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至善 尚美
——忆恩师李吉林先生
2021-12-24丁伟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丁伟/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个幸运的人,从小到大总是能遇到好老师并且受到他们的泽被。1996年,我从师范毕业,被分配至南通二附小工作,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李吉林老师,她对我的教诲从工作到生活,从专业成长到为人涵养,让我终身受益。
求真
工作的第一年,李吉林老师便指导我备《可爱的草塘》这一课,给师范学校的学弟学妹们做示范。那时,计算机还不普及,学校的老师们习惯用八开的大白纸折出一道道横印,顺着横印写字,左边则空出三四厘米,李老师就在这空白处写下她的意见和想法。我反复写教案,李老师反复修改,一稿又一稿。当时,毫无开课经验的我很忐忑,学生会跟着我的教案走吗?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不一样怎么办?李老师对我说:“不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教案走,而是我们的教案要跟着学生走。我们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的反馈就会在我们的预设中,即使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也不要紧,只要我们尊重学生情感的真实表达,尊重事实,你和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好课。”李老师还和我讲她当初开课的故事。那是1980年的春天,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上海教育代表团来到南通听李老师的课,代表团里既有上海市的特级教师袁瑢、倪谷音、顾家璋,华师大附小的陈先墀校长,还有卢寄萍、吴玉如、恽昭世、柴崇茵、谢淑贞等来自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教授,此外还有虹口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代表等。学校里组织讨论,最后决定让李老师把小学语文教学三种课型开全:阅读课《小白花》教学全过程三节、口头作文《一瓶墨汁》一节、作文评讲《精彩的马戏》一节,五节课,全是新备的。有好心的同事建议课前给学生做一些铺垫,但李老师认定课就是要“真”,她连预习都不进行,从生字教起,她说:“上课就是要有硬功夫。”虽然当时我还不具备李老师所说的“硬功夫”,但我努力把自己的心态调整为:认真、真教、真学,学上课的真功夫。其实李老师的求真品质更是体现在对教育真理的追求,对儿童学习规律的探索,她将儿童从封闭的课堂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将符号学习和多彩生活链接起来,在优选和优化的情境中,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情境教育四大核心元素中,首位便是“真”。
至善
在李老师的学生中有一位“明星”叫王小成(化名),他不是学霸,也不是高精尖人才,成为大家都记得的“明星”是因为李老师的偏爱。他二年级留级到李老师班上,父母住在乡下,平时跟着奶奶,个子很高但黑瘦黑瘦的,看上去与整个班集体格格不入。李老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班上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她都放的心上。在王小成到班上的前一天,李老师就对全体学生说:“王小成来到我们二(1)班,就是我们的大哥哥,不允许谁说他是留级生!”课堂上,李老师把容易的问题留给王小成回答,答对了就好好表扬,作业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大鼓励。慢慢地,小成愿意主动举手要求发言了,其他同学们也跟着老师愿意亲近这位同学了。一次作文课上,李老师带来四只小鸭子,让同学们观察小鸭子吃食的时候,她请小成给小鸭子喂饭粒。对于学生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几十双眼睛注视着小鸭子,也注视着王小成,他成为全班同学心中的明星。世界上最大的善举莫过于帮助别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学会爱自己、爱生活。25年后,王小成和他的同学们到李老师家给李老师过生日。当他们在李老师的院子里发现几只鸭子时,大家都惊呼起来:“小成小成,这儿也有鸭子呢!”30多岁的王小成看着眼前的鸭子,想起当年李老师多给他的那份爱,眼角湿润了,他拉着李老师的手说,他现在工作顺利,生活得很幸福。那一刻,李老师应该也是无比幸福的。2003年,学校让我参加市里的一个教学比赛,由于没有足够重视,比赛成绩不理想。有人就议论:“平时开课不是挺多的吗,怎么上成这样?”我最不敢面对的就是师傅,我让她失望了,她一定很难过。可李老师没有找我谈话,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多月后,李老师找我,让我备《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在校内展示,并对我说:“把这堂课备好、上好,打个翻身仗!”原来,我的师傅是怕我就此消沉放弃,她要我重振旗鼓。如今,师傅已经离开我两年多了……写到这儿,我一时难抑对恩师的思念。都说严师出高徒,李老师的“严”里还有至善和大爱,不管能不能成为“高”徒,作为李吉林的弟子,我们会努力成为善良的人,心中有爱的人,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李吉林师徒二人来到李老师当年创设野外情境的典型场景——天宁寺
尚美
李老师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美丽的人,20岁时的照片被照相馆选中挂在橱窗里,青春逼人。2019年,我们邀请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和他的儿子钱瑞泽为李吉林老师塑像,两位艺术家从人体美学的角度再次惊叹李老师的美。有人说“美而不自知才是最美”,此话有失偏颇,比如李老师,她对自身美和外物美从来都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追求,只不过,李老师认为我们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情境教育探索初期,李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效果显著。这引发她的进一步思考,儿童在观察、体验情境时,之所以情绪反馈热烈、思维活跃,源于情境的美感性。她一下子抓住了教改实验的突破口——美,以美激情,以情启智。1981年,《教育研究》发表李吉林老师的文章《语文教学上的创设情境》,她提出凭借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吉林问自己:“最美的是什么?”她回答:“艺术!”于是,李吉林老师大胆地将艺术引进语文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和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情境,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等。这些艺术的形式让阅读教学生动起来,美起来。美的教育功能不仅如此,美能冶情,还能发辞,又能启智,也能育德,全方位关照。然而,李老师从未将“美”仅仅作为教育的手段,在情境教育中,美是手段,更是目的。李老师始终追求的是教育的“美”的境界,所以她对于美的选择又是慎重的。
为了带学生看日出,李老师独自半夜起身,赶在日出前到达她前一天选好的地点——北濠桥。在一片艳红的朝霞中,太阳缓缓地升起来,拨开云雾,它看到了桥上等候已久的女教师,看到了女教师身后挑着菜担子的农民,推着自行车上早班的人们,它便一刻也不迟疑地回馈他们以金色的光芒。李老师晚年多次回忆这一画面,她说:“当时真的太美了!”是太阳美,还是包括她在内的画面美,还是追求美的过程很美?201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三部曲》,其中第三部曲,李老师定名为:《美的彼岸》。
1990年,李吉林老师在南通二附小成立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以此平台引领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李吉林老师离开后,我常常想,情境教育该往哪里走?完成这篇约稿时,我明白了一些,也许我应该思 考的是:我该往哪里走?李老师说她的第一身份是小学老师,我就像李老师那样先做好一名小学老师:求真,向善,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