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视角下专门用途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24赵丽珠
赵丽珠
摘要:
基于Hutchinson & 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采用三角测量法从在读生觉察的学习需求、毕业生觉察的行业需求和教师觉察的学习缺陷三个维度,对以航空英语为代表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研究采用封闭式问卷、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在读生、毕业生以及任课教师三类受试群体开展调查。根据提取的数据,制定任务清单,基于航空英语课程的内容撰写任务型教学大纲,并对在读生的语言产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一研究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等關键问题。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需求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 三角测量法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1)04-0335-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4.00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learning needs observed by students,industry needs observed by graduates,and learning deficiencies observed by teachers in the framework of “Needs Analysis Model” proposed by Hutchinson & Waters.Accordingly,needs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like aeronautical English course a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triangulation.Closed questionnaire,structured interview,and observation are the measurement tools in the research upon subjects including undergraduates,graduates,and teachers.Data is obtained from th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and thu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 are designed,a task-based syllabus is formulated based upon the contents of aeronautical English and a targeted evaluation on student language production is conducted.In brief,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key issues of “what to teach”,“how to teach” and “how to evaluate”.
Keyword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needs analysis; tasked-based approach; triangulation
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视角下,语言学习是为了服务特殊的目的[1]。ESP不仅关注语言本身的规则,还涉及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具备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ESP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须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2)课程内容(即主题与论题)必须与某些特定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3)侧重点应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以及语义结构等诸方面都适用于那些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2]。
国内ESP研究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时间上较国外有所滞后,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的全面扩大和深入。许多学者站在更大的背景下探讨在我国开展ESP教学的必要性,而研究数量剧增、研究领域更为扩大和细化成为现阶段ESP研究的主要特征[3]。很多高校都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和行业资源开设了ESP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需求分析作为ESP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获得了任课教师和学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缺乏基于需求分析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依据需求分析提取的数据撰写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材料、构建评价体系,力图为ESP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怎样评”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A)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和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需求分析理论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Berwick提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的概念[4]到Dudley-Evans & St.John通过生态路径对语言、技能进行分析[5]。其中以Hutchinson & Waters的分析模型[6]操作性最强,应用最广。该模型(见图1)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其中,目标需求包括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对雇主需求和未来在何种环境下使用ESP进行交际展开研究,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着重分析工作情境对语言的需求;学习需求是对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等的分析,研究对象为学习者和任课教师,以学习过程为导向。本研究将基于该模型,结合中国民航大学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航空英语课程的需求开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适用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种基于交际任务而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传授的教学方式,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交际任务,反对对于某个词汇或某种句型的反复机械操练,强调语言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从意义到形式、从功能到表达的过程[7]。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交际的结果,反对教师在课堂中对语言形式进行机械灌输。基于教育目标,可将任务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并在每大类下列出若干子类[8],以覆盖所有的交际需求。任务的设计应当基于真实的语料和真实的交际情境,有明确的目的性。任务的目标是满足学生当下的学习需求或是未来工作、生活的交际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遵循的原则包括基于真实语料(避免人为缩写、改写),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避免机械记忆语言形式和规则。这些都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相一致。因此,任务型教学是适用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模式。文秋芳提出任务应当具有学业和工作的交际价值[9]。这恰与需求分析中的学习需求与目标需求相对应。基于需求分析和任务的分类模型,制定任务清单,收集真实的目标语篇作为任务样本,完成包括目标语言运用情境描述、达成任务所需语言技能归纳、产出结果评价在内的任务设计。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因为完全针对需求,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从学习需求、行业需求、学习缺陷三个维度对航空英语课程的需求进行调研。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在读生学习航空英语的动机是什么?当前学习中需要使用航空英语完成的任务有哪些?目前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有哪些?
(2)毕业生工作中接触的航空英语的体裁有哪些?交流对象有哪些?具体交流的情境是什么?
(3)据授课教师观察,在读生在航空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缺陷是什么?
(二)研究对象
为提高本研究的效度,笔者采用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收集数据。三角测量法可以综合不同的受试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对同一个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该方法适用于多来源信息的处理和多元调查结果的整合,是语言学习的需求分析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研究模型。
鉴于此,本研究的受试包括三个群体:1)英语专业三年级在读生100名(航空英语的授课对象);2)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英语系、现就职于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11名;3)航空英语课程组教师5名。以上三个群体构成了需求分析三角[5],三方互动合作,互为补充。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以下三种量具。
(1)封闭式调查问卷。由于在读生对自身航空英语语言能力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他们提供细节性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调查在读生现阶段对航空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笔者设计了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单选与多选共9个题目,受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结构式访谈。访谈是质性研究中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口头交流形式。笔者在外国语学院校友微信群中进行了预调研,结合英专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不同民航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11名毕业生进行了结构式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使用航空英语的具体交际情境、航空英语体裁的呈现形式及交流对象、交流频率等。
(3)任课教师实地观察。对教学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这是质性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数据收集手段。本研究中的实地观察主要是指教授航空英语多年的任课教师对课堂实践活动中在读生的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在读生撰写航空方向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反思。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来自以上三个受试群体的数据进行收集。其中对在读生的问卷通过蓝墨云班课的投票问卷功能进行发放、回收,完成统计。
对于回收的访谈记录和授课教师撰写的教学日志与反思,本研究使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11进行整理和分析。质性研究中对于访谈转写、实地观察记录等的文本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编码、主题提炼、主题关联和提出观点[10]。首先进行编码,通过对文字资料的逐句阅读,将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提取关键概念;而后将编码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句进行概括、提炼主题;将主题进一步进行归类、建立关联;基于主题之间的联系提出观点,也即归纳学习者目前及未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任务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的语言技能和克服的语言障碍是什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读生觉察的学习需求
首先,有85%的在读生计划未来在民航行业内工作(实际在行业内工作的比例更高,近几届都保持在90%以上)。在读生的学习动机以就业为导向,期待通过专门用途英语的系统学习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对于学习需求,在读生认为当前学习及未来工作需要用航空英语完成的任务选择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为:阅读航空专业的文献或文章;用英语做口头陈述或报告;用英语撰写文献综述、摘要、报告或论文。在读生对于航空语境下读、说、写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较为迫切。
据在读生对自身航空英语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估,最为欠缺的是口译的能力、在课堂/会议进行口头陈述或主题发言的能力、读懂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的能力。在读生自觉航空语境下译、说、读的能力最为欠缺。以上反映了需求分析模型中学生最想要学习(wants)的知識。
问卷还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两个层面调查了在读生学习的困难。研究发现,无论是语言的输出还是输入,在读生自己察觉的最大的困难都是词汇。这一方面是在读生专业和非专业词汇的积累确实有限,另一方面可能与大多数在读生对语言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词汇层面,对语篇结构、语体特征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关。
(二)毕业生觉察的行业需求
针对研究问题,笔者使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了编码,将关键词归纳至交流对象、体裁、交流情境等节点下,对每一个节点下的词频进行统计,生成汇总词表(见表1),通过查看节点编码内容进一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按照以上方法,笔者发现毕业生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对象,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飞行员、同事、公司代表;航空英语呈现的体裁最常见的是邮件、培训(资料)、手册;最常遇到的交流情境是面对面交流问题、讨论专业问题、口译;交流的内容多为培训、航班安排、飞行计划制定等;牵涉的航空英语语言技能排序为译、说、写、读、听;提升航空英语的动机多为工作需要、发展需要、交流需要。这些都反映了需求模型中必学的知识(necessities)。
以上数据说明,对于在行业内工作的毕业生,英语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和媒介,他们提升航空英语应用能力的愿望较为迫切。日常交流以语言输出的需求为主,与最常见的交流情境相符。这提示ESP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更多符合未来交际需求的任务,引导学生多开口、多操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航空语境下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此外,航空英语呈现的体裁形式也提示ES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教材外应该引入更多包括行业培训课件、各类手册等真实语料,以需求为导向选择教学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未来更易适应行业的工作。
(三)教师觉察的学习缺陷
本研究基于任课教师撰写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提取的质性数据表明,在读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最主要的问题为缺乏体裁意识、评估/评价能力较弱、思辨能力较差。这反映了需求模型中欠缺的知识(lacks)。
体裁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语言输出上,而语言的输出以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为主。根据任课教师的观察,航空英语课堂内外涉及的口头交流任务主要包括堂前演讲、口译、研讨环节,书面交流的任务主要包括撰写报告、笔译、撰写学术论文。科技英语是ESP的分支,航空英语又是科技英语的子类。因此航空英语应当符合科技英语的语体特点。书面语通过某些词汇、语法、语篇结构体现其正式性、客观性;口语则既应体现上述特性,又忌讳未经处理大段使用书面材料中的句子。根据航空英语教师的观察,在航空英语课堂教学的堂前演讲环节,学生常常大段背诵书面材料中的句子,这使得听众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而在撰写航空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或报告时,又常常出现口语化的倾向。这正是由于学生无法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口语交流的有效性和书面语的正式性。以上数据提示ESP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了解航空语境下学术书面语与学术口语的差异。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同航空主题的书面语和口语语料,进行对比,总结差异,同时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书面语和口语。
另外两项学习缺陷“评价/评估能力较弱”和“思辨能力较差”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任课教师发现,在读生在撰写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较为有效地进行文献综述,引用他人观点,但报告和论文常常大量使用描述性、介绍性的语言,无法有效表达个人的立场和判断。而思辨能力通常被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11]。可见,思辨能力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判断,而评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以上数据提示ESP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评价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使用评价语言表达个人的观点和判断,进而提升思辨能力。
四、基于需求的任务设计
本研究基于需求分析三角模型在行业需求、学习需求、学习缺陷三个维度上对航空英语课程的需求进行分析。如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后期处理,避免研究止步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宽泛的教学建议,使其真正落脚于对教学大纲的指导、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本研究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任务类型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任务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依据Bloom界定的教育目标将任务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12],这是较为常见的分类方式。本研究基于此框架,在每类任务下列出若干子类,力图满足学生目前学习中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交际需求。任务清单如表2所示。
(二)任务设计及意义
基于表2的任务清单,结合需求分析中提取的交流对象、交流情境、交流内容等数据,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需求和缺陷,制定基于任务的交际型大纲。大纲对教学目标、文本形式、依托的学科主题、发展的语言技能、交际情境等进行明确说明。表3是依托“航空英语”第二章第一节“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的模块设计的任务型大纲。
该模块教学目标为“定义飞机的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写作、听力、口语。选择的教学材料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英文科普材料(书面)和讲座(口头)。基于需求分析的交际场景设计了如下任务情境。假设你是某航空公司地面教员,请完成以下任务:1)基于书面材料撰写培训材料,其中需包括飞机主要组成部分的定义;2)做一个小型讲座,介绍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航空语境下如何对术语进行定义以及如何通过定义理解学术讲座。此外,大纲也对定义的标示语(signpost language)进行了总结,方便教师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任务的设计和大纲的制定应当依托学科内容,不能脱离航空的语境;基于需求分析设计交际情境、选择文本的体裁;选择本族语者产出的真实语料,避免改写。这样设计出的任务具有学业交际价值和工作交际价值,符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初衷。仍以上述模块的任务设计为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术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关于听、说、写的部分技能[13]:1)能聽懂语速一般的学术英语讲座;2)能就专业相关的话题进行较为简单的陈述;3)能写“定义”功能的段落。此外,交际情境的设计完全来自需求分析中行业内工作的毕业生对于日常工作场景的描述,符合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获取与知识归纳的能力等航空英语的应用能力获得了提升。
(三)针对任务的测试与评价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当配合针对任务型语言行为的测试及评价,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学界将这种测试界定为任务型语言行为测试(Task-base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这是“一种测量考生完成任务能力的测试方法,这些任务通常与工作或学习要求相关”[14]。因此,这类测试应当按现实生活中或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表现。也即任务的完成牵涉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完成任务的必要因素,但有效地完成了交际任务才是评判的标准。仍以上述航空英语课程定义模块中设计的任务为例。针对任务中产出的写作作品,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15]和《学术英语能力等级量表》[13],我们将写作段落的信息量和完整性、段落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语体的适切性以及作者信息获取与知识归纳的能力作为评价的维度。
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多维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还引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意义在于客观审视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自己在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的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调整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生生互评中学生需客观公正地对同伴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自我反思自身的差距,又可互相督促学习、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16]。
五、结论
需求分析是专门用途英语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Hutchinson & 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采用三角测量法从在读生觉察的学习需求、毕业生觉察的行业需求和教师觉察的学习缺陷三个维度上,对以航空英语为代表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三个维度的数据互为支持和补充,反映了在读生最想要獲取的语言知识(wants)、行业需求的必学知识(necessities)和在读生欠缺的知识(lacks)。
基于需求分析提取的数据,研究首先制定了航空英语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而后以“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模块为例,探讨了任务型大纲的制定。大纲中对于对教学目标、文本形式、依托的学科主题、发展的语言技能、交际情境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怎么教”的问题。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如何对任务型语言行为进行评价,指出应综合考虑完成任务牵涉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并通过引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构建多维评价主体,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如何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Pauline Robins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
[2] 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C]∥TICKOO M.ESP:States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1-13.
[3] 王恒.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4):41-43.
[4] BERWICK 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C]∥JOHNSON R K.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8-62.
[5] DUDLEY-EVANS T,ST JOHN M 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 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7] 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
[10] 杨延宁.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3):49-58.
[12] Bloom B.Bloom’s Taxonomy[EB/OL].(2018-06-11)[2020-07-01].https:∥www.learning-theories.com/blooms-taxonomy-bloom.html.
[13] 蔡基刚.《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修订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1):90-96.
[14] 彭元玲.任务型语言行为测试在商务英语案例课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7(2):45-52.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EB/OL].(2018-07-25)[2019-09-01].http:∥www.moe.gov.cn/jyb_sjzl/ziliao/A19/201807/t20180725_343689.html.
[16] 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6):53-55.
(编辑: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