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重构数学学习路径

2021-12-24冯刚赵娟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学情平板游戏

冯刚 赵娟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利用信息技術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能够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成效不显的问题。为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尝试将其融入数学课堂并进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人网融合的课堂教学”“教智深融的泛在学习”新路径,重构学生数学学习的路径,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路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同化指学生对知识的积累,顺应指学生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仅要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提升。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层出不穷,通常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零障碍沟通服务。为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建构主义相关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育技术平台,重构学生数学学习的路径。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1.“做数学”,化抽象为直观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平板上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实践体验,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种感官来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操作体验中逐步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而激活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很多学生不理解面积表示的是面的大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推送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直接在平板上给这些图形涂色。通过具体直观的“做”,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面积”这一核心概念。信息技术提供的直观化素材以及创设的具身“做数学”过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可视化的素材,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设疑验证,发展探究能力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巧妙地通过一些教育技术平台进行操作探究。

例如,教学“面积的大小比较”时,观察法、重叠法以及数方格法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上动手操作,移动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重叠比较,感受重叠法相较于观察法的优势。当用重叠法比较后发现两个图形均有多余的部分时,学生不论怎样切割多余部分,都难以比出结果。此时,学生内心便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是学生亲临学习情境后的感受,激励着他们进一步去探索。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拼方格的方式比较大小,数方格法的呈现显得必要且让学生茅塞顿开。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数学学习的探究者,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3.实时推屏,外显思维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是当下教育的难点,也正是需要攻克的重大问题。如何直观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了直观条件。依托一些技术平台的推屏功能,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实时展示学生的书写、操作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外显。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学生要自学确定位置的规则(行列的确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板自学,自学时圈画关键词,做好笔记。教师通过推屏功能,实时展示学生的自学过程,学生们在观摩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此外,在确定自己及同学位置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实时推屏,展示学生在平板上的书写过程。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推屏功能,学生由看客转变为创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思维的碰撞。

4.学情反馈,优化教学过程

学情反馈是指将学习活动的结果(正确性、适当性)的有关信息提供给教学者及学习者的行为。传统教学中的学情反馈往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当天完成—教师次日评讲反馈。滞后的学情反馈,无法让教师实时调控教学流程,也无法让学生自主转换学习路径,使得教与学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依托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检测及投票等功能,教师能够实时呈现学生学情数据,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点对点纠正与指导。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充分运用投票、课堂检测等功能,在学生课上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后,教师端便实时呈现了各类学习结果,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让学生的学更为高效,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结合练习数据形成的综合学情分析,有助于构建“人网融合”的智慧教与学新样态。

5.创意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陀螺式的学习状态。要想改变这样的状态,让教学效果不再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教师必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创意数学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其创造性思维,从而让数学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真的发生与发“深”。

一些教育方面的信息技术平台在学科工具中设计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数学游戏,能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与合作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充分运用技术平台上的随机选人、趣味游戏等互动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互动性也大大增强。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板上自主或合作进行游戏,选择、判断、连线等多种游戏形式齐上阵,学生在游戏中确定合适的数对。另一方面,教师随机选出两位对抗者上台在教师端进行对抗,选出对应的数对,其他学生观摩趣味对抗赛。对抗赛结束后,让对抗者总结获胜的诀窍,帮助所有学生一起回顾数对知识。学生在兴致高昂的对抗赛中,不断激活思维的灵动性,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处。

信息技术是实现“具身学习”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人网融合的课堂教学”“教智深融的泛在学习”的新路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引导学生在心智、身体和环境的交互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心理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达到心智、身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实现身心一体、心智统一,最终促成“离身学习”向“具身学习”的转变,重构数学学习路径。

猜你喜欢

学情平板游戏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10%平板电脑市场销量下滑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