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住宅小区外部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唐岛湾小区为例

2021-12-24ZHANGNeng李雪萌LIXuemeng

住宅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邻里层级住宅

■ 张 能 ZHANG Neng 李雪萌 LI Xuemeng

0 引言

经济学家认为,在存量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1-2];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亦是如此。随着我国居住建筑进入存量时代[3],老旧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更新和改造措施。为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水平,青岛市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其中,唐岛湾小区被列为优先重点改造对象。

1 国内关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配套设施更新、绿化景观弥补和装饰符号美化等方面。例如,对老旧小区进行硬件维护,在多层住宅外部增设电梯、维修翻新屋顶防水、增加墙面保温等[4];或者对小区环境进行美化,应用传统符号来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住宅中的历史性回归[5];还有学者通过对高密度居住空间的研究,解决小区的封闭感,以及城市与建筑外部边界空间的开放与融合问题[6-7];此外,对高层住宅小区底层架空层的策略性研究也比较广泛[8-10]。

以上研究主要针对住宅使用功能的完善及住区形象的提升,但关于居民交往空间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然而,通过对唐岛湾小区的调研发现,传统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正是导致老旧小区生活和人文品质降低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以唐岛湾小区改造项目为例,对多层住宅外部空间开展创新性研究,从空间改造的角度探索住区外部空间的升级和优化,寻找在多层住宅小区中构建传统邻里交往空间的策略和实现路径,旨在为当前老旧住宅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思路。

2 项目概况

唐岛湾小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唐岛湾畔,东起阿里山路、西至太行山路、南临珠江路、北靠长江路,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小区占地面积约130 hm2,占地广、规模大,由6 个住宅组团(A~F)构成,其间有庐山路、井冈山路、武夷山路等多条道路贯穿(图1)。目前,小区除A 组团是半封闭管理外,其他组团均呈开放、无管理状态。小区外部空间功能混乱,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导致空间品质低劣、空间层次缺失,居民安全感大幅度降低。

图1 唐岛湾小区平面图

唐岛湾小区属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开发年代最久、占地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之一,大部分建筑建于上世纪90 年代,共有多层住宅145 栋,居民约5 300 户,其中,有9栋住宅已被拆迁建新。现存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还有部分是砖承重、预制板楼板结构,存在结构情况复杂、室内空间狭小、缺少生活阳台、建筑自身改造难度大等特点。

由于唐岛湾小区地处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商务区的中心地段,小区的更新改造不但关系到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对新区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其改造过程中,将面临实际情况复杂、考虑因素众多、无实践经验可循等困难。

3 传统交往空间分析

首先,邻里交往是人的必要性活动行为。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11]一书中,将人的行为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创造具有与以上活动相适应的空间和路径,增加居民在“邂逅”中交往的机率。目前,我国城镇老旧小区大多以多层住宅为主。多层住宅形成了人口的高密度,也提供了人们邂逅的可能性。在此情形下,居民的交流本应更加频繁和广泛;但从调研数据来看,集中式住宅的种种弊端反而使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型和频率大幅减少,日常的户外交流活动被限制,住区外部空间的邻里交往逐渐走向低效和衰落的边缘。

其次,城市居民除了对最基本交往空间的需求,还应保证进行户外生产、生活的自存空间的需求。研究表明,能够进行适当家庭劳作的户外场所,是缓解城市居住分异的纽带,具有加强家庭凝聚力、提高儿童社交能力及增加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边缘人群与社会的脱离感、紧张感[12]。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街巷式布局的平房院落住宅转换为集中式住宅,虽然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满足了室内生活空间高品质的生存需要,但也彻底改变了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缺少家庭属性的室外生产、生活空间等,使得这类活动减少甚至消失。

在对唐岛湾小区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小区早期规划前瞻性不足,室外用地紧张,导致后期外部公共空间功能异化现象严重(图2)。小区在投入使用一段时期后,许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比如因停车位紧张而将小区绿地改为停车场、居民私搭乱建、绿地变菜园,等等,对小区生态和景观环境造成了破坏。

图2 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异化现象

上述现象表明,当前老旧小区存在家庭户外自存空间的缺失和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老旧小区住宅相对固化的套型模式导致了家庭户外自存空间的缺失,每户只有封闭的室内居住空间,部分敞开式阳台也因诸多原因而被改造为封闭的室内空间,多层集中式住宅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院落空间;② 在多层集中式住宅模式下,传统院落模式中形成的邻里交往空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住宅楼间场地不恰当的围合比例失去了传统街巷的尺度,居住的高密度和功能的综合化进一步导致住区地面空间被压缩,空间层级缺失,传统空间中最重要的交往空间部分被绿地、道路、物业用房、停车场等基本公共功能所取代(图3)。

图3 外部空间层级对比

4 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改造策略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空间场所的要求不同,外部空间品质决定着人们在室外活动的行为方式和频率。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可将空间层级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等不同类型,通过对住宅空间的围合与限定,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场所,完成室内与室外多层级空间的过渡、延伸与融合。根据空间形态的差异,外部空间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种空间形态,不同形态的空间通过多种界面的组织和变化,形成各种具有丰富空间品质的场所,由此营造出来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人群,并产生多样化的交往行为。这些空间形态曾经以街巷、庭院、门亭等形式遍布于传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游、可憩。本文将结合唐岛湾小区现状,提出以下改造策略。

4.1 交往空间多层级建构

传统住区的巷道拥有近人的尺度和界面丰富的线性空间,是居民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频发地[13]。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14]中指出,“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围合高度的比例,对人感官中远离与接近的感受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尺度空间中,巷道型空间的公共属性相对较弱,拥有近人的尺度,每条巷道主要服务于几户人家,可以从心理上建立较好的领域感,形成较强的邻里意识;庭院型空间虽然也属于室外空间,但有着较强的私密性,领域感更强,有固定的从属关系,可以形成相对密切的交往行为,一般以家庭成员或近邻作为参与者;檐廊型空间较庭院空间层次更进一步,空间围合感更强,是家庭成员自主性活动经常发生的区域。

唐岛湾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在外部空间中重构多层级交往空间——从小区边界到中心广场,从住宅楼前后的宅间空地到住宅楼外部竖向空间,建构具有不同归属感和领域感的交往空间(图4),以满足居民的不同行为需求。在小区中心广场等面积较大的场地上,营造健身、娱乐等必要性活动的社交空间;在宅间空地或小区边界等小而丰富的场地上,营造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空间。从人的感官知觉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组织和设计不同属性的交流场所,对交往空间的围合程度、界面材质、色彩构成、形态符号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强化历史印记,旨在重构传统住区中街巷、庭院、门亭等积极空间,形成点、线、面多层级的住区外部交往空间。

图4 多层级外部交流空间

4.2 外部空间立体化建构

传统住宅外部空间由街巷在水平方向将院落串联、铺陈开来,多层级空间由住宅内部到外部呈水平辐射状向四周展开,多样化的界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级,且各层级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而集中式住宅由楼梯间在竖直方向将居住单元串联起来,从外部空间直接进入到内部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缓冲区域。因此,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第二步,是从竖向空间入手进行立体化建构,弥补住区外部空间层级缺失,构建层级完整的立体化邻里交往空间。

利用在小区住宅楼加装电梯的方式植入新的竖向交通纽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楼层水平模块建设,使宅间活动空间立体化。①以线性模块空间重构游廊意境,营造同层住户的亲密交往场所;②将点状模块空间散布其中,不仅能成为每户居民与外界联系的空中院落,而且是能够提供多种功能和用途的可变空间;③通过垂直交通模块建立网格化、立体化的多层级交往空间(图5),从而实现重塑多层级的传统院落空间的目标。

图5 外部空间立体化建构

4.3 外部空间模块化建构

邻里交往是在外部空间开展的一种群体互动性行为,不同的个体对交往空间有不同需求,因此,交往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实现现代邻里新关系的重要基础。唐岛湾小区由于建造年代较早,结构体系较为薄弱;而模块化的结构体系能够减少对原有建筑结构的破坏,对于老旧小区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因此,模块化的装配式结构和可自主控制的空间单元是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建构的核心所在。

外部空间模块由主体结构支撑模块和空间单元组合模块两部分组成(图6)。结构支撑模块和空间单元模块采用统一模数设计,便于多样化组合装配;且两者均可拆分成独立构件,减少建造周期和施工难度,具有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空间单元模块可根据需求组合形成不同体量大小,或围合形成不同封闭感的多层级空间模块,具有可移动、可更换的特点,能够满足使用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建造需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图6 模块单元

小区居民可以根据需求选用不同的空间模块,营造公共、半公共、私密、半私密等不同属性和层级的交往空间,使空间有机融合、衔接自然,有效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家庭户外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和自主建造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交行为。

5 建构过程

首先,根据现场调研及设计分析,对唐岛湾小区进行模块化多层级交往空间设计。改造中,主要选取唐岛湾A 小区中心广场、住宅北侧场地及东侧围墙边界等区域,根据功能需要及开放程度布置功能模块和配比,形成不同比例和层级的点、线、面空间(图7)。

图7 模块组合设计

其次,选取标准化模块进行组合设计。对选取的模块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施工,主体支撑结构模块化装配形成主体骨架,空间单元模块则依居民需求自主选择形成多样化空间,并通过结构支撑模块在相互搭接的“十字”形骨架之间的灵活组合;同时,结合现场环境进行合理调节,对场地中原有的建构筑物或树木等进行避让和回应。通过调节模块的组合形式,形成不同封闭程度的组合空间,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图8)。

图8 单元模块适应性分析

此外,外部空间的建构需要符合相关建筑规范,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建构,才能保证既增加交往空间又不降低居住品质,因此在设计前需要进行日照和通风模拟分析以选定可建设区域(图9)。

图9 唐岛湾小区模块可建范围分析(楼间空地)

6 结语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大趋势,但大多数旧改项目都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通过对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改造项目的研究,发现其本质原因是老旧小区外部环境普遍存在家庭户外自存空间和多层级交往空间的缺失,进而导致邻里交往行为的消失。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传统交往空间的层次和构成形态,对唐岛湾小区外部空间改造设计提出3 点更新策略,将小区外部单一的地面空间改造为多层级、立体化的可交往空间,并通过模块化的建构手段,进一步实现了家庭户外自存空间的需求和灵活多变的可能性。本文提出的改造思路和策略不但重构了中国传统社会富于活力的邻里交往空间,而且弥补了空间功能的不足,提升了小区外部空间品质,为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实践策略和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邻里层级住宅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Jaffa住宅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