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

2021-12-24回阿霞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回阿霞

(陕西省汉中市农广校,陕西 汉中 723000)

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本文试图从成人学习规律的角度,探索一套科学的、高质量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新形势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概念的提出

新型职业农民是兼具传统农民职业属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农业实践者。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出现了“新农合”“新村”等词语,其内涵是“教育、技术、高新技术”。出现“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最早出现在2012年公布的《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实践者。这一理念最早出现在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文件中,标志着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将彻底摆脱传统身份,就业方式由兼职向专业化发展,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志着国家将从系统化、全方位的角度推进农民培训工作。

2.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

2.1 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国家开展了高质量的农民培训项目。中央财政通过财政拨款,支持各地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过程,包括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扶贫带头人、返乡创业者、专业培育专家等,促进人才更广泛地覆盖所有农业县。各地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积极开展涉农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农业种植水平。此外,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启动实施了“百万优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培养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增收增产能力,并有信心扎根农村发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优质农民素质和结构不断优化。大部分地区有5年以上从业经历的高素质农民,大多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相关教育培训。返乡农民后援力量充足,文化程度较高,有的农民还取得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并取得了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2 高素质农民教育亟待供给侧改革

当前,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正朝着形式多样化、需求个性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供需仍然不十分匹配,不能满足新农民返乡创业、增产增收的个性化需求。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通过多种手段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纠正各种教育资源的扭曲配置,从而有效对接需求,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帮助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增量改革推进存量调整,加大对观光农业、智能农业、光伏农业等农村可持续高速增长经济领域的教育培训投入,突出新媒体运营、微信营销等电子商务新趋势、新手段,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深化教育培训供给结构改革,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障碍,开辟职业培训渠道,加快教学规范的制定,教育形式的创新,丰富教育手段,强化教育基础;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效果,为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贡献积极力量。

2.3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在产业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是薄弱的环节,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人才、产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农业的单一性与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和自动化相背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推进农业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来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和现代化。这一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甚至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远没有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发展需求与人才素质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来解决。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情况看,我国农业人口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偏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就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需要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和各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改善农村的人才结构。

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培养一大批能够留得住,能够扎根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虽然通过机制创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回乡,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些人才,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分散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资源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培训机制和共享体系,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由某一个部门主导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统筹整合才能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源分散,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多个部门都有参与和涉及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形成统一的规划和培训体系。否则,不能形成合力,将影响培训资源效力发挥最大化。其二,培训资源的分散性是组织机构的分散。一个县城区域内存在多家培训机构,如职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对应不同的主管部门,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渠道,缺乏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分散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并各自在体系中独立运行。其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都是独立的教育体系,三者之间没有统筹机制,在教育场地、资源、师资等各方面都缺乏整合。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有效发挥。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不清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在培育目标上要以服务农村为目的,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培育目标。但是从实践来看,多地都没有领会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也未能将培育目标深入贯彻到培育过程中去。首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围绕“农村、农业”为中心。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专业的农职院校不多,涉农专业更少,而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并不能直接借鉴涉农专业的经验。农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是依赖于城市化的经济社会所设立的,其缺乏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农业背景。其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再是单一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而是综合性、全方位乡村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背景,要求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涉猎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的经验知识,能够具备农业全程产业链的知识、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有效传递。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不再适用于简单的农村人才培养,而是综合性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要将培养目标扩充到农产品加工、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不能再局限于农业生产阶段。

4.优化措施分析

4.1 围绕服务流程抓管理

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不能仅靠单一某个部门完成,而要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构建起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关键在于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一是要搭建起培训机构、培训客体、培训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以便随时掌握农民的需求,及时帮助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农民成立职业农民协会、产业联盟等合作组织,加强农民间的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目标由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并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产增收搞好供应链;三是强调高素质农民培育在创新创业和生产经营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沟通交流、技术分享等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流动性,推动知识技术快速转化。此外,还应建立起一套集教育培训、技术应用、经营指导、创业扶持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效服务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四是逐步探索建立颁证农民后续跟踪服务制度,建设学员近距离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农民经验交流报告会,推动职业农民间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利用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逐步让高素质农民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4.2 完善机制抓管理

一是建立宏观指导和分级管理机制。为确保运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农业广播学校制定了《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民田间学校的职能定位、主体责任、运行制度和分级管理;二是实行政策拉动和任务带动机制。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运行管理纳入农业系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其作用发挥、教学效果、学员评价等考评结果,作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安排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重要依据,加以合理运用;三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将农民田间学校教师纳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进行统一管理,并鼓励教师跨县市教学交流。对各级农民田间学校实行全省统一命名、挂牌管理,大力推介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示范性强的农民田间学校,积极组织引导培训机构与其开展横向交流互动、学习借鉴。

4.3 发掘并满足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深层次需求

一是技能需求。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涉及生产种植、智慧灌溉、智能养殖,以及公司治理、品牌策略、领导能力、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运营、创新发展等模块是普遍需求;二是利益需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特点,通常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除了提高自身技能以外,利益驱动也是较为明显的需求,应准确把握形势,主动抓住机遇,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至关重要;三是价值需求。为企业赋能、激活价值、兴旺产业,扩大品牌知名度,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是多数企业家的价值需求,通过提高技能增加企业效益,这批高素质农民会逐步成为农村社会的带头人,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四是社交需求。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高级者成为大学名誉校友,或者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自己创造更多商业合作机会,社交需求决定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需要采用更加鲜活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4.4 加快建设新型专业农民支持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做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考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品等产业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为新专业农民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完善城乡一体化支撑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交通、供水、供电网络设施,有利于降低农业规模化生产成本,平衡农业投资和产出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相关制度,加强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开发优质共享信息资源,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与应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农业科教一体化教育;形成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支持体系。同时,要多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典型引导,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舆论氛围,促进新型农业经营者发展。

4.5 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发挥政府在财政方面的主导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主导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提供多方面、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税收减免、免息贷款等政策,从而鼓励各类农村、农业从业者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的扶持资金,用于帮扶各类培训机构和鼓励参培农民的补助等。另外,政府还可以倡导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用于协调组织地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涉农企业、中高职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共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充分用活已有的教培资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培机制只有通过进一步地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才能科学地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形成高效多元的合作机制。

5.结语

目前,培训对象群体不同,需求较多,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培训难度较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不足,培训难度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上热下冷”。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不到位;农民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虽然相当一部分就业农民有培训的愿望,但他们只看眼前利益,轻视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在今后培训工作中应提高认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还包括农民素质培训。要树立农民技术培训不仅仅是增收的观念,还能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请进来、带出去、拓宽视野。打破地域限制,加大实训参观交流力度,将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请进来,围绕各产业的一个周期进行系统教学,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