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阳初与蒋梦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2021-12-24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蒋梦麟晏阳初农会

颜 芳

(浙江开放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我们也应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智慧,尤其是研究和学习中国近代著名乡村建设工作者的乡建思想和实践经验。晏阳初和蒋梦麟是20世纪中国乡村建设工作者中的佼佼者。目前学术界对晏阳初和蒋梦麟乡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将二人的乡村建设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对晏阳初和蒋梦麟二人的乡村建设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丰富晏阳初研究和蒋梦麟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当代中国建设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一、乡村建设思想形成过程的比较

晏阳初和蒋梦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和工作经历、思想渊源等密切相关。

晏阳初和蒋梦麟在成长过程中均受到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二人均出生于19世纪末,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蒋梦麟出生于1886年,他们自幼在私塾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之后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西学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1903年,晏阳初离家赴保宁府中国内地会所设的西学堂求学,学习英语、数学、地理等课程。蒋梦麟在十二岁时被送到了蔡元培时任监督、课程中西兼备的绍兴中西学堂深造。二人都有赴美留学经历,1909年,蒋梦麟进入加州大学农学院农科学习,半年后转学教育学。1912年,本科毕业后,蒋梦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于约翰·杜威,学习哲学和教育学,于1917年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1916年晏阳初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主修政治经济学,三年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

当然,细究起来,晏阳初和蒋梦麟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完全相同。晏阳初出生于中国相对偏僻的内地四川省巴中市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晏美堂在当地私塾教学。他在四五岁时就到父亲开设的塾馆上学,开始识字读书习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晏阳初的人生观。蒋梦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大邑镇蒋村,属于东南沿海地区,其祖父曾在上海经商,父亲蒋怀清喜欢小发明,自己设计、画图,曾实验过养蚕、植桑、建西式洋楼等。这对蒋梦麟日后形成实用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人在教会学校学习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同。晏阳初在内地会开设的西学堂求学期间,校长姚明哲牧师关心爱护学生,使他看到了基督的榜样。次年,晏阳初和数位同学自发地领受洗礼。从此,他与教会、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基督耶稣的真诚、高尚、博爱的精神成为他后来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乡村平民教育的动力之一。1901年,蒋梦麟来到杭州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文,但对这所学校颇为不满,不久就离开。

晏阳初之所以重视平民教育,与其赴法国为华工服务的经历密切相关。1918年6月,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即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在工作中,他发现华工因为贫穷和缺乏读书机会不识字,于是开始对华工进行识字教育。晏阳初逐渐认识到“苦力”所蕴藏的无穷潜力,领悟到人民的潜力是可以开发的,决心回国后不做官不经商,终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为平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蒋梦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其农村生活经历有关,并受孙中山思想影响较深。蒋梦麟出生成长于农村,对农村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比较感兴趣,并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因此他于1909年进入加州大学农学院学习,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在美国留学期间蒋梦麟曾担任《大同日报》主笔,这是孙中山在旧金山创办的革命机关报,因此种关系蒋梦麟与孙中山经常见面谈话,孙中山常常娓娓不倦地向蒋梦麟“宣传”他的理论。1917—1919年期间,蒋梦麟在上海也与孙中山时常见面,并帮助孙中山撰写英文版《中国实业计划》,代为校阅该书的序言[1]。从此之后,蒋梦麟颇为敬仰孙中山,并信仰孙中山的理论。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成为蒋梦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的渊源之一。

二、乡村建设基本理念的异同

晏阳初和蒋梦麟开展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国农村的发展,实现中国农村的复兴,但具体目标和宗旨是不同的。

晏阳初重视教育,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受平民教育,提出“除文盲,作新民”的教育宗旨。消除文盲是平民教育的基础,“作新民”是平民教育的积极目标。“作新民”的内容包括三项:一是培养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整个人;二是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三是养成建设国家的国民,提高国际地位。1926年,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实验区开始从事乡村建设,晏阳初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主张教育农民,通过乡村改造实现“民族再造”。他认为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人的基础在农村,主张解决中国问题,应“先从发生问题上的‘人’上去求,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2]。他指出乡村改造最大的目标是“造人”,乡村工作者必须抓住农民这一伟大潜力,教育、训练、组织他们,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从而把衰弱的民族振作起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国家,实现“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

蒋梦麟在主持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简称农复会)期间,把“生产与分配并重”作为农村建设的基本哲学。如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只强调生产,而忽视了公平的分配,那么生产增加后容易产生社会纠纷;如果只强调公平分配,而忽视了生产,结果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均贫。因此蒋梦麟主张既要采用近代科学方法来实现农业增长,也要重视公平分配,使农民得到合乎公道的一份,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

为了实现公平分配、促进生产,蒋梦麟认为在工作中应该坚持两个原则,明确“不应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不从事巨大建筑。尽量不在建筑、装置最新设备等方面花费大量金钱,因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不能维持太高的建筑与设备标准。二是农复会不单独设立机构,仅寻求地方原有机关推行已制定的计划。“应该做的”事情有三件:一是主动了解地方和农民的需要。要求农复会工作人员虚心向农民学习,从农民处获得新的经验。二是坚持社会公道原则,在开展增产工作的同时还要实现公平分配。三是寻求负责机关推行农复会工作。如果没有适当经办机关,就选择终止该项计划。因为如果设立一个新机构来推行一项计划,农复会补助一旦终止,该机构即无法继续开展工作。

三、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异同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晏阳初重视社会调查,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他将旧中国的“病症”概括为“愚、穷、弱、私”,主张通过“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来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

“四大教育”主要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文艺教育主要目的是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启迪民智,包括平民文学和艺术教育等。生计教育主要目的是治“贫”,增长生产力,改善民生。晏阳初主张从生计教育入手,培养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改良,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以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卫生教育主要目的是治“弱”,增强健康力,保健民力。晏阳初及其同仁重视实施卫生教育,并创建了系统的乡村卫生保健制度。公民教育主要目的是治“私”,增大团结力,弘扬民德。公民教育包括国族精神研究、农村自治研究、公民教育材料研究、公民活动指导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等,以训练人民的团结力,启发民族觉悟。

“三大方式”主要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学校式教育是“四大教育”的总枢纽,主要以文字教育为主。社会式教育主要针对成人,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音乐等教学方法,注重团体的共同教学。家庭式教育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训练和教育。每个家庭可以选择文化最高的人作家庭教师,教其他家庭成员认字、讨论问题等。

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改造活动,晏阳初提出了县政改革思想,创立以县为实验和研究单位的乡村改造模式。为了使县政府在乡村改造中发挥应有的力量,晏阳初及其平教会同仁设计了新的县政机构,包括公民服务团、乡镇建设委员会和县政府三级。县政改革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是改组县政府,设民政、财政、教育、经济和公安五科;第二步是公开招考农村建设辅导员;第三步是设立表证示范村;第四步是选举乡镇建设委员会委员及全县推广。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实验以及后来成立的衡山、新都和华西实验县等,在县政改革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推动了国民政府的县政建设运动。

(二)蒋梦麟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根据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蒋梦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视察各省实际情形,获得经验后改进政策,经常与地方领袖、农民等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其次,比较各地需要,以便发现各地区的共同问题以及每个地区的特殊问题。第三,必须谨记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效果者才是最佳方法[3]307。可见,蒋梦麟主张农复会在工作中应该重视实地考察,制定计划应注意满足地方和农民的需要,并采取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

与晏阳初重视县政改革不同,农复会主张配合“政府”主办单位实施计划,不另设单位,要在“法规”允许的架构和行政系统允许的范围之内运作[4],负责推行一项计划的专家要善于“推销”,尊重当地、当时的人或主管机关,使自己的意见和计划内容充分为对方所了解,说动对方同意签约,在签约后才正式协助对方实施计划。这种工作方式使农复会节省了人员和经费,也可以避免和当地机构发生竞争及摩擦,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地方和农民需要,农复会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土地改革、水利工程、肥料、农民组织、农贷、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良种繁殖、家畜饲育、乡村卫生、社会教育等。蒋梦麟认为进行乡村建设有三个突破口,分别是改革土地、人口问题、农民组织。

首先,开展土地改革。受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影响,蒋梦麟认为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最难推行的工作。农复会在大陆工作时期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如在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区内实施扶植自耕农的政策,在四川、广西两省实施农地减租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到台湾后,农复会领导开展的土地改革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农地地租减至全年总生产量37.5%及保障佃权;第二步是限制私有耕地面积,由法律规定地主所有耕地不得超过某种限度;第三步是由法律规定公允价格,佃农优先承购私有土地的超额部分,于若干年内将地价偿还地主[5]。农复会在土地改革中发挥了鼓励和配合作用,并进行经费补助,技术设计和严密执行计划[6]。台湾土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安定等,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提倡节育。伴随台湾农业复兴,人口剧增。蒋梦麟认为这是个沉重的负担,于是提出节制生育的主张,主张只有控制住人口盲目增长,农业复兴才能真正实现,才能真正化解台湾人口压力。

第三,改革农会。蒋梦麟希望有效发展农会组织,使之成为推行一切农村改革及保护农民自身权益的机构。因此,农复会协助省政府整顿农会,将农会负责人由官派改为民选,改善台湾农村先前很严重的地方势力和派系势力。改组农会时,将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乡镇农会,因为乡镇农会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能否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乡镇农会是关键,县农会是架空的,省农会只是推广业务,制定政策,与农民只是远距离接触。蒋梦麟还分析了乡镇农会业务不振的最重要原因是经费不足,而农会最主要的收入是粮食局征收农会稻谷的租金,但为数甚微。蒋梦麟就请粮食局长增加租金,使农会多些收入[7]。

此外,蒋梦麟重视水利工作,认为土地改革与水利工作是解决落后地区问题的两把重要锁钥,“倘耕者均能有其地,而复有充分之灌溉,则和平与繁荣之基础已经奠定,凭此基础,技术与农业科学始能发容滋长。”[3]308因此农复会重视水利建设,蒋梦麟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石门水库的建设工作。

在蒋梦麟领导下,农复会在台湾也重视农民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如实施“四健会”教育计划,规定青年农民要参加四健会的组织,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业新技术。但蒋梦麟的教育观点与晏阳初从识字教育开始进行农民教育不同,他主张通过设立公立学校制度来扫除文盲,认为用成人识字教育消除文盲只能作为一种临时办法,故建议以电化教育代替识字教育,其目的并不在减少文盲,而在应用图画、照片、影片、无线电等工具传授实用知识,这种方法见效比较快。

四、乡村建设实践的异同

晏阳初和蒋梦麟二人乡村建设实践的相同之处是有一段时间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共事。1948年,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成立,蒋梦麟担任主任,晏阳初为五位委员之一。农复会成立之初,各委员联袂飞往四川、湖南等地收集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商议政策。决定采取建立以县为发展基础的综合计划示范中心,以期由此中心将计划推行到全省乃至邻省的方法,并在四川、浙江杭州、福建龙岩等地区开展工作,目标是制订一个能够解决中国农村重要问题的综合性方案。因时局转变,不久农复会迁移广州,不得不修正原定计划,提出大规模推行减租、加强并改组各省农会组织、良种繁殖、乡村卫生改进、推广公民教育及科学知识传授等工作。这一新方案实施不到一年也被迫中止。到台湾后,台湾农民教育水准比大陆农村好很多,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念无法实现,不久他就离开农复会。

晏阳初和蒋梦麟乡村建设实践有很大的不同。晏阳初从事乡村建设长达半个多世纪。1920年,晏阳初回国后即开始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中国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平民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农村。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离开生活舒适的都市,来到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随着定县实验影响的扩大,晏阳初与平教会同仁又成立了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试验区等乡村建设实验区。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1948年,晏阳初开始在农复会工作,1950年离开台湾移居美国。之后,他开展国际乡村改造活动,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1967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致力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为这些国家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蒋梦麟从事乡村建设实践的时间没有晏阳初长。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先后担任北大总务长、代理校长,1930年正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还曾经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等,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甚大。1948年,他担任“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次年去台湾,领导台湾地区农村建设工作长达十余年,积极参与台湾土地改革、农会改组、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改良等工作,为台湾地区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晏阳初和蒋梦麟虽然都曾经在农复会工作,但二人乡村建设理念不完全相同,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晏阳初重视乡村教育,主张实施“四大教育”,从普及乡村民众教育着手,然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即“以教带养”。蒋梦麟主张先增加农作物的生产,改革若干阻碍农村生产的重要因素,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农业增产,农复会提供技术与经费支持。也就是说,晏阳初主张从文化社会方面优先着力,以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蒋梦麟主张从技术科学方面优先着力,先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农业生产。后来晏阳初离开台湾,晚年坚持在菲律宾、加纳等发展中国家从事国际乡村改造工作,蒋梦麟继续领导农复会在台湾的工作。他们的乡村建设实践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短期效果来看,晏阳初的方案收效较慢,蒋梦麟的方案先解决农民基本的温饱问题,更容易满足农民实际的需求,因为只有农村经济获得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农复会工作偏重增加农业生产,忽视人文教育因素,有利也有弊,如沈宗翰曾分析农复会引进北京鸭、设置柑橘罐头厂、兴建大埔水库等计划流于失败的原因,指出客观的人文社会环境、人事及机构的不能配合是其主要因素[8]。另外,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依然存在乡村合作社不普遍,偏远农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设备,乡村中老年文盲多等问题。因此在乡村建设工作中要统筹规划,不能忽视农村教育,只有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采用何种乡村建设方案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来确定,制定和实施农村建设计划首先应满足农民的需要。台湾和大陆农村的客观环境不一样,这是蒋梦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在河北定县、湖南衡山等实验区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农复会到了台湾后,发现台湾的农民教育和基层组织已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是台湾农村亟需发展的事业,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重建主张不再有发挥的余地,所以晏阳初后来只好客走异国,在南美和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事国际乡村改造运动,为这些国家乡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分析比较晏阳初和蒋梦麟的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蒋梦麟晏阳初农会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蒋梦麟人财两失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蒋梦麟软硬不吃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宴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社区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