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共绿地研究视角分析及展望

2021-12-24金云峰JINYunfeng陈丽花CHENLihuaTAONanYUANYue

住宅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公平性绿地

■ 金云峰 JIN Yunfeng 陈丽花 CHEN Lihua 陶 楠 TAO Nan 袁 月 YUAN Yue

0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社会空间单元,联系着政策端与实施端[1]。社区公共绿地具有面积小、分布广、最贴近居民的特征,满足了居民日常交往需求,是社区空间治理和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社区公共绿地的建设管理对人居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作用。从文献看,当前学者从社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公众参与、供需布局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4]。为了让公众更好地认知社区公共绿地,笔者梳理了近十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其研究视角,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其绿地内涵、功能、作用机理等特质。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界定

国内相关标准规范、技术准则、建设导则对社区公共绿地概念界定作出相应解释(表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中“术语”解释:公共绿地是为居住区配套建设,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的公园绿地及街头小广场,不包括城市级的大型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及居住街坊内的绿地[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T85—2017)中没有提及社区公共绿地概念,但明确了社区公园、游园的内涵,该标准规定:社区公园是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游园为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6]。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技术准则,对社区公共绿地属性进行规定。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和《上海15 分钟生活圈导则》均明确社区公共绿地规划导控建设要求。

表1 国内相关标准规范对社区公共绿地(社区公园)的解释一览表

综上,当前国内社区公共绿地的概念界定比较宽泛,与社区公共绿地有相同或相近内涵的概念有“社区绿地”“社区公园”“社区花园”“居住区公园”“游园”“小区游园”“口袋公园”等术语。

1.2 Citespace 分析方法

CiteSpace 是一种新兴的软件计量文献工具方法,可用于进行聚类分析检索结果,对每种聚类文献的发文时间进行排序。同时,在图中用每一条横向轴线代表一个聚类的研究时间轴;聚类标签上圆形点代表检索文献的核心关键词,节点大小与刊文量成正比;在事件轴线上的位置代表文献发表时间,核心文献直接的连线代表引用关系,连线的颜色代表被引时间,节点大小与被引频次成正比。近年,CiteSpace 在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领域运用越来越多,用以识别文献并显示近年学科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分析,并借CiteSpace 科学软件计量工具的研究方法,对检索中文期刊文献结果展开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及相关内容分析。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输入该类相近内涵术语作为主题词,从近十年文献数量看,社区公园、社区花园、社区公共绿地等类文献数量居多(表2)。

表2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10—2020)相近主题词的中文文献数量统计表

1.3 文献特征分析

通过对社区公园文献梳理,通过Citespace 软件和中国知网可视化结果分析得出:2010—2020 年间的发文数量逐步上升,以2018 年最多(图1)。从学科来看:论文集中在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科、林学、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所选306 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排名前十位依次为:社区公园、风景园林、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图2)。用Citespace 软件作聚类分析,将文献分为5 组:海绵城市、城市公园、风景园林、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其中,以“社区公园”节点最大,表示它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和节点,其他节点有: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功能、游憩系统、海绵城市、景观改造、互动性、公共设施设计等(图3)。

图1 以社区公园为主题词的研究发展趋势曲线图(文献量:306 篇)

图2 “社区公园”主题的关键词分析结果(文献量:306 篇)

图3 “社区公园”主题的聚类分析结果(文献量:306 篇)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社区绿地”和“社区公共绿地”为主题的文献中,较多研究者将社区公共绿地纳入“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设施”的范畴,对15 min 生活圈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宜居性指标[7-8]等进行探讨。

2 社区公共绿地研究视角

2.1 概念认知视角:社区绿地的公共属性

社区公共绿地不泛指某一个单独绿地分类,学界对社区公共绿地的概念与内涵并无统一说法。从文献看,社区公园研究的权威性与科学性都明显不足,未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其属性未被正确认知[2]。学者们普遍认为,概念界定与内涵辨别需要跨学科、多维度视角[2-3]。在概念解释的相关文献中,当前主要从狭义和广义视角出发。狭义上,社区公园在2017版“绿地标准”中明确规定功能、用地属性、规模大小、服务半径等指标[8],其优点是直接指导绿地项目实践。也有学者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广义维度进行解释[2](表3)。

表3 多维度视角下“社区公园”的概念界定分析表[2]

综合行业标准、地方政策及期刊文献梳理,如何判断哪些是真正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公共绿地等问题均比较含糊。社区公共绿地内涵扩展还需学术界进一步探讨与界定。

2.2 规划设计视角:设计实践项目理念

社区公共绿地实践项目设计理念较突出,主要有:以人为本互动理念、适老性理念、自然价值观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9-13](表4)。这些博彩出众的景观设计理念提升了社区公共绿地景观创作水平。另外,对绿地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也是关注点,包括造景艺术、配置技术、固碳效应等方面[14]。随着人们愈加重视外环境,居住区小气候和植物康养效应也进入研究视野,研究表明,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布局及人群行为之间具有复杂关系[15]。

表4 社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层面相关文献分析表

同时,还有涉及绿地规划设计方法及途径的相关文献。这类研究以促进人群健康的研究居多,如园艺疗法、恢复性潜能评价、康复性景观的创造等[16-17]。研究表明,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社区绿地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18]。此类研究正逐步突破风景园林学科领域,慢慢进入公共卫生、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社区公共绿地的更新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点领域之一。但当前针对社区公共绿地的改造更新、有机更新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涉及:针对老龄化需求的绿地改造设计、海绵城市等新理念[19]。研究表明,可基于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的创新视角,来研究社区花园的更新,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环境问题,以满足社会需求[20-21]。

2.3 影响机理视角:居民行为及多元需求

该方向探讨社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的内核问题,意图解决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让规划设计更科学。在社区空间治理背景下,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绿色空间是公共绿地的基本任务,因此,针对居民行为及需求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表5)。这类文献也是当前热点,相关内容涉及访问偏好匹配、广场舞及体力活动需求、老年人空间环境特征、破坏性行为、人群职业分异等方面[22-27]。研究者通过取样调研问卷、大数据等技术,分析社区公园行为及需求,结果表明,游憩设施和空间是影响游憩功能的关键因素[24],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公园使用需求[25]。在设计策略上,应针对使用人群的需求分异及具体活动空间配置游憩设施[25]。

表5 居民行为及多元需求层面相关文献分析表

2.4 供需服务视角:布局公平配置研究

该类文献表明,已经从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角配置社区公共绿地,主要涉及公平正义和绿地布局(表6)。国内对绿地公平性评价多借鉴国外理论做实证研究,如:可达性的测算方法,基尼系数、洛尼茨系数和大数据的应用等。邱明等提出,用消费频次作为衡量绿地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的指标,以体现不同年龄段生活圈半径及其公园绿地使用频率[28],这种供需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公共绿地公平正义水平。另外,赵兵提出“有效活动面积”的指标评价公园引力,并用改进的高斯移动两步搜索法模型,分析城市公园供给能力与社区需求间的差异。由此可见,对社区公共绿地的公平性评价,侧重在供需平衡上探索相关指标及运用新技术方法。在布局方向上的文献主要探索服务半径和布局均衡。吕强以深圳为例,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分析法,探讨从整体区域层面研究其布局的均衡性;进而运用网络分析法,从街道层面研究其与建筑物的匹配程度,进而评价社区公园的分布均衡性[29]。

表6 布局供需配置层面相关文献分析表

此类研究突破了以往风景园林学科单一的公园设计方法理念以及方案评价的微观尺度,在城市空间治理及社会公平正义大背景下,该视角具有积极意义。

3 展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需要全面推动社会治理以及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当前,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阶层出现分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需建立阶层多元化后的博弈、妥协和协商机制的社会治理体系[30]。在此大背景下,关注群体差异,重视弱势人群,满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需求,建立包容的社区层面治理体系迫在眉睫。社区公共绿地在未来研究方向中,应思考如何在社区空间治理体系中发挥自身优势,考虑多元需求下社区公共绿地的规划目标。

3.1 协调发展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早期的社区公共绿地指标,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在具体运用中逐渐暴露出不够全面和精细的缺陷。现今更科学的定性定量指标被运用:如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评价社区公园的满意度,探讨不同职业差异的居民对公园的需求特征[23]。另外,缓冲区法、网格分析法等定量方法被用来测度可达性、服务水平等指标,以此评价绿地的公平性,绿地地理空间与社会阶层的关系也被考虑[31-32]。这些指标体系的发展代表着绿地规划指标指向也开始由经济发展转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上述针对绿地的使用和公平性评价方法大部分是主观经验、定量研究,并且,绿地指标集中在整个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总量,缺乏更小范围的绿地指标要求[33]。同时,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感知。在旅游学科中,有学者提出,建立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估旅游社会公平性[34]。社区群体具有异质性,对公共绿地的公平感知不一致,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绿地指标来应对群体需求差异,是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多元化指标如何科学评价和构建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如:绿地资源享有的公平、居民可达机会公平、利益分配公平指标等。

3.2 多元需求下的绿地布局优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需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江海燕等认为,公平性评价的演进是一个从均等到平等,从公平到正义的过程[35]。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分布上,绿地公平性的实质包括:绿地服务公平及人获取能力的公平,即人的需求与绿地供给的良性关系。当前,城市公园绿地人与绿地关系的公平性评价在内容、方法上均有一定的成果(表7、8),但是,以社区公共绿地为研究对象的评价还不够系统深入。为此,还需要更明晰社区公共绿地公平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与效率结合的价值指向;同时,需进一步思考社区公共绿地规划公平性的作用机理:不同人群使用需求与社区公共绿地的供给关系路径,具体包括绿地服务公平测度因子有哪些、社区人群需求指标由什么构成、人群指标与绿地测度的空间如何相关,在此基础上,获取社区公共绿地布局优化途径,从而得出社区公共绿地布局优化方向。

表7 绿地公平性评价对象及内容[35-37]

3.3 社区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品质提升

公共健康安全是各学界关注的重点。社区公共绿地是最贴近居民的绿色空间,它对社区层面的公共健康安全影响很大。当前,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对社区花园植物的生态效益、植物对人体健康的微观研究较多[39]。针对社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如何促进公共健康安全的研究前景广大。

表8 绿地公平性评价方法[35-37]

一方面,需在在城市层面,研究社区公共绿地如何在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在经历SARS 等重大事件后,王婷杨提出,将公共绿地与城市防灾生活圈结合起来,即灾害时每个圈层能快速有效地提供避难路径和场所[40]。社区公共绿地在城市社区防灾圈作用重大,其防疫效能评价、分级规模、建设标准、设施配置、植物种植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社区公共绿地设计促进健康途径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王兰等提出,减少污染源和传染源、提供健康服务支撑、增加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途径等优化城市绿地空间设计策略[41]。社区公共绿地可增加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机会,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更要发挥其作用,与城市规划、社会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协同,对社区人居环境进行精细化设计。

4 结语

作为社区空间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区公共绿地还存在着诸如环境品质不佳、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等问题。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旨在探讨当代社区公共绿地如何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安全,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在科研层面,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中社区公共绿地的价值意义,公平正义视角下社区公共绿地作用机理及布局优化途径,可为社区公共绿地在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方面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奠定科学基础。在实践层面,坚持自然性、艺术性、生态性、科学性的原则,对创造更多高品质、活力宜居、休闲开放、公平正义的绿色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公平性绿地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