暖心大礼包”、“爱心餐券”等,将资助工作“提前一步”,做到更有温度。
3.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管理数据平台,做到“精准认定”、“精准预警”
学校为了实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画像”,搭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动态化学生档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评估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身份识别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发放系统等一体化平台。依据国家现行政策,从社会学、数学、信息科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家庭“收入”“资产”与“支出”“欠债”等维度,精准计算每名学生的“就学经济压力指数”。形成“全校一把尺子”的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不仅满足了高校学生资助日常管理工作需求,实现了功能全面化,而且满足了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方便了学生、学院与资助中心工作人员沟通,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一是实现了学生线上申请、学院学校线上审核、评估认定、信息整合、按需输出统计表功能,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系统,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
二是构建贫困生认定量化测评模型,精准认定和管理贫困生。运用贫困生数据平台,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日常消费和生活学习情况、班级评议情况、受助情况等进行科学判断,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快速输出权重分值、总分排序、认定结果,辅助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与辅导员精准认定贫困生。
三是学生可实时更新维护家庭经济情况、实际困难、突发变故等隐私性信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评估系统实时监测,根据设置好的十三项量化指标,通过赋予各项指标相应分数得出学生总的困难评估分数,系统及时并精准分析出学生的困难等级,对于困难等级较高的学生系统实时进行 “红灯提醒”,能够在最大化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学生实际困难,通过“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及时给予学生资助帮扶与特殊关注,以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
3.3建立学生资助项目“一站式”申请审批系统,实现帮扶“可视化”管理
学生资助项目“一站式”申请审批系统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础数据模型为基础,以服务、责任、便捷、高效为运行理念,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减补”各项资助业务源数据库进行线上整合,打造学生满意的资助服务线上大厅。经过“线上线下”核实后,将助学金指标按照学生实际的“就学经济压力指数值”进行分配,彻底打破了原先资助资源“按比例”“一刀切”的分配模式。
一是全部申请材料与审批材料实现“无纸化审批”,努力实现学生“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二是在学生每申请新的项目时,系统可自动识别填写学生对应信息,实现数据同步,简化申请流程,快捷高效服务学生。三是将学生受资助项目进行数据自动化分析,让每一名受助档案实现“可视化”管理。
3.4建设勤工助学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
勤工助学信息系统可实现勤工助学全程管理“网络化”。 系统设有“招聘信息发布、岗位智能匹配、困难生推荐、管理数据化”四项功能,打造校园内的“智慧招聘”。勤工助学信息系统灵活的筛选机制,可实现对学生的成绩、奖励、经济状况、专业、特长等信息的综合考量,准确定位,精准匹配。系统可自动获取学生的学籍等信息,学生只需填写少量资料,便可开始申请岗位。既避免重复填报,又保证了数据准确。与以往分散发布招聘信息相比,学生可集中查看所有类型的岗位需求,实时获取招聘状态,并随时提出申请和撤销。徹底改善了以往岗位信息零散发布、学生分散申请、岗位匹配费时费力的局面,解决了数据重复、不一致等问题。
一是对长期固定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信息进行系统申报和网上公开,通过网上“双选会”为设岗单位与学生提供直接应聘和面试机会,简化招聘程序,提高招聘效率,有针对性的培养困难生就业技能,实现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二是对在岗学生的综合考核、用工监督、薪酬发放等实行网络管理,工作台账清晰。三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勤工助学数据库与学工系统其他应用数据,辅助了解学生相关情况。
四、结束语
通过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利于建设高校立体化信息网络,推进资助规范化、科学化、可视化发展。在资助信息化平台中实现了“三全”模式,即资助对象全、资助项目全、工作流程全,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减轻院系资助老师统计排查、精准认定等工作负担,同时让学生从“少跑腿”到“不跑腿”,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现代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高校“互联网+精准资助”模式探索[J].廖文群,李亚军,胡佳佳.智库时代. 2017(08)
[2]大数据视域下研究生精准资助工作实效的提升路径[J].蒋研川,张燕,杨利华.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03)
[3]“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建设思考与对策研究[J].朱阳莉.教育现代化. 2017(49)
[4]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浅议[J]. 李淑. 现代信息科技. 2018(11)
[5]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数据治理方案研究[J]. 余鹏,李艳. 现代教育技术. 2018(06)
[6]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解析[J]. 于大伟,史晓峰,齐恩铁.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段阿玉(1993),河南开封,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资助;
李昊(1990),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深度学习,目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