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莴苣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2021-12-24秦凤琴李智勇
龙 平 秦凤琴 李智勇
(1.桂林市临桂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桂林 541199;2.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 桂林 541103)
莴苣是清洁卫生且适口性较好的蔬菜之一,保存期也较长,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随着外销、远销的增加,需求量逐渐增多,经济效益较好。但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因此,在季节、品种和管理上要科学合理安排。
由于南方降雨频繁,肥水流失大,因此,莴苣栽培采用地膜(黑膜)覆盖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以减少肥水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2)防止杂草滋生,减少劳动力;(3)降低土壤板结,促进莴苣快速生长;(4)减少病害发生,减少药用量,提高生产效益。所以近年来,莴苣、茄子、辣椒等采用地膜逐年扩大。
1.品种选择
莴笋在每年的春季栽培,建议挑选早熟、中熟品种,多种品种搭配种植,可以将莴笋的供应时间延长。进入到秋季栽培期后,选择莴笋品种要优先考虑抽苔、条大和产量这三项因素。一般莴笋的叶形有圆叶与尖叶两种,均可用于地膜覆盖种植。按照桂林地区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选择适合本地并畅销的品种,如花仙子、南韩、尖叶红香、青香红、极品红脆香等。
2.播种期和育苗
2.1 播种期
桂林地区分春、秋两季莴苣,一般秋莴苣采收期11—12月。春莴苣采收期第二年2—3月。
秋莴苣播种应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种(过早种植易早花、杆小产量低),苗床提前3—5d深翻和消毒。种子需经过低温处理,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由于此时光照强、温度高,苗床需盖遮阳网或稻草。幼苗期,以湿润为主,出叶1—2片时喷凯普克或苗菌敌防猝倒病。苗期20—25d,4—6片真叶移栽为宜。2、春莴苣播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如气温低于20℃时,种子可不进行低温处理,苗期保持土壤湿润,4—6叶移栽大田。
2.2 育苗管理
莴笋本身具有半耐寒性,处在5~25 ℃温度,种子可以正常发芽,如果选择隔年陈籽,那么后期出苗的效率快且十分整齐,采用当年新种子则出苗效率慢,且整齐性差。根据桂林地区莴笋的育苗期、定植期,如果是春莴笋,幼株需要在每年的10月-11月播种,度过越冬期后,直至第二年可以收获。定植期后进入到全育期,时间大概为80-90 d左右,随后便可以采摘、收获。秋莴笋贮存延后上市,随后可以开始春莴笋的育苗、定植。注意莴笋采摘要整株拔下,切除根部,根据市场要求剥去一半或者大半老叶片即可上市。如遇市场价格低或者滞销情况,可选择整株贮存,遵循“不摘叶、少去土”的原则。
开始播种之前必须进行催芽这处理,一般春莴笋采用阳畦育苗的方式,浸种放置于温水中,水温在25-30 ℃之间,浸种时间15-30h左右,催芽温度与时间分别是25℃、24h,观察种子已经有露白现象便可播种。开挖育苗畦要一次浇足底水,播种之后在上方盖土,覆盖土厚度在0.7-1cm左右,要求每标准畦的面积约为11m2,播种达到100g左右。秋莴笋栽培优先采用凉水浸种,浸泡时间约为3-4h,浸泡之后用湿布包裹,悬挂于水井内,距离水面16cm进行催芽。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选择阴凉地点进行催芽,每日用凉水冲洗种子,冲洗大概3、4次即可,待4、5d之后发现种子露白便可以开始播种。
3.大田准备
3.1 栽种准备
莴苣适宜沃土肥水,基肥占60—70%,每667平方米用粪肥400-600kg,磷肥25—30kg,复合肥50—70kg,尿素10kg,撒匀深翻耙平起厢。最佳株行距为25x30cm,亩栽4500—5000株为宜,每株重0.7-0.9公斤为最佳商品,太大或者太小外观差。如果过稀则产量低,过密则株重小,商品价值低。
3.2 苗期管理
莴笋种子已经出苗,一般会有2次间苗。首次间苗需要重点去除病弱苗和双株苗,叶片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如果真叶进入到3叶1心期可以开始第2次间苗,此时幼苗叶片要保证均匀接受阳光照射,可以加强壮苗率。苗期管理阶段建议使用葛笋专用的矮壮素、0.3%硼砂叶面肥。注意两次间苗应做好除草工作,以免杂草过度生长影响到莴笋所需肥料与阳光。真叶吐露之前无需浇水,已经真叶吐露栽培人员可以浇水、施肥,促进莴笋健康生长。
选地与整地阶段,优先选择通风条件好、排灌便捷且土层厚的地块,如果前茬种植非菊科作物,可以将其作为莴笋种植地。因为桂林地区多雨水,做畦这一环节要以高畦深沟为主,可以为后期排灌提供便利条件。施基肥可以选用腐熟的鸡粪、鸭粪或者其他有机肥,后期再补充普通复合肥。畦宽、沟宽分别为1.1m、0.3m左右。
4.田间管理
进入到莴笋定植环节,通常苗龄已经达到25d便可以定植,但要注意莴笋定植的苗龄必须少于30d,以免成为老苗影响长势与产量。这一阶段设定株行距为25x30cm,覆盖地膜之后,要将薄膜盖实,按照株行距为25x30cm将薄膜划破再定植。穴盘苗采用带土定植的方式,一次浇足清水,作为定植环节的定根水,确保幼苗成活。如果采用不带土苗的方法,在定植之后可以稀释适量的粪尿、薄肥水进行定根。这种地膜覆盖地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保水和保肥效果,做好土壤内循环效率的调节,缩短缓苗所需要的时间,使莴笋幼苗成活率得到提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莴苣移植后3d内需再次淋定根水,从移植至莴苣澎大期要保持土壤湿润,移植7d后至入抽茎前进行3—4次追肥,每5-7d一次,以复合肥(17:17:17)加尿素为主,用量为复合肥0.5㎏/50㎏水,尿素0.25-0.3㎏/50㎏水。进入抽茎澎大期,为了促进莴苣茎的澎大,看生长情况淋1-2次高氮复合肥即可,防治病虫的同时加叶面肥(0.3%二氢钾)和0.3%硼肥有利茎杆粗大或成熟。
进入到采收期后,栽培人员观察当莴苣茎粗长至4.5-6cm、株高35-40cm即可采收上市。因为莴笋有最佳采收时期,如果采收时间较早,会降低实际产量,如若是采收较晚,便会降低莴笋质量。所以,当心叶与外叶相平,或者现蕾前,也就是所谓的“平口”,最高叶片尖端、莴笋顶端已经持平,便可以及时采收。注意采收莴笋需要观察市场行情,可适当提前2d进行。
5.病虫防治
5.1 虫害防治
莴苣的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等。可用绿虫氰菊酯1500倍或氯氟氰菊酯1200倍加吡虫啉加阿维菌素等喷雾。
5.2 病害防治
莴苣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褐斑病、黑斑病、病毒病等。
5.2.1 霜霉病、白粉病的防治:莴笋种植期出现霜霉病,早期会有叶片感染,如果是莴笋幼苗发病,快速枯黄、死亡。若是莴笋成株发病,从下部老叶片逐渐开始出现枯黄现象,叶片会有多角形不规则病斑产生,叶背面则产生白色霉状物,随着病情的加重颜色转变为褐色,最后蔓延成片、植株发黄干枯,导致茎部变黑、腐烂。防治霜霉病方法可采用农业防治、药物防治两种方法,其中农业防治要加强莴笋的透气性,如遇雨天需要做好排水,结合实际情况稀植,将病叶、病株全部清除。药物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三千1000倍普力克1200倍或甲霜锰锌1000倍或喷雾,连喷2—3次,6—8d再喷一次。
5.2.2 黑、褐斑病:可用百菌清1200倍或速克灵1000倍或菌核净1000倍加代森锰锌1000倍喷雾。
5.2.3 病毒病:选择抗病品种以及进行品种消毒。在发现花叶的发病初期用病毒A或病毒必克或菇类蛋白加细胞分蘖素加叶面肥喷洒1—2次。喷药须注意安全间隔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桂林地区莴苣地膜覆盖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需要在前期选种环节开始,直至最后采收结束,栽培人员实时监督、管理,预防病虫害,提高莴苣栽培质量与产量,总结莴苣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经验,从而达到增收增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