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外(乎)”的性质及其功能研究
2021-12-24雷冬平
雷冬平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有“不外(乎)”一词,并认为是动词,释为“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1],关于该词的研究也能见到一些(潘晓军,2014[2-3];林莹,2015[4])。然而,未见辞书收录与其同型同义的词“无外(乎)”,亦未见学者对其有所关注。“无外(乎)”在现代汉语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通过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BC 语料库网络版)的统计,“无外乎”动词和副词用法所见用例共920 例;而“无外”的动词和副词用法用例共41 例(其中包括近代汉语文献中5 例动词用法)。鉴于“无外”的用例较少,在下文在论述中,文献用例主要以“无外乎”为主(本文的现代汉语文献用例皆出自BBC语料库网络版,不再标注)。如:
(1)对于一幅长宽比率一定的图片,图像的变化方式无外两个方面:一是长宽比不变时,整幅图等比率的放大或缩小;二是图形的长宽比率发生改变。
(2)中国古代历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
(3)所谓反思,无外是不唱赞歌,反其道而思不足与缺点,进而想改良或变革,或称之创新。
(4)酒就在阿灿家喝了,无外乎有一些猪肝、肚丝、猪耳朵、竹笋和蘑菇。
这四个例子中,例(1)“无外”后接数量名短语,例(2)“无外乎”后虽说是动词,但其中三个动词指的是动词转指的事件,因此前两例中的“无外(乎)”都应该是动词。而例(3)“无外”后连接的是一个判断动词“是”,例(4)“无外乎”后连接的是动词“有”,因此,后两例中的“无外(乎)”用动词功能似乎难以解释。后两例中,处于谓词性前的“无外(乎)”充当状语,应该已经是个副词。然而“无外乎”一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功能又具体怎样呢?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无外(乎)”的性质及其语法功能
1.动词的语法功能
“不外(乎)”作为动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有所体现,吕叔湘(1999)也认为“不外(乎)”为动词,义为“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5],必带宾语,有往小里说的意味。宾语可以是名词短语,也可以是动词短语或小句。那么,和“不外乎”的构成以及形式一致的“无外乎”当然也就应该有动词的功能,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带宾语,且这种宾语可以是名词短语。如:
(5)好的剧目是一个剧种发展的根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无外乎《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
(6)明代吴门文人群体构筑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无外乎姻亲、师生、朋友、同僚、父辈世交等关系。
“无外乎”充当动词带名词短语充当宾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例(5)、例(6),“无外乎”后面列举出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义为“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即包含在某种范围之内,因此,“无外乎”的语义相当于动词“包括”“包含”等。这种“无外乎”具有列举的功能。另一种情况是,“无外乎”后直接连接一个名词短语,且名词短语后也无“等”之类表示省略的词语。如:
(7)他们投资海外主要有两个目的:子女教育和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也无外乎子女的教育。
(8)政治运作等同于伦理践履,政治效果无外乎伦理之外显。
(9)但事实上,银行现在根本无权发起和决定企业重组,最大的作用也无外乎建议权,这就从现行法律、政策和体制的角度限制了银行对其合法债权的保全和优化的主动权。
例(7)、例(8)、例(9)中,“无外乎”连接一个单独的名词短语,此时的“无外乎”不再具有“包括”“包含”之义,而是表达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内涵是一种包含关系,说明前一概念包含在后一概念之内。也就是说,前面是小概念,后面是大概念,那么,这样的“无外乎”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判断动词,义如“就是”。如例(8),前一小句说“等同于”,那么后一分句与之互文位置的“无外乎”就应该与之同义,而“就是”与“等同于”是同义的。
“无外(乎)”后除了名词短语可以充当宾语,常见的宾语类型还有数量名短语。当然,数量名短语也是属于名词性短语的。如:
(10)立人做事无外认真两字,穷其余于业,安有望其背者乎?
(11)假“义诊”屡禁不止,无外乎一个利字。
(12)作进一步想,其实人世间的其他关系也无外乎一个“诚”字和一个“简”字。
(13)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无外三种,一是包括静脉注射吸毒在内的经血液传播;二是性传播;三是母婴传播。
(14)对此,无外乎三种作为:一是固守冷战思维,搞各种形式的冷战;二是世界大战虽打不起来,却搞局部热战;三是走新路,管控好分歧,培育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构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无外(乎)”连接数量名短语充当宾语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其后只有一个数量短语,如例(10)、例(11),其中,“无外(乎)”揭示概念所指的范围,可理解为“只是”义。第二种如例(12),“无外乎”后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合式数量短语,其义同于第一种情况,亦可理解成“只是”。第三种情况如例(13)、例(14),“无外乎”直接连接概括表述的数量短语,然后具体有多少种数量在其后分别列出。第三种情况最为常见,理解成“只是”“只有”“不过”都是可以的。虽然“无外(乎)”在连接不同类型的数量名短语时我们理解成了不同的动词语义,但其实这些意义是相同或是相近的,都包含了“不超出”义。
2.副词的语法功能
“无外(乎)”除了上文所展示的动词语法功能外,还具有副词的语法功能,即位于动词前面充当状语,对动词进行限定性修饰,可称之为限定副词。如:
(15)里根总统之所以前倨后恭,无外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16)求助函的本意,无外乎向政府部门施压,希望高抬贵手。
(17)我感觉,有些人是从个人的利益考虑,无外乎回去要能挣更多的钱。
(18)电影背后的潜台词无外乎在向全世界宣称:要相信美国、要相信美国精神。
以上四例中,“无外乎”后都是连接谓词性短语,“无外乎”解释成动词“不超出”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其后的谓词性短语才是其所在句子的核心成分,而解释成副词“无非”则文义畅通。但这种用法似乎还是可以看出具有动词的判断功能,因为用“是”去替换以上“无外乎”也是畅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是”与其后带名词性成分的“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这种“是”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6]。那么这一类“是”其实和副词的用法别无二致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是”就是语气副词了(郑广贵,2009)[7]。同样,以上四例中的“无外乎”也和动词“无外乎”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如果说,以上四例还勉强可以将“无外乎”理解成动词意义的话,则以下“无外(乎)”诸例就只能理解成副词了。如:
(19)公司减资的原因,无外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实质上的减资,即公司预定资本过多形成大量的闲置资本,……其二是形式上减资,又称名义上减资。
(20)具体分析本轮跌势的导火索无外乎有二:国有股上市和二板市场将于下月推出的传闻。
(21)从根本上讲,如果遭到了诸如抢劫、骚扰、交通和种族歧视等,无外乎只有四种方法可以解决。
(22)但在实践中当事人受到刑事惩处的很少,究其原因无外是权力庇护和执法不严。
(23)孙女当然是在埋怨,有一句没一句地被安静的先生听到。大意无外乎是说人心不古,爷爷老糊涂了。
(24)国内外公认的集邮之功能,无外乎就是益智、怡情、交友、储财嘛!
以上6 例中的“无外(乎)”都可以删除而不影响句子的合法度,这说明“无外(乎)”已不再是句子的主干成分,而完全成为一个修饰成分,删除“无外(乎)”甚至连句子的语义表达都基本不受影响(当然,语用意义肯定受到影响)。例(19)、例(20)中因为有动词“有”,“无外(乎)”是对这种存在的情况或事物进行限定,相当于“只”;例(21)中,动词“有”前已经有了限定副词“只”,那么“无外乎”的限定功能更倾向于主观化,更多的是含有说话人的主观限定语气。例(22)至例(24)的“无外(乎)”后都接了具有判断功能的“是”“是说”和“就是”,则“无外乎”只能理解成副词了,只不过三者的虚化程度有所差异,因为例(21)、例(24)中,“无外(乎)”后还有其他副词,这时候的“无外(乎)”有向语气副词演变的趋势(参看下文)。
所以,从搜索到的文献用例来看,“无外(乎)”具有两个身份:第一是动词,表示“不超过”的语义,后面可直接带宾语;第二是副词,表示限定或强调的语义,主要修饰动词,充当状语。
二 动词“无外(乎)”的形成及其语法化机制和环境
1.动词“无外(乎)”的形成
“无外乎”的动词形成较晚,一直到现代汉语中才见到用例,但是,“无外”的动词用例早在宋代就已经见到,这种动词的后面一般会带上介词“于”。根据BCC 语料库统计,近代汉语中“无外于”这样的用例有27 例。如:
(25)何愧于先王哉!此箕子所以安于不行遁也,此心既安,天地神明之理无外于此。(吕祖谦《增修东莱书说》)
(26)盖唐虞之时,其制已定矣,非特至于成周而后为然也。天下事物,殆无外于此。(华镇《云溪居士集》)
这样的用例宋代还是较为少见,明清才多见起来。如:
(27)面貌端正,威相具足,相视无恶,林池宝华,金色无垢,谷丰美味,皆无外于唯心矣。(释弘储《三峰藏和尚语录》)
(28)今松固、扬州之域圩岸者,又畎浍沟洫之遗制也,则松之治水,其道无外于圩岸之修筑。(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
(29)圣人作易之后,天地间所有无往而非,易也。要之,易理无外于乾坤极之,天地之功化、贤圣之德业,莫不尽于乾坤者。(张烈《读易日钞》)
(30)桂堂道:“军营纪律无外于此,等老爷再去斟酌。”(陈少海《红楼复梦》第八十四回)
《汉语大词典》虽然收录了“无外”一词,但没有收录“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这个义项。尽管对“无外”有所疏漏,但《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不外”一词,并释之为“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其词条下文例用明代张居正《进世宗御笔疏》:“伏望皇上万几之暇,特加省阅,则致理之方,不外于法祖而得之矣。”虽然《汉语大词典》这个例子比较晚出,但《汉语大词典》对“不外于”处理成“不外”加介词“于”的用法还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介词“于”比较强势,很难形成动词“不外于”。同理,近代汉语中的“无外于”结构的用法也只能认为是动词“无外”加介词“于”结构的形式。尽管如此,动词“无外”似乎在文献中找不到非动词的用法,这样,很难找到“无外”的词汇化过程,“无外”的形成好像是一种突变的结果。但是,我们认为动词“无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型同义词“不外”形成的影响,前者是后者类推扩展的结果,而且整个“无外”的演化路径都受到了“不外”演化路径的影响。而动词“不外”的词汇化路径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只要从动词“不外”的词汇化过程中就能够管窥“无外”形成过程之一二。“不外”原是一个短语(关于“不外(乎)”的相关研究来自雷冬平(2021)的研究[8])。如:
(31)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卷十一)
(32)厚人不外己,爱无厚薄。(《墨子》卷十一)
例(31)、例(32)中,“外”为方位名词“里外”之“外”,但在句中活用为动词,为使动用法,义为“使己在爱人/厚人之外”,“不外”则“不使自己在爱护人或厚待人之外”,也可用“排除”一词来替代这种使动用法,其义即“爱人/厚人不排除自己”。这样的“不外”是一个以“外”为意义核心的、“不”充当修饰成分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这个动词性短语后带宾语,这样,该短语在语法上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动词的基础。当这样的动词短语“不外”后接的成分发生变化,使得“外”难以理解成“把……排除在外”,“不外”的语义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的意思,“不外”也就成为一个动词。如:
(33)至周宣王时,太史史籀更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然不外六书之指。(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
(34)自格物、致知至治国、平天下,皆不外此。(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七)
例(33)中“不外”理解成“排除”义已经不恰当,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意义,“不外六书之指”是表达“大篆十五篇虽与古文有的不同,但是依然没有超出许慎六书的旨意之外”。与例(34)中的“不外”一样,都是表达“不超出某一范围之外”义。“不外”成为动词后,由于“外”是从方位名词演变而来,在使用者的心里总会觉得它不是一个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就引入了介词“于”,形成“不外于”这样的动词加介词的结构。如:
(35)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各用所宗为是。而五常教化人事,不外于性命精神之际。(《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36)若明祭祀鬼神之理,则治天下之理,不外于此。(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这样动词“不外”既可以有直接带宾语的用法,也可以有带上介词“于”后再连接宾语的用法。但是我们通过语料库调查的结果是,无论是近代汉语中,还是现代汉语中,“不外乎”的用例才是最多的。如:
(37)鬼神之理,难明易惑,而实不外乎人事。鬼神之理,在人事中如何见得?(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38)所借以为从事之实者,初不外乎人生日用之近。(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
(39)凡物皆有理,盖理不外乎事物之间。(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在《朱子语类》一书中,“不外于”仅见1 例,而“不外乎”见9 例。为何介词“乎”多见而介词“于”少见呢?这是因为介词“于”在整个近代汉语中是一个强势介词,难以和“不外”融合成一个三音节的动词。而介词“乎”在上古用例较多,到近代汉语中的介词用法已经衰弱了,因此,“乎”融入“不外”而形成动词“不外乎”则会容易得多,这一语用动因促使了“乎”的多用。当然,我们所说的介词“乎”比介词“于”更容易和前面的动词发生融合,这主要是侧重前面的动词是双音节的情况下,如果前面的动词是单音节的话,那么双音化的汉语发展大背景也会促使介词“于”发生并入现象,如“在于”“基于”“鉴于”“关于”“至于”等词语的形成皆是如此。整个近代汉语中的“不外乎”用例较多,共计90 余例。除了弱化介词“乎”的并入,语言格式的竞争也促使“不外乎”这一形式的高频使用。这是因为近代汉语中已有动词“不外”带宾语的用法,同时又有“不外于”带宾语的用法,这样两个结构就会形成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相互妥协和退让,“不外”后带上一个弱势的、使用较少的介词“乎”,这使得在形式的竞争上“不外于”取得了优胜,但是由于“乎”的介词功能弱化,就非常容易发生介词并入,使得“乎”和前面的动词发生再次的词汇化,形成动词“不外乎”,那么在语义表达竞争上,由于“乎”的并入而使“不外”取得竞争的胜利。这是两种结构在使用中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妥协的结果。而且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介词“乎”并入动词中的词汇化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如《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出乎”“在乎”“近乎”“谙乎”“关乎”以及“类乎”等词语,其形成都是介词“乎”并入动词的结果。因此,“不外乎”的形成又是符合汉语词汇生成机制的。
因此,根据动词“不外(乎)”的词汇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动词“无外(乎)”的演变路径毫无疑问受到了“不外(乎)”的直接影响。从近代汉语动词“无外”加介词“于”的用法,到现代汉语中动词“无外乎”的用法,其发展过程无不是动词“不外(乎)”形成的翻版。当然,整个近代汉语中,“无外(乎)”的用例比起“不外(乎)”来说要少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不外(乎)”先产生,且使用频率较高,这样对后起“无外(乎)”的使用形成了一种抑制的力量。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动词“无外”不加介词的用例增加了不少。我们通过BCC 语料库穷尽性调查的结果是,现代汉语文献中,动词“不外”用例仅见9 例,“无外于”的用法仅见3 例,主要还是以“无外乎”的使用为主。如:
(40)测试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作文无外两类:片段为代表的小作文和可自由驰骋的大作文。
(41)每天她们都在等待浪漫梦幻的爱,双鱼女生的结局无外两种,第一,遇见白马王子,从此将梦做到底;第二,误把鸟人当王子,从此只好收拾起花钿罗衫,学习如何精明地生活。
现代汉语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动词“无外乎”,因此,“无外于”这种动词加介词的形式就很少见到用例。如:
(42)在人们的印象中,聚在一起谈服饰的无外乎两类人,一类是讲究穿着的女性,一类是服装业界人士。
可见,“无外乎”的形成同样是介词“乎”并入动词“无外”的结果。其动因和机制与上面提到的“不外乎”的形成动因和机制是一致的,就不再作出说明。更多的例子可参见上文“动词的语法功能”中的“无外乎”用例。
2.“无外(乎)”的语法化机制和语法化环境
“无外(乎)”从动词语法化成副词主要有两大机制:其一是类推,其二是重新分析。类推带来了动词“无外(乎)”后连接成分的扩展,其后连接成分的扩展就会导致结构成分之间关系的重新分析。如:
(43)人生最快乐的事,无外乎吃到了想吃的东西,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44)我关心的是,明年我凭什么使企业增长,我每年都要想这件事。无外乎看看周围,原来脑子里存下来的事情,哪些应该做了。
(45)好性格,就是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完美地解决事情的习惯和能力,无外乎会做人、会做事。
我们在上文已经展示,“无外乎”作动词一般都是带名词性宾语。可是由于语言结构的类推作用,“无外乎”后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如例(43)至例(45)。例(43)、例(44)中,“无外乎”后连接的事件动词,无论是“吃到了想吃的东西”,还是“看看周围”,都是表达发生某一个事件,说明这样的动词都还可以转指一个事件,这种情况下,“无外乎”可以理解成动词,表达“不超出某个范围之外”义,只不过这种范围是由事件来确定的。例(45)“无外乎”后虽接能愿结构,不会具体指某个事件,但是由于该例是两个能愿结构的并列组合,同样可以转指这样的两种情况,因此,该例也可以理解成“不超出会做人和会做事这两种情况”。以上分析显示,当动词“无外乎”后连接谓词性成分时,“无外乎”依然还可以理解成动词。但与此同时,例(43)至例(45)中的“无外乎”由于其后谓词性成分的影响,也可以理解成限定副词“只”或“仅仅”。这就是由类推扩展所带来的重新分析的结果。
某一语言结构中,其中可变化的成分发生类推扩展,必然带来不变成分的语义变化。因为语言结构的表达中,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必须是和谐的,即可分析和理解的。当不变成分的语义或者功能的演变没有完成之前,类推扩展就不会停止,“无外(乎)”后的成分同样如此。“无外(乎)”演变成副词的语法化环境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语法化环境是“无外(乎)”在动词“有”“是”之前。如:
(46)所谓反思,无外是不唱赞歌,反其道而思不足与缺点,进而想改良或变革,或称之创新。
(47)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在于维持心理平衡,具体方式无外有二,一是发泄、减压、排遣、转移;二是增容、宽心、容忍、升华。
(48)小名命名的由来,基本上仍遵循着春秋以来大名的命名之法或规则,因为小名无外乎是大名的一个分支罢了。
(49)实现的基本目标无外乎有三个:一是研究用户、确定市场,二是解决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和开发客户,三是通过客户研究确定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
动词“无外(乎)”在动词“是”“有”前演变成副词,这是因为“无外乎”本身具有一定的判断语义,那么,在句子中已有表达这样语义的“是”“有”时,“无外(乎)”的动词语义羡余,就发生了语义虚化,演变成一个修饰成分,且由于“无外(乎)”的动词语义蕴含“限定某一范围”之义,因此,“无外(乎)”演变成一个限定副词。
第二种语法化环境是,“无外乎”位于具有列举功能的动词前。如:
(50)至于团队的素质,我认为本质上无外乎分为:品行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51)在企业里边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我觉得无外乎归结为两点:一是理念,二是可操作性。
(52)无论什么系统,其构成无外乎包括硬件构成和软件构成。
(53)这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课程结构无外乎包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
以上四例中,无论是例(50)、例(51)的动词“分为”“归结”,还是例(52)、例(53)的动词“包括”,都具有列举功能,而作为动词的“无外乎”同样具有列举功能,它们在线共现时,羡余了的“无外乎”语义为了和“包括”等动词语义和谐,而虚化成副词。而且这种列举情况有时不一定要有这样的动词,只要结构上具有罗列的性质,“无外乎”就可以发生语法化的可能,如例(45)。
第三种语法化环境是,“无外乎”位于某些具有“表明事实存在或事实来源”义的动词之前。如:
(54)这种外生性无外乎来自两国政府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的预期。
(55)考察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其推动力量无外乎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个人的需要。
(56)后一证明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其结果无外乎表明综合财政只能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而计划经济体制、准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其他非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综合财政。
(57)为何我国要选择“生产型”增值税呢?无外乎出于两种考虑:一是由于“生产型”税基较宽,可以确保稳定的财政收入;二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抑制投资性膨胀。
(58)因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组织结构的影响。
这样的动词有的同时能够引出事实的列举,如例(54)、例(55)的“来自”,例(57)的“出于”和例(58)的“表现在”。这一类的语法化环境与第二类是有相似之处的。
第四种语法化环境是,“无外乎”位于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前。如:
(59)虽然如此,王英明无外希望读者相信地圆之说乃是至理,可谓用心良苦。
(60)一般来说,用户选购主板的时候,无外乎关心这块板子所用的是什么芯片组的、有什么新功能、上什么CPU、价格如何以及日后的扩展能力如何等。
(61)商场推出贵宾卡的本意无外乎要吸引回头客。
能否修饰心理动词“希望”“关心”,是判断一个词是否为副词的重要标志。心理动词非常抽象,程度语义范畴特别明显,类似于形容词的词性特征。能愿动词“要”本身就能修饰动词,其语义更加虚化,所以置于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前的“无外乎”只能理解成副词。
在以上四类语言环境中,“无外(乎)”都不能发生重新分析,只能分析成限定副词。四类语境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无外(乎)”后的成分都是谓词性结构,而且其后的动词都是抽象性的动词,一般不含有具体的动作。正是因为其后的动词很抽象,那么它就无法去转指一个事件,因此,“无外(乎)”也就不可能发生重新分析。可见,在副词“无外(乎)”的形成过程中,类推和重新分析的机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无外乎”进一步语法化的趋势
“无外乎”从动词演变成副词后,其演变过程似乎并没有停止,有继续进一步语法化的趋势,即从副词这个较虚的语法成分继续向一个更虚的语法成分演变。如:
(62)去年参加一个穷困乡的扶贫,那里的做法无外也是“四个帮”。
(63)心灰意冷的同时想着无外乎还是因为对别人太过于依赖,所以又不免死灰复燃?
(64)冒充他人地才与天才,无外乎就是努力在人前还是人后的差别。
(65)其实,家务活无外乎就是洗衣、做饭、清扫房间。
此四例中,“无外(乎)”后有其他副词“也”“还”“就”,这种语境中的“无外(乎)”有发生进一步语法化的趋势,理解成限定类的语义似乎不恰当,它已向语气副词演变了。这是因为其后的其他副词对动词已经进行修饰,“无外(乎)”无法直接对后面的动词语义进行限定修饰,那么,其语义进一步虚化,在表达功能上主要是对句子的表达情态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因此,主观性也就更加强烈。进一步语法化的“无外(乎)”在一定的构式中又衍生出话题标记的语用功能。如:
(66)而舆论的态度似乎也是批评多过谅解。无外乎认为,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找个工作还要陪,这样的人即使进入公司也难堪大用。
(67)这项运动推动者提出的理由,当然没有任何新奇之处,无外乎是,外国公司把从美国资本市场弄到的钱用于了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诸如内战、恐怖主义、研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在他们看来,这等于说是“美国人正在不知不觉地资助那些正在心甘情愿地帮助一些讨厌的政权的公司”。
例(66)、例(67)的“无外乎认为”和“无外乎是”在句中起承接前后两个话题的功能,推动话题内容进一步展开,使话题内容顺利进行和深入。从语料库文献调查来看,“无外乎”单独不具有话题标记的功能,主要是在某些构式中衍生出这样的功能。构式“X 认为”“X 是”这样的结构本身就容易演变成话题标记,如“我(们)认为”“总的认为”“说的是”“问题是”等。那么,“无外乎”进入这样的构式中,同样容易衍生出话题标记功能,这是其主观情态功能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三 “无外(乎)”的极性估测及其自信力的彰显
1.“无外乎”的极性估测
我们上文说“无外乎”的副词功能主要是限定,是一个限定副词,表示“只”“仅仅”之义,这种限定之义主要体现的是客观语义。吕叔湘(1999)虽然没有收录“无外(乎)”,但他指出,动词“不外(乎)”具有“往小里说的意味”[9]。这种“往小里说的意味”其实是一种语用意义,更多的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而“无外乎”也具有这样的“往小里说的意味”义。这种“往小里说”的限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数量范围“往小里说”。如:
(68)传统的月饼有广式、苏式、潮式等几种,馅心无外乎为莲蓉、蛋黄、豆沙等。
(69)企业管理无外乎是导向手段、考核手段和经济手段。
(70)工薪阶层靠什么潇洒?用什么快活?哪一个是只花自己千八百元的工资?这钱无外乎是小金库的、客户的、公家的、别人的。
(71)党把这么大的家业交给我,我的看家本领无外乎有两条,一是顺应改革大潮出好主意,把好方向;二是知人善任,让人尽其才。
以上四例都是把数量范围尽量“往小里说”,“往小里说”体现了说话人凸显“极小”数量的主观倾向。虽然以上四例中的数量都大于2,且例(70)列举的数量达到了4 个,但是这种“极小”义凸显并不是针对绝对数字而言,而是说话人认为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熟悉,认为数量就那么几种,因此,这种“极小”除了认为数量小之外,还有说话人觉得不必付出多少认知力的心态上的轻松之“小”,这也是一种“往小里说”的体现。这种“往小里说”的语义逻辑推理是通过否定极大量来表达的。我们知道,“乎”是介词,“外乎……”表达的是“在……以外”之义,这一语义对说话人来说显然是大量,而否定词“无”否定了这个大量的范围,“无外乎”就表达了“没有在……以外”,也就是说,只在某一范围之内,这就是通过否定大量来肯定小量。但为什么又说“不外乎”还具有估测意义呢?这是因为“无外乎”表达的是“不超过某一范围之外”的意思,那么所确定的范围就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这个大致范围的限定其实就含有估测的意味。如例(68)说“馅心无外乎为莲蓉、蛋黄、豆沙等”,“馅”的品种的列举只是对最常见的几种的列举,“等”就表达了并没有穷尽。这种举例性质的列举显然也是蕴含了估测意味的。即使是确定数量的列举,如例(71)“我的看家本领无外乎有两条”,是说话人认为“大概只有两条或不超出两条”,也不是确定只有两条。这种估测意味就是来源于“无外乎”所列举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方面是对概念所指“往小里说”。如:
(72)县城里有一座汉白玉雕像,叫“仙女献瓜”。那意思无外乎是提醒人们追忆古代瓜州的辉煌,祈盼今日安西的丰足。
(73)孙女当然是在埋怨,有一句没一句地被安静的先生听到。大意无外乎是说人心不古,爷爷老糊涂了。
(74)既然“楼王刀”这样受人青睐,厂家又为什么不生产?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不赚钱或赚钱不多罢了。
(75)这段旅程走得如此伤心,无外乎是身边少了一个人,尤其是重新上路,那种想念更加强烈。
例(72)是对“仙女献瓜”所表达的意思所指范围进行大致的估测,而例(73)是对孙女“埋怨话语”的意思所指范围进行大致的估测,这种估测同时蕴含了“不会超过……之外”的意思,那显然也就有“不过”“无非”等“往小里说”的意味了。例(74)、例(75)对原因的挖掘同样是如此。因此,主观极性估测是“无外乎”在其“不超出某一范围之外”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语用意义。
2.“无外乎”自信力的彰显
邵敬敏(2016)指出,“近年来,我们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开始关注句子或构式的主观情态,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这并非终极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挖掘出隐藏在主观情态背后真正的说话人的意志力,这才是我们最需要辨别和搞清楚的”[10]。其实,我们认为,“无外乎”在语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往小里说”的语用义中就蕴含了邵先生所提倡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具体表现为说话人的自信力。自信力是说话人对所说内容自我确信的一种心理力量,是说话人所拥有的一种能量。这种心理力量是如何来的呢?其实还是由“不超出某一范围之外”意义所衍生而来的。“不超出某一范围之外”所表达的是“尽可能估测”义,那么,言说者所指皆在某一范围之内,“往小里说”就是说话人在认知上不费力,即所言皆是说话人所熟悉和所能掌控的。因此,无论是动词的“无外乎”,还是副词的“无外乎”,在语用中均蕴含了这种自信力。如:
(76)然而,会议内容却无外乎提高认识、强化意识、高度重视等“老三样”,部署的任务也属常规工作。
(77)桥面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受力状态无外乎受弯、受拉、受压三种,把它们排列出来便有九种组合。
以上两例中,动词“无外乎”体现了说话人显然对“会议内容”和“受力状态”非常了解,而且非常肯定地指出它们不会超出某个范围,这就体现了说话人对知识掌控的自信。
副词的“不外乎”也同样如此。如:
(78)微博这东西挺无聊的,上面无外乎就是这么几类,煲心灵鸡汤的、秀恩爱的、转发的、转美食的。
例(78)中“就是这么几类”已经对数量进行了限定,“无外乎”的添加使得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大增,对所了解情况的自信力大增。李宗江、王慧兰(2011)就曾指出,“不外(乎)”是情态词,表示根据经验或常理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11]。我们认为,他们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无外乎”,“最有可能出现”就是说话人对所言内容一种自信力的体现。这种主观情态意义也是从其理性义通过语用体现出来的。因为“无外乎”是对“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限定,因此,它有时也可以是凸显一种“往大里说”的语用义。如:
(79)诸文不究历史,用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曲解和引申马克思的话,无外乎是说我对马克思的话理解“失误”。
例(79)中,“无外乎”是对“全文二分之一……的话”的内容的一个判断,如果仅从限定的角度来理解,那么这“全文二分之一……的话”只是说“我”对马克思的话理解“失误”,凸显的是“往小里说”。如果是从凸显主观情态表达角度来理解的话,那么这“全文二分之一……的话”都(全)是说“我”对马克思的话理解“失误”,这样,凸显的是“往大里说”。我们认为,“无外乎”凸显的无论是表达“往小里说”之义,还是表达“往大里说”(即“根据经验或常理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之义,其实都是说话人一种自信力的彰显,这是我们掌握“无外乎”语用功能的一个切入点。
四 结语
从全文的研究来看,我们必须确定“无外(乎)”可以充当动词和副词的词语身份。这不仅对辞书编纂,而且对于该词的母语习得者和二语习得者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无外(乎)”不仅可以充当动词,还可以充当副词,而且经历了一个从动词到副词的语法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无外(乎)”由于其后不同成分的类推扩展而导致的。另外,“无外乎”极性估测的语用功能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极性估测深层次的动因则是说话人主观意志力——自信力的凸显而带来的。这也是“无外乎”不断主观化的结果,因其主观化程度越高,其主观情态功能也就越高,就越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力。我们认为,邵敬敏(2016)所倡导的说话人主观意志力的研究[12],是挖掘词语深层次语用功能和动因的重要视窗,是一个非常值得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