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沉抉隐我国铸造史中的工匠精神*——从三监叛周和物勒工名说起

2021-12-24吴高静顾诗艺黄玉珠蔺虹宾

南方农机 2021年14期
关键词:铸件工匠工程

傅 骏,吴高静,顾诗艺,黄玉珠,蔺虹宾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工科专业要根据各自工程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本专业本行业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题组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一直积极深度挖掘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建国以来的铸造行业发展史实,注重提炼其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并在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团队的过程中认真予以贯彻和实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成效显著。

1 我国一直重视工匠与工匠精神

笔者从2013年起参加中国铸造协会组编的《中国铸造发展史》编写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编写任务,笔者精研典籍原文及后人研究著作,钩沉稽古,发微抉隐,并到各地博物馆实地参详我国古代铸造物,深感我国自上古以来一直重视工匠与工匠精神,铸造行业尤其为甚。

1.1 “三监叛周”是为了争夺工匠

“三监叛周”是周初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何谓“三监”及“三监叛周”的原因众说纷纭。综合分析《史记》《竹书纪年》《帝王世系》《白虎通》等,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其三人反对周公摄政不利于成王为“三监叛周”的原因似成定说,其实不然,尤其《清华简》面世以来,历来争论颇多[1-2]。其中一说为,周公屡次从“三监”之地强征百工迫使“三监”造反。《尚书·蔡仲之命》讲道“惟周公位冢宰,正(征)百工……”,《逸周书·度邑解》亦云“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周公为了壮大周王室的军事经济力量,强征“三监”之地的百工尽归西周王室,使得“三监”之地无人可用,各庶邦必然走上愈发贫弱、民不聊生的境地,才是“三监叛周”的直接原因[3]。周对犯错的工匠甚至考虑网开一面。周公旦分封卫康叔镇守旧殷地,因鉴于殷商酗酒成风,荒于政事以致亡国,特作中国第一篇禁酒令《尚书·酒诰》以诫康叔,云“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有不听劝诫聚众酗酒的大臣们,你不要手软,把他们都押送来京城,我将杀了他们。但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殷商朝的工匠们及其管理人员,即使他们酗酒,也不要直接杀了他们,要先教导他们……”。可见,早在周初,我国人民已经认识到,百工(工匠)是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人才。显然,在这一时期,青铜器作为礼器和武器,其铸造工作者受到重视。历史上,侵略者也优先抢夺先进文明的工匠为己所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昧民族在各方面的飞跃。

1.2 “物勒工名”促进了工匠精神发展

“物勒工名”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春秋初,诸侯各国相继在物品制造的原材料选择、制造程序和加工方法、质量检验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务必“取其用,不取其数”。在器物上勒名源远流长,初期为勒器物主人的姓名,如“司母戊鼎”“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表明器物的归属,这些都是青铜器。在战国后期,在器物上勒名开始了从物勒主名到物勒工名的转变。《礼记·月令》(公元前620年左右)与《吕氏春秋·孟冬》(公元前240年左右)均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秦国最早的勒名制度从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后开始实施。随后的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执行力度参差不齐但一直承袭物勒工名制度。隋唐时期,在尚书省设工部,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北宋编订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文件集《筑城法式》,南宋时编出了著名的《营造法式》和《木经》。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例》均设有《工律》篇,都是针对工程建筑方面的法律。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一批批精品历经千年,至今依然屹立在祖国大地上[4-5]。

2 建国以来铸造行业的工程创新有得有失

在铸造行业发展的历程中,蕴含的思政思想也经历了不同时期变化,工程哲学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科学是等待人们发现的真理;技术是人们根据科学原理的发明创造;工程是适应当时当地需求的集成构造物。科学发现强调唯一性,评判技术考虑的是第一人和首先性,工程强调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工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要素创新,工程总是由多个技术构成的,社会要素包括投资、交通、人员、战略等多维度内容[6-7]。

基于三元论的观点,铸造是工程,铸造行业的发展也必然遵循工程的一般规律[8]。建国以来,156项重点工程、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这三个是共和国历史投资最集中的战略。我国铸造行业在此期间经历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时期,建立了适应国家需要的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笔者下载了知网上有关“铸工”“铸造”的论文,钩沉了这些时期我国铸造行业发展基本史实。总的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工程创新规律就得到了长足进步,否则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1 改革开放前的铸造恢复期

1)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1952年起,我国开始拟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为了配合全国工业的发展,首先是接收官僚资本机械工业并进行民主改革,对老机械工业技术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新组建了一批重点机械制造企业,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基础,具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水平的铸造分厂和铸造车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成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车间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分厂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过上述努力,初步建立起新中国自己的铸造行业体系,使铸造生产逐步由过去为机械工业修配服务转向为机械产品制造配套和协作服务的轨道,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铸件的数量、品种和质量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艰难曲折发展的20年。从1956年到1958年大炼钢铁,一直到1976年,这20年中,中国广大铸造工作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基本上保证了机械工业生产对铸件的需求,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沿海和内地的布局得到了改善。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上很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在中国起步并不算晚。60年代,我国铸造生产方式已经从手工作坊式发展成工业化大生产,并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铸造企业,用世界一流的铸造设备进行铸件生产。一汽铸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铸造一厂、二厂、三厂,一拖,潍坊柴油机动力铸锻厂,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均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从东欧国家主要进口成套设备和一般机械。这些物资的进口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国还向阿尔巴尼亚、波兰和匈牙利分别提供了一定数额的无偿援助、外汇和长期贷款,也支持了他们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经济。

2.2 改革开放20年铸造的发展

“六五”时期,薄壁高强度铸铁件的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提高了铸造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采用热芯盒、壳芯和高压造型工艺以及冷芯盒制芯工艺、冷硬树脂砂工艺。多家铸造厂(车间)的技改扩产相继完成,如榆次液压件厂、洛拖二铸铁、北京一机床等。“七五“期间,进行了重点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坚持与技术引进、科技攻关、联合改组相结合。冲天炉与电炉双联熔炼工艺、真空冶炼、真空脱气等工艺(措施)在铸造厂应用,大大提高了铸件质量。常柴、朝柴新铸工、二重铸造、一汽二铸等陆续投产。

“八五”期间,大量新技术开始在国内铸造厂应用。如合金钢和钢液净化,ADI和合金铸铁,复合材料、合金的遗传现象、树脂砂、消失模、V法与快速成型技术,半固态压铸与镁合金压铸、离心铸造大口径球铁管、水平连铸、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九五”期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市场化经营,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

2.3 21世纪以来铸造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的“十五”期间,国家工程需要大型铸件,促进了大型铸件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多家重点企业如中信重工、上重、一重等企业相继提升铸造生产能力。宁夏长城经崎铸造公司、沈机集团铸造企业,为了关键零部件的铸件生产也投入资金进行改造等。“十一五”期间,为发展核电、地铁、风电等,沈阳建设了铸锻工业园;重庆、河南、青岛、山东等地建设了铸造园区;一重集团、潍柴动力、齐齐哈尔车辆厂、天瑞集团在各种领域也投资巨大,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境外厂商也到中国来独资或合资建铸造厂,如合力叉车、玉柴、潍柴动力等。各行业均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有代表性、管理先进的专业化规模生产铸件的龙头铸造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大幅提高。

2.4 发展中的工程创新

1957年前后,国内在引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刮风”严重。对一种工艺不管它的适用范围,在没有技术准备、原辅材料质量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就“刮起风来”,直接在生产上应用,既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产品质量徘徊不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铸造行业在这20年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新工艺与新技术不断出现,设备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致使中国的铸造行业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在1957年前后逐步缩小的差距又迅速拉大起来。据估计,1976年中国的铸造技术水平大约要比工业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治理整顿和多个五年计划期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吸收,中国铸造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铸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工艺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年产铸件达万吨、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中也存在过一些问题,如重复引进设备,引进前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咨询,对本厂现有生产或生产铸件的特性、技术力量不分析,把能争取到拨款或贷款看成是自己的能力,“不引进白不引进”,一哄而上,以至有的设备引进后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动,只是给厂里增加债务负担。引入资本市场促进铸造行业发展以来,部分企业失去了特色,造成被动,丧失了立足之本,部分铸造骨干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已经消失,殊为可惜,教训沉痛。

3 工匠精神培养铸造学生之路径

3.1 坚持工程伦理与工匠精神融合

工程伦理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能性,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工程哲学在工程与哲学之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工程哲学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科学是真理,期待人们去发现;技术是发明创造,需要人们发明创造;工程是以集成建构为核心的造物活动[9]。通常,科学家与技术员是一群同质的结合体,而工程共同体的成员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包括工程师、经济人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操作者等,是异质体的集合。工程伦理是从事工程类的工程共同体成员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工程设计当中的行为规范总和,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工程师都要着眼于全人类视角理解工程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质就是从提高工程人员责任感的角度提高其道德修养,从而保障工程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伦理教育。既要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雇主服务,又要力争在工作中采取“善举”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职业和伦理冲突时,工程人员要遵从工程伦理的指引。

工程伦理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培养中,应避免艰深晦涩的哲学概念和抽象难解的逻辑推理,以案例讲解。典型案例有苏丹红与三聚氰胺、楼歪歪、PX项目、青藏公路的藏羚羊通道、科学家“亩产万斤”论文等等。

3.2 紧跟技术前沿,弘扬工匠精神

本课题组组织师生团队,结合铸造行业需求,紧跟虚拟现实、增材制造、开源软件、人工智能、三维扫描、爬虫技术、铸造CAE等前沿技术,力求掌握其中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省级课题“基于熔融沉积FDM的熔模铸造关键技术”“开源软件在增材制造创新教育中应用探索与实践”“基于熔融沉积FDM的金属材质创意工艺品制造实践”“基于3D打印和泥范铸造的青铜器制造实践”“基于爬虫技术的校园信息采集器”“厉害了,我的国——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科普互动作品”等,并均已顺利结题,不仅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而且获得了三份软件著作权,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了不少奖励。

在课题中,本课题小组坚持向先辈学习,坚守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紧跟前沿技术但不盲从,不蹭热点。选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不做空洞无物的开发与设计。在申报课题之前,切实验证技术可行性,必须完成课题的全部流程,不允许“空想”,“已有成果”不夸大,更不能编造数据。养成好习惯,保守技术秘密,不能泄露。验收结题报告实事求是,不无中生有,只有实际对课题作了贡献的团队成员才可以署名。

3.3 现场实践与先进理论结合,提升专业水平

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时,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用先进技术模拟生产,既看到产品质量,又核算技术经济指标。坚持到企业现场,请教技术工程师傅,验证每一步工艺是否符合生产实际,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现场施工难度和环境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等要素。在实践中,学生逐步清晰了工艺设计的原则和要素,能制订一份完整清晰、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参赛以来,专业学生得到了合适生产实际的工程实践训练,并且多次进入全国决赛并获得好成绩。

4 小结

教育部特别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专业老师要行动起来,以多种形式在课程中贯彻工匠精神,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好抓实。

猜你喜欢

铸件工匠工程
2021 年中国铸造行业数据发布
GJB 2896A-2020《钛及钛合金熔模精密铸件规范》解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废铸件推出装置
环形凹槽类铸件铸造工艺
工匠赞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