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中国,紧跟时代
——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的朱正威先生的精神

2021-12-24包春莹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审

未来教育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朱先生生物学爱国主义

包春莹/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审

朱正威先生为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教师,他桃李满天下。作为学者,他发表与生物学教育教学相关的论文近百篇;独著、主编或参编的教育论著和科普著作等书籍20多本(套);主编不同版次的中学生物学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及探究活动报告册数十本,惠及数以亿计的学生。在他人生的最后18年里,他在从事教材编写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足迹遍及祖国各地,让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受益良多。为了更好地总结、提炼、传播他的教育思想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年底出版了《朱正威教育文集》。简而言之,我们应传承的朱先生最突出的精神有以下两种。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朱先生一生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和忠诚,这不仅表现在工作顺利的时候,更表现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朱先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首先是爱社会主义祖国。就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言,过去有,现在也有,几十年前可以讲,几十年后也可以讲,关键是要讲出时代的特色……教师要关心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随时撷取那些富含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来点燃学生爱国主义的情和火。

其次,危机感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因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以危机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

再次,热爱乡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特殊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诞生的乡土,每一片乡土都是祖国的一角,对乡土的缕缕情丝,总牵动青少年的梦、游子的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祖国的代名词。因此在学科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重视让学生了解自己乡土的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立志于乡土的建设和开发。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朱先生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习政治理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报纸、看新闻,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每一次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党的各种教育方针、政策,而一旦有与生物学相关的政策出台,他更是认真学习。所以,当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他就在第一时间将其写进了教材: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吹响,美丽中国将由我们来建设,这就更需要学好和用好生物科学。

其次,在教学或教材编写时,注意选用我国科学家及科研成果的例子,尤其注意介绍我国杰出的学者和劳动模范们,在介绍中特别强调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教材编写的时候,他多次对我们说,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了解他们,比如他常说“南袁北李”(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李振生)都非常伟大,还有童第周、屠呦呦等。

另外,作为生物学教师,他在教学中常会结合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1999年5月美国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第二天的生物课上,朱先生带学生学习“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开始,说到有机小分子如何合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如何聚集成多分子体系,直至如何演变成原始生命。最后他说:“生命来之不易啊,人的生命更是如此。那些无视生命尊严、肆意践踏生命的行为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短短几句铿锵有力的话语,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次,注意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如古诗词、诗歌、民谣等。朱先生能借助古诗词的诵读恰如其分地揭示出生命现象中蕴藏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学习到的生命科学不但包含着自然科学的真知,还具有人文科学的风采和内涵。在讲捕鱼业时,他告诉学生首先必须掌握鱼的生活情况和活动规律,尤其是洄游的生物学特性。他引用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描绘了河豚在初春时即进入淡江河产卵,不仅包含着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了解了鱼类生殖洄游的生物学特性,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甚至是带着某种欣赏的心情下进入了知识的大门,从而留下深深的痕迹。朱先生还将自己的文学修养应用到生物学教材编写中。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时,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讲青蛙的生育季节时,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吗?通过习题,将科学与文学很自然地结合起来。

朱先生还认为,要使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教师在讲课中的情绪,应特别注意体现出对本学科专业的热爱,对科学真理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紧密结合知识的传授,自然地、恰当地渗透进去。例如,当联系祖国生产建设的发展或鼓舞学生向科学进军,为祖国创造财富时,也应该讲得深切动人。如懒洋洋地说上几句,还不如不说。当然,热情要有分寸,尤其要用得恰当,不能滥用感情,要自然地升华,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7年5月20日,包春莹与朱正威老师在青海考察

朱先生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充盈了他的一生。以学生为主体,反映了先生的教育观、人才观,这是他几十年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无形中指导着他的工作实践,使他能够从学生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

终身学习的精神

朱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教师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财富、新的发现发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价值观念等的最及时的传播者,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终身学习。即使是对生物学科特征的理解,也需要结合生命科学的现代进展来思考。他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到的。

那么,学习什么呢?向谁学习呢?朱先生有明确的观点及做法。

除了持续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及科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外,朱先生总是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他常年订阅《Newton科学世界》《环球科学》《参考消息》《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参考消息》上每周有一两期的“国际科技前沿”,朱先生都要剪下来留存。他买书特别多,每月会去一两次西单图书大厦,而每次去,他都到四层去浏览科技书目。这样,他上课时总能引用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他甚至能在身边不起眼的报纸中找到一两条新闻动态是课本上所学内容的应用。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也有深切体会,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他比年轻人都了解得透彻。例如,2003年在编写高中教材时,他讲到文特尔的研究,我们很惊讶。后来看到先生留下来的杂志,才恍然大悟:他在2000年第8期《Newton科学世界》上夹了4个纸条,分别写着“《生命是什么》封面——薛定谔”“文特尔”“SCID-XI患者,在玻璃室中生活”和“沃森像”。教师要像“海绵那样善于吸收”“读书的面宽一些”,这都是朱先生告诫我们的。

“要多向生产生活实际、大自然的实际、青年学生的实际学习。”朱先生经常对我说的是,一线教师的智慧是无穷的,要随时随地向他们学习。他从不脱离一线,即使从教学岗位退下来之后,他也经常去中学听课,与众多教师及教研员交流,随时了解全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敏锐地看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当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教学,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出现“探究”时,他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要和接受性学习结合;当他发现一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等方面出现偏颇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小议”。他还能用在一线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来反思教材的编写。朱先生还明确指出,年轻教师要向资历老的教师学习,老教师要向新教师学习,这其实是同伴互助的过程。要向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朱先生还指出要向菜市场的大爷大妈学习。

朱先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精神,可供借鉴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新时代值得每一位教育者传承。说朱先生“紧跟时代”,其实是不妥的,因为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是超越时代的。例如,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统率教材和贯穿于教学之中,这与目前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朱先生生物学爱国主义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