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开发外语教材内容服务课程思政
2021-12-24任远刘正光
任远 刘正光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意味着外语教育须全方位变革才能适应并服务外语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为案例展示了教材内容二次开发能有效服务课程思政新需求。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提炼思政主题思想,明确育人目标;2)运用内容型教学法实现主题统领教学活动,并置语言能力与情怀格局的培养;3)围绕主题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实现课内课外有效互补。
关键词:
教材内容二次开发; 原则与方法; 基于内容的主题教学法;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D 2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1)04-0321-0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4.004
Abstract:
The ultimat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means necessary changes in philosophy,aim,method and content etc.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morality cultivation.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Unit 6 in Book I of The New Target College English:An Integrated Course,demonstrating how material adaptatio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rses.The study also specifies the major methods and principles for adaptation:developing a pivot moral theme or idea around which al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cluster;integrating the theme,language skill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to an organic whole through theme-based content instruction;opting for learning content selectively to leave adequate room for both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
material adapta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theme-based content instruction; morality cultivation
课程思政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将带来全面性的变革,尤其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领域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就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而言,需要重构和二次开发才能适应课程思政的新需要[1]。新中国成立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最早引进来,且影响深远的语言学理论。一代代外语教师基本是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下培养出来的,编写的教材打上了深深的结构主义烙印,把外语(英语)看成是一个知识系统,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教材的显著特征是,以语言知识为编写逻辑,统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语言知识以离散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
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中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理解。这就必然要求外语教学必须以意义为中心,强调基于内容的主题教学。显而易见,教材与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的不相适应的局面。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是修订原有教材。这需要提前谋划,且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版)[2]虽然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与好评[3],但编写团队从2019年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要求,提前组织团队总结使用经验,研究新需要,主动融入丰富课程思政元素,于2021年推出的修订版就能很好地服务课程思政的需要[4]。二是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material adaptation),以满足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目前而言,大多数教师对于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本文主要介绍湖南大学大学外语教材团队在2020年全国首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二次开发案列:《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版第一册第六单元(下文简称第六单元)。
一、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
所谓二次开发,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重新聚焦、补充与完善的过程。Tomlison指出材料的二次开发包括删减、增加、省略、改造、补编,目的是最大程度利用教材[5]。
(一)高度重視教材的不可替代作用
Tomlinson曾指出语言教学材料(didactic materials)是教师或学习者用来推进语言学习的任何材料,从而帮助、构建、引导学习者语言学习的[5]。Harmer指出语言教学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教学帮助,是用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和构式,让学习者参与到话题或者整体的活动当中来[6]。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核心材料,是外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7]。但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如何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材料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材料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变化的概念,为了能够适应特定的教学环境和要求,无论教材是好或是不好,教学材料都需要根据受众、变化的教学环境、课程要求等进行二次开发。课程思政给教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价值引领和语言教学的双重要求,针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发展、二语发展,对教学材料的二次开发势在必行。
(二)二次开发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二次开发的内容建设重点是提升思想性,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
1.提炼单元主题,明确思政元素
教师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尽量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能够传递正能量并提升学生感悟践行真善美的可能的内容,并尽可能将其具体化,明了易懂,便于联系实际。传统的教材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难以发挥语言课堂的育人功能。教材的二次开发首先应当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深度的阅读当中提取、收集信息,继而提炼观点,设计教学活动。对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事实、思想、观点进行整合,结合育人目标提炼出主题的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第一步的二次开发,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随后的二次开发都是基于确定的思政主题而展开的。提炼单元主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的需求,融合思政点与课文中的语言和内容点。
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充分的需求分析,主動有效满足学习者需求。课程思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些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二语能力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学习者二语发展能力指标中的复杂度和准确度发展不明显,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的语言教学目标,应该是填补学习者当前的二语表达水平和准确的语义、态度及表达之间的差异。
语言教学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内容,同时语言知识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实现价值引领的支架和抓手。提炼的主题思想应充分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和语言发展双重需求。
第六单元题“Pleasure of reading”,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思政资源,从阅读的功能、益处和价值等角度阐释阅读的力量,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课文行文隽永,旨在帮助读者珍视阅读之力量,坚持阅读,修身养性,成为更卓越的人。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学生书本阅读时间极为有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重申阅读的重要性,即阅读带给学生的竞争力、理性思维和健康心理,都将是学生未来服务大众、社区和国家所必备的条件。结合教学材料文本分析和教学对象学情分析,我们对这个教学材料的主题思想提炼为“阅读赋能,升华格局”。
(2)围绕单元主题,多视角、多层次设立思政目标。
确立思政主题后,结合具体教学将单元主题分解成具体的思政目标。这样的思政目标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多视角、多层次针对不同知识点设立有挑战性的思政目标,每一个思政目标都指向语言结构和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目标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再次对教材进行了结构框架的二次开发。如第六单元在总主题“阅读赋能,升华格局”之下分解为四个思政目标。第一个课时围绕“阅读之益”展开,教学活动为介绍单元主题内容并检查学生是否做好跟主题相关的预习,以及引导学生对阅读之益话题的讨论。第二个课时围绕“聚焦阅读之乐”展开,教学活动针对的是主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对阅读之乐话题的产出。第三个课时围绕“深挖阅读之力”展开,作为整单元的重点,这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较为多元,为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体的理解和应用而服务。这个课时也需要解决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作者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和传递“阅读成就更好的人”的思想和信息,编者提炼了这一堂课的更为有针对性的主题思想“Reading makes a full man”。第四个课时围绕“感受阅读之美”展开,作为产出部分培养学生对于主题的拓展表达。每一个课时都以具体的思政主题为基本框架,主题能够引起文本意义的有效联系,确保教学活动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8],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促进语言知识学习。
2.主题统领教学活动设计,语言能力与情怀格局融为一体
成功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覆盖,更应该是前瞻性地准确预期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设计教学活动。以主题统领的教学活动设计显性地将教材文本的主题思想作为二次教学材料开发的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主题思想展开。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知识统领的教学活动设计,主题统领教学活动设计围绕思政主题来选取教学内容,语言知识及其背后的思想观点,对学生的培养预期是语言能力与情怀格局并重。
内容型教学法为语言课堂的思政融入提供了抓手。内容型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内容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在英国的“跨科目语言教学”和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9]。内容型教学是在交际语言教学法之上发展而来,聚焦于以教学内容为中心(subject-matter core),地道语言使用(use of authentic language and texts)和以学习者为中心(appropriate to the needs of specific students)[10]。内容型教学法有五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其中主题模式(theme-based model)教学重点在话题或者主题上[10],能为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提供支架。
这里再以第六单元第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来展示如何实现主题统领,克服路径依赖和历史依赖,有机地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一课时的思政主题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该课时聚焦文本的深度分析,为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一主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视听说是本课的初始输入,教师使用了一段题为“The Invincible Wuhan Man”的视频新闻报道:在新冠肺炎暴发期时,在武汉方舱医院一位躺在病床上淡定读着大部头政治经济类书籍的“读书哥”的故事。学生将自己对这条视频新闻的感受,以及如何理解阅读强大的治愈力发表在互动白板上。教师将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提取,重要信息提取成词云的形式展示,邀请一位学生简短发表关于“读书哥”的故事和阅读力量的感受。该部分针对主题的初始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联系社会现实和热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阅读在残酷的疫情时赋予了读者非凡的冷静,这正是阅读的治愈力所在,阅读能够培育内心的力量使人变得勇敢。
第二部分是这堂课的重点,聚焦培养学生对Reading makes a full man的理解。这一部分挑选了文本中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使用的语言构式:如类比手法抽象阅读的重要性,具体动词详述阅读的益处,选择构式强调阅读的乐趣,名人轶事阐明阅读的力量,名人名言扩展阅读成就更美好的人生。教学活动设计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有机结合,为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最终指向思政主题。1)首先对文章主旨句“Books are to mankind what memory is to the individual.”的理解。要求学生观察句中“books”和“memory”的类比关系,活动设计明晰两者强调它们都是生活中最为珍惜的内容,不可或缺。随后,教师讲解这句话的写作特点,提出类比的定义,指出它是信息或者意义转化的一种认知方式,其功能是为了解释或者阐明。提供三种不同类比的写作方式,请学生根据这三种不同形式对文章的第一句话进行改写,既拓展类比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使用,又深化阅读与个人、阅读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围绕主题写作,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关于主题更多的语言资源。这一系列的教學活动使用类比来归纳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不可或缺性。2)理解全文主旨之后,教学活动将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是如何对主题进行展开论述的。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实现的,全文的写作特色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具体动词的使用。教师要求学生为文章第一段中的动词寻找替代的近义词。在比较了文章里使用的动词和它们的替代词的区别之后,教师讲解具体动词在写作中的功能:让语言表达更具描述性,更富表现力,更具准确度。随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使用更为具体和更有表达力的动词来替换例句中的普通动词,让学生感受两者在表达上的区别。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第一段这些具体动词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洞悉具体动词使用顺序背后的深意。在讨论之后,学生发现具体动词的安排是存在语义等级高低的。教师讲解这些具体动词和搭配形成了一个递进的语义网络,这样的逻辑顺序安排展示了作者对于主题不同层级的观点:“contain”和“picture”用来表达书籍的物理内容;“help”和“comfort”表达了书籍的精神激励和安慰;“store”和“fill”用来表达个人能力的提升;最后用“lift us out of and above ourselves”来充分展开主题即阅读能修身养性,升华情操格局。通过这样的语义网络的层层推进,作者有节奏地、有效率地、有力地给读者传递了主题思想。3)接下来的语言点,教案选择了文章另一个突出的语言使用特色——选择构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在文章中表示选择的构式,并讨论这种构式使用的强调功能。选择构式的练习设计强调了主题观点,相比那些感官的愉悦如娱乐、财富、名气,作者更愿意享受精神的愉悦,如知识和书籍带给他的快乐、希望和满足。4)在讲解了构式和句式之后,进行语篇分析,即文章所描绘的国王和乞丐的故事。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故事线索来复述,小组讨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精神富足的态度。该教学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名人轶事的写作目的,又告知读者书籍带来的精神富足:在书籍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收获满足、正念和心灵净化。5)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用一位名人的名言进行总结。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用英文对这句话进行意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的理解如“been bought with,be garnered up”。学生讨论名人名言的写作目的并两两讨论书籍对于全人类发展的意义。这个教学活动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全文的点题部分,让学生明白阅读书籍尤其是经典的意义:经典能够帮助人类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达到文明互鉴。
第三部分是第一段的英译中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将原文写作的总分结构,类比的逻辑关系和具体动词的用法应用到中文的翻译写作当中。这个综合性的产出练习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固化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更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能够升华格局的理解:lift us out of and above ourselves。
第四部分是结合前面三部分的内容为写作构思。旨在巩固这一课时的教学,也为了给下一节课进行教学准备。为比较对比类型文章“Fragmented Reading verses Book Reading”进行构思,文章需要采用总分结构并使用这一课时学习到的语言资源,激发学生深刻理解深度阅读的力量。
第五部分是作业和总结部分。课后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项目,通过调研和分析为留学生同学制作一张介绍中国文化的阅读书单。这个活动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检验学生在教学之后新知识的建构情况,帮助学生提升尊重他人、友善和谐、独立思考等个人素质。最后,教师对这堂课总结:这节课的核心价值观“Reading makes a full man.”放在显性位置,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提出,即培养学生感受阅读的力量,并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和道德提升的养分。语言能力目标聚焦在文本中使用的语言构式及其背后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语言构式来表达跟阅读相关的内容和话题。思辨能力目标是通过一些列教学活动,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让培养学生对比、关联、推理的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内容型教学法的理念,以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为价值引领开展一系列的语言教学。最后,教师使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以上就是该教案如何实现以主题统领教学活动。这里内容和主题的概念,不局限于教学文本内容和思想,还应该包括文本中的语言构式和其背后的意义。语言教学是一个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对语言教学内容深度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解构语言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和教学理念的重构才能真正促成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和知识意义的建构。
3.围绕主题合理聚焦(取舍)教学内容,实现课内课外有效互补
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其基本原则是选取应该聚焦能够突出主题思想、体现科学的语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感悟真善美能力的语言学习内容。对于那些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和其他资源能够方便获取的内容应该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式学习解决。
教学内容选择都应指向各教学单元的核心价值。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并指导学生使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和相关话题。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第六单元举例。首先,对重点语言结构进行遴选、拓展和补充,如上一节提到的analogy,specific verbs,construc-tions of choice等这些关键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对平面书本知识作了有效而立体的拓展和补充,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度的思考,获取高阶的语言思维能力。然后,进行从词汇到构式再到语篇的文本分析。选取具体动词、类比构式、选择构式、名人轶事实现层层深化的文本分析顺序,拓展和补充了从文本细节到整体的理解。最后,精心设计词汇、构式复现。在主题统领下,教学活动本身为学生的语言产出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源,设计中教师有意地将关于阅读力量的词汇和构式表达进行复现,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固化和内化相关的语言表达,使得原本静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动态出现在语言使用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与方法有机融合实现课堂内外互补。课堂内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选取适合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课内外的有效补充。再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第六单元举例。首先,课外完成基础词汇预习、文章阅读。为主题式教学节省大量的时间,也为学生做了充足的学习准备。教师设置了多个预习内容的检查方式,如完成课后作业中的基础词汇题、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并完成文章大意理解的小组讨论等。将传统语言课堂完成的内容进行翻转,为主题式教学聚焦重点难点提供基础。然后,课外完成写作产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写作任务的构思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完成,写出产出在课外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后,课外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习者合作能力。本课的小组合作项目是延续主题内容的拓展,项目内容具有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式研究。小组合作项目将语言学习延续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将语言使用放置到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里,有效地补充了课堂内语言教学的不足。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也有效补充了教科书上较为扁平的内容呈现。项目式、合作式学习能够唤起学生本体的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能够唤起学生本体的思辨,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关主题的思想建构。课外任务提供给学生唤醒自我意识和自己去发现、评价和探究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展示时对成果进行正面地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责任感。
二、启示
本教案基本上涵盖了本单元教学内容,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有如下启示。
(1)重组课文内容升华情怀格局。围绕Reading makes a full man,本教案选择的听说内容为疫情期间网上特别火的武汉某医院某新冠患者躺在病床上心定神闲读书的一则新闻故事,并展开讨论。语言技能聚焦类比结构表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具体动词阐释阅读的益处。更体现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是将课文中描绘阅读益处的具体动词进行语义细分,体现出它们表达的不同意境层次,其最高层次是“超越自身”(lift us out of and above ourselves)。该教学环节不但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他们个人成长的价值,更培養了学生深刻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辨能力。用表达选择的构式总结阅读的乐趣,呼应单元主题。分析课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彰显阅读带给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愉悦。随后,选取课文结尾段里的概括性句子进行paraphrase和小组讨论的练习,一方面升华对主题思想的理解,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关联性思考。翻译选择课文第一段,因为该段课文是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高度凝练,且用排比句表达出来,语言非常优美。最后写作与项目任务就“经典阅读”与“碎片化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思想观点,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最后用周恩来少年时的一句话结束本单元教学,提纲挈领,进一步提升认识高度。
(2)基于课文高于课文。基于课文指所有教学内容都紧扣课文,除了听说内容是补充的以外,其他内容全部是课文中出现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实实在在地上正常的大学英语课程,而不是思政课程。高于课文指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立意超越了pleasure of reading,上升到了人的修养、人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是这样的大格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用明确的口号式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表达式以及课文中的故事来让学生一步步感悟出来;二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内容进行重组,以满足一步步深入阐释和彰显课文(思政)主题思想的精心设计。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根据课文顺序一路串讲下来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有重点,每一次上课都感觉有新收获,实现一课一得。
(3)学养与教学艺术。教材对于所有教师而言都是客观的存在与资源,能否发现其中能够培养学生情怀和格局的元素,则需要教师以深厚的学养、学识和学术作为支撑和基本保证。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学识,提升学术水平,进而增强学术发现与思政元素发现能力,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优质的育人资源。课堂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专心、专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也是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推进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之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感受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和愉悦。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4)教学行为本身就是课程思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倾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教书育人的衷心与初心,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学生在享受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巧妙而缜密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满欢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熏陶,一种精神的感染,一种意识的培养,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学生在感受教师垂范的教学过程中,也会逐渐变得卓越起来。
三、结束语
以上对外语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为我们揭示了课程思政的本质,那就是价值引领,情怀塑造以及传递正能量。外语课程思政不是讲大道理,不是贴标签,而是语言课程为内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曾经大学外语课堂教学都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纲,如今应该转变观念,以价值引领为纲,以主题为引领,优化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建构全方位育人。将课程思政内涵的具体理解和践行方式有机融于具体教学活动与能力培养当中,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21-29.
[2] 刘正光.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1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3] 刘正光.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4] 刘正光,钟玲俐,任远.落实新《指南》,对接“立德树人”新需求——“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修订的理念与特色[J].外语界,2021(2):25-30.
[5] TOMLINSON B.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6] 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3rd ed.Essex:Longman,2005.
[7] 任远,劉正光,莫婷.境外英语读写教材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9-24,92.
[8] NORMAN W E,JAMES H K,ANDERSON N J.A principled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read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eory and practice,Neil Harwood,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9] DIANE LARSEN-FREEMAN,MARTI ANDERSON.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10] STRYKER S N,LEAVER B L.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编辑: 程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