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市主要粮食作物重发新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
2021-12-24常慧红
常慧红
(山东省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小麦、玉米是滨州市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受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新发、爆发、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频繁,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为有针对性地控制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对近几年主要粮食作物重发新发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梳理。
一、小麦重发、新发病虫害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流行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速率快、危害损失大的特点[1]。2017 年5 月2 日在惠民县李庄镇、石庙镇,邹平县孙镇、长山镇发现条锈病病点,发生时间早、发生范围广,为历年罕见。滨州市除1990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较重以外,2017 年以前仅在2002 年、2009 年发现零星病叶,未对小麦生产造成实质性危害,发生程度为点片发生。2017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为71.9 万亩,平均病田率为12.5%,平均病叶率0.5%,最高为2%,全市除无棣县外其他县市区均发现条锈病危害,对小麦生产造成威胁。2017 年共防治和预防面积300.4万亩次,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
2020 年是近30 年来条锈病发生最早的一年,发病时间比大发生的2017 年早8 天,为条锈病的扩散流行提供了充足时间。2020 年4 月24 日在惠民县辛店镇夹河村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病点,不到1 个月的时间,全市陆续发现小麦条锈病病点,由于防控得力,最终发生程度控制在零星发生。
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发生流行不仅直接导致小麦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病菌产生的真菌毒素还会污染麦粒,影响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2],威胁人畜健康。
2018 年,小麦齐穗扬花初期遇连续降雨,田间赤霉病病菌菌源充足,赤霉病发生普遍,发生面积87.3 万亩次,各县区均见发病田。2018 年防治面积86.3 万亩次,病害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在气候条件适宜、菌源充足的条件下,除个别地块病穗率达30%以上外,全市平均病穗率3.6%。
3、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3]。2017 年3 月21 日,在滨城区三甲王村、何家集、打渔张等3 个村进行淘土检查时发现,个别地块小麦吸浆虫口密度每小样方(10 cm×10 cm×20 cm)100 头以上。
据调查,吸浆虫在滨州市发生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仅在滨城区三甲王村及其附近村庄麦田发现,其余各县区均未见危害。通过科学防治,吸浆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随后的几年调查中,除个别小样方淘土可见该虫外,密度均在2 头以下。
4、瓦矛夜蛾
瓦矛夜蛾是新发生的一种鳞翅目害虫。2013 年在山东省荣成发现,2014 年在东阿发现。滨城市最早在2017 年3 月中下旬发现该虫为害,在滨城区杨柳雪镇林坊村春灌麦田上,发现瓦矛夜蛾幼虫爬到植株上部,或转移到邻近未浇水的地块内,地块每平方米虫量5~6 头。然后开展普查,沾化、邹平、惠民相继发现该虫为害,为点片发生,发生面积较小,虫口密度较低,未造成较大损失。在随后几年里,瓦矛夜蛾偶有发生,面积较小,均未造成较大损失。
5、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的新发病害,发生与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小麦染病表现为茎基部第1 节或至第2 节呈酱油色病变,严重时茎基部腐烂,有的产生粉色霉层,茎基部易拔断,不带或很少拔出须根。田间一般表现为单株发病,无明显发病中心。叶片症状多为从叶尖向下干枯,下部叶片重于上部叶片,叶片上半部分常有暗色不规则长条枯斑,受害麦田多出现零星单株麦子死亡的白穗现象。主要显症期在4 月中下旬开始出现,5 月中下旬集中显症。
据统计,2018 年全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15.6 万亩次;随后发生面积逐年增加,2019 年为34.23 万亩次;由于菌源积累,又恰逢小麦整个生育期降水偏多,小麦茎基腐病2020 年呈暴发趋势,发生面积120 万亩次,发生程度1.46 级。该病将是今后滨城市防控的重要病害之一。
二、玉米重发、新发病虫害
1、二点委夜蛾
2011 年7 月6 日,全市首次在阳信县温店镇九圣堂村发现玉米二点委夜蛾,随后各县区也陆续发现二点委夜蛾为害。据统计,2011 年二点委夜蛾发生137 万亩,被害株率10%以上的重发面积为47 万亩,发生特别严重改种面积为0.2 万亩。2011 年,全市各县区平均虫口数量为单株0.9 头,受害株虫量一般在1~3头,最高单株虫量为30 头;玉米植株被害株率6.8%,一般发生地块为4%~7%,严重发生地块为10%~30%,最高达80%。经过大面积防治,虫口密度明显下降,平均虫口数量为单株0.5头,最高6 头,危害程度有所减轻。防治面积151 万亩次,基本发生地块全部防治1 遍,重点发生区域防治2~3 遍。7 月中旬后大部分幼虫化蛹,下一代的幼虫转为主危害,在玉米上危害较轻,未造成严重损失。
随后几年,通过加强监测、科学防控,发生面积控制在30万亩次以下,大部分年份控制在10 万亩次以下,且发生程度均为1 级,未再对玉米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2、黏虫
黏虫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具有爆发性强、危害集中的特点,滨城市玉米上为害的是二、三代黏虫,2012、2013、2017、2019年在部分县区的部分地块上爆发虫情,造成一定损失。
2012 年8 月4 日,博兴县曹王镇工业园个别玉米地块内爆发三代黏虫。因前期管理粗放、杂草丛生,三代黏虫大发生,玉米单株有幼虫10 多头,5~6 龄暴食期将玉米植株叶子全部吃光。由于2012 年7~8 月降水偏多、湿度较大,适宜黏虫发生,同时玉米田中后期用药较少、疏于管理,致使个别地块发生危害较重。随后在其他县区也发现个别因疏于管理黏虫较重发生的地块。
2013 年6 月中下旬在博兴县吕艺镇郑官、高渡部分待收麦田和地边杂草上发现黏虫虫情,确定为黏虫二代虫情,高密度点达15~20 头/m2,3~4 龄为主。
2017 年8 月13 日,无棣县柳堡镇渤海粮仓发生黏虫虫情。经调查,渤海粮仓0.4 万亩玉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密度为百株5~10 头,被害株率10%~20%,叶片被咬成缺刻。高密度地片0.1 万亩,百株虫量120~140 头,单株最高3 头,被害株率100%。高密度地块地下杂草丛生,杂草叶片已被吃光,玉米下部30%~50%叶片被吃光。黏虫均为5~6龄幼虫,已进入暴食阶段,为三代黏虫。
2019 年8 月5 日,无棣县车王镇五道庙村一种植大户田间发现黏虫为害,该地块管理较差,杂草发生较重,面积30 余亩,黏虫数量为3~5 头/株,严重的10 头/株;该镇其他村反应有零星发生。8 月6 日,沾化区富源办事处大邵村一土地流转大户地块发现黏虫为害,面积200 亩左右,一般为5~10 头/株,严重的20 头/株以上。严重发生的植株叶片被取食殆尽,仅残留叶片主脉,几近绝产。
尽管黏虫最高发生程度达到5 级,但由于防控及时,爆发地块仅限于局部,未造成黏虫大规模爆发成灾。据统计,近10 年全市黏虫发生面积控制在11 万亩以下,总体为发生程度较小。
3、草地贪夜蛾
2019 年1 月,草地贪夜蛾首次传入中国[4]。当年9 月,滨城市在滨城区秦皇台乡北朱村玉米田内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地块为晚播玉米田,因前期干旱玉米出苗较差,“利奇马”台风造成涝灾,此地块失管。当时玉米处于大喇叭口至抽雄期,10~15 片叶,发生地块面积15 亩,被害株率3%,虫龄3~6龄,现场调查2000 株左右,发现幼虫32 头。发生田块玉米长势参差不齐,植株在80 cm 以上特别是抽雄的玉米危害程度很轻;植株高度30~50 cm 虫量大,单株有2 头,主要危害心叶和生长点。这是滨城市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一次草地贪夜蛾为害,开展飞防后未造成进一步损失。
三、结语
粮食作物生长中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重发、新发病虫害,给病虫害防治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加强病虫监测、科学防控、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加强技术宣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确保了重发、新发病虫害不扩散成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