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的“十六字”解题法
——以全国卷高考真题为例

2021-12-24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逻辑

湖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化命题改革,必须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意见》还强调,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

响应国家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要求,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的思想政治高考题,减少了客观题的分值,每题3 分,共45 分,增加了主观题的数量和分值,共55 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比,减少了“对而不会”的偶然性得分,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承载着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指标。

然而,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主观题的问题,考前背书背得头晕眼花,考试时手写得发麻发酸,但发试卷的时候一看才得寥寥几分。针对如何高效训练考生精准审题、有效得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有研究并归纳为“十六字方针”,即挖掘设问、提炼材料、调用教材、美观书写。前12 个字主要从审题环节,论述答案从哪里来;后4 个字主要从书写环节,论述答案如何规范有序展示出来。

一、挖掘设问:五看法

高考主观题的设问规定了答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首要的是挖掘设问,搞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准确把握设问信息,教师需要求学生看范围、看主体、看题型、看层次、看分值。

看知识范围,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知识范围,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观知识范围,如各个单元的标题或主题板块,尤其是哲学部分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微观知识范围,尤其是近年来哲学主观题偏好“小切口”考查,指定了知识范围,需要学生检索理论内部层次,按图索骥,联系材料层层深度分析。审设问一方面把握了知识范围,就能避免答题知识术语超范围,导致低层次的丢分;另一方面,看知识范围要有显性角度和隐性角度。如(2019·全国Ⅲ卷·39)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12 分)审设问知识范围,显性角度是“唯物史观”,但最后要求分析的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则隐性范围是“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

看设问主体,尤其适用于主体责任法的试题。不同的行为主体因权责不同或因能力差异,对待同一问题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若设问指明了行为的主体,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如(2017·全国Ⅰ卷·38)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面对?要求从“企业角度”入手,则可以联想教材“影响企业成功经营因素的知识”。

看设问题型,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思维逻辑,尤其是原因类试题、辨析题等特殊题型。原因类的试题可以采用“三性法”即必然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三个角度展开思考,如(2020·全国Ⅲ卷·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为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辨析题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可以细分为辩论类、辩护类等,一般的方法是“三步法”。第一步:判断表态;第二步:分析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其中合理性要分析为什么正确,在什么条件下正确,不合理性要分析为什么不正确,遗漏了什么条件需要补充;第三步:小结,指明正确的观点和做法。经典题目如(2020·江苏卷·34)有人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文化的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综上所述,通过审设问的特殊题型,学生可以找到答题的大逻辑,即有几个要点,要点如何展开。

看设问层次,尤其设问本身逻辑层次复杂时,将复杂的设问简单化、分解化。根据武汉中心组的研究可知,分解设问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答案逻辑周延,避免要点缺失;二是保证分析论证层次清晰,避免逻辑混乱。分解设问层次,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握设问中的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对设问要求进行合乎逻辑、有意义的分解。第二种方法就是依据问题中涉及的要素(常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本身”“行为内容”等)进行分解,需要针对这些要素依次设问,力求逻辑周延、论证充分。

看题目分值,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对就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保证全部做完试题的前提下,尽量2 分一个要点,多角度不重复多写,多写就可能提高得分的概率。经过长期的限时刻意练习,学生往往能书写规范、观点全面,更可能命中得分点,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

二、提炼材料:三观法

新课标指出:创设评价情境,情境设置要结构化,应该对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构,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评价情境。结构化的试题情境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较丰富的关联度,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般会表现为:背景—措施—意义、现状—措施—影响、重要性—措施—效果、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等多种形式。如(2019·全国Ⅰ卷·40)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本题的材料信息丰富并呈现着结构化的特点,其情境是按照传统村落的“价值—困境—出路”的逻辑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化的情境材料有效保证了测评信息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为考生思考辨析提供了广阔的思维载体。

鉴于考试情境材料呈现的结构化特点,应对之策就是结构化的解剖即“三观法”。宏观上,划分段落,标注段意;中观上,划分层次,标注层意;微观上,提取关键词,联想得分点。这种全方位的材料提炼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情境整合型答案的试题,该类试题的答案就蕴含在材料文字表述之中。但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往往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中,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因此,考生养成规范严谨的阅读习惯、及时做好标注和圈注、理清线索、概括内容、提炼主旨等阅读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以(2020·全国Ⅰ卷·39)举例说明。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某地探索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形成“四会管村”模式。村党支部委员会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讨论决定旧村改造事项并提出要求。5 个村民小组组长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汇集村民意见建议300 多条,初步估算总投资上亿元。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形成两套改造安置方案。第一套方案经费投入较多,涉及村头大树和祠堂的保留利用;第二套方案现代时尚,且相对省钱。两套方案一并报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第一套方案获得通过。在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村民委员会精心组织实施,不到两个半月,378 户、10 万平方米的旧房全部顺利拆迁完毕。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四会管村”实现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

材料第一段为总述,说明中央的要求;材料第二段为分述,详解某地的做法:从村党支部、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四个角度展开,层次清晰。

三、调用教材:忌照搬

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主要是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态呈现,两者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予以系统整合、掇菁撷华。关于主观题调用教材有两种思考路径,第一种是由具体情境联想教材知识,尤其是知识范围较大、材料信息丰富的试题;第二种是设问指定“小切口”知识范围,考生需要检索知识内部的层次,按图索骥,提炼解读材料的相关信息。无论哪一种,都忌讳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2016·全国Ⅰ卷·39)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 分),此题当年的平均分为3 分左右,实在出乎意外。大部分考生在审题看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心中就暗自高兴,因为《文化生活》教材中专门归纳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四大措施,结果多数考生脱离材料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一味地照搬教材的理论措施,丢分非常严重。这道题警示学生,高考题肩负着“服务选拔”的功能,考查“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而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因此,如果试题让你联想到大段教材内容而不需要思考时,千万要留个心眼,切勿直接照搬照抄。

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一方面是被平时以知识考查为重的训练题误导所致,另一方面是未建立起全面而有层次的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考查特点,教师在复习中要以高考真题为载体,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教材是如何讲的——清楚真题是如何命制的——研究标准答案是如何设置的——对比反思自己是如何答题的——再次回归课本反思教材——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同时,学生应当在平时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只有以课标题或主题或主体为中心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方能在定位到教材相关知识后灵活调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三复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进行梳理。经济围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展开;政治围绕公民、政府、人大、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等主体展开,文化围绕文化的作用、传播、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等展开;哲学围绕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范畴展开。

四、美观书写:四原则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为了提升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笔者在主观题的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答卷上规范、美观书写。具体阅卷标准严格遵循四原则,即规范性、准确性、全面性、逻辑性,各个层次的要求逐步提升。

规范性,即要求书写格式避免一段论,要分点论述。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规则,尤其是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命制了小论文的新题型,则无须要点化书写,但为了逻辑层次清晰,建议学生分段论述,反对不分层次的一大段。另外,书写语言尽量使用学科术语,切忌照搬材料语言和生活语言。学生要把情境材料的信息转化为学科专业语言并且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这种对社会生活情境的“学科翻译”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最后,对于遵循材料逻辑的答案书写,学生的思考顺序是归纳材料有效信息,运用学科术语进行阐释分析,往往也成了书写的顺序。在快速网阅的情况下,往往增加了阅卷老师查找得分关键词的难度。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调整书写的顺序,谨记思考的顺序不等于书写的顺序,答案书写顺序遵循“理论术语+材料分析”的格式,便于阅卷一目了然、快速给分。

准确性,即要求答案符合设问要求,问什么写什么,不可胡乱堆砌。要达到此标准,就需要审题准确、材料提取准确、调用教材准确、书写准确等多方面的综合发挥,难度很大。

每次考完学生都会抱怨,自己考试时有个得分点想到了但没有写上,好可惜。对此,笔者一方面肯定学生作答是有思考、有挑选的,而不是一泻千里地盲目堆砌;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优化答题技巧,若想到某个得分点不确定是否得分,可做优先性排序。即把得分可能性高的要点前置,把得分可能性略低的要点后置,这样落笔即得分会塑造好的第一印象,也能兼顾全面性,不遗漏要点。

全面性,即要求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尽量多角度多答多得分。反对一个得分点,多次重复表述;反对一个角度论述,缺乏差异化的思维。当然,此要求也不是必须如此,要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具体分析,如果是哲学“小切口”试题,考查知识的深度理解,则深挖一个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切勿为了全面性,“瞻前顾后”带上相关要点却不符合设问角度。

逻辑性,即要求答案组织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即有几个要点,要点如何展开;有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如何排列。总之,就是要把语言表述清楚,条分缕析、层层推进,不可以前后矛盾、含混不清。结合题目实际,可采用的答题逻辑包括:遵循设问的逻辑、材料的逻辑、教材的逻辑、题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

综上所述,主观题的答题“十六字”方法是笔者三届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心得体会,但只是备考的“术”,何谓得“道”?对此,多年专注研究高考真题的武汉中心组专家的忠告则需要认真领会。专家说:答题逻辑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循渐进,久久为功。在教学中,依据答题方法开展试题命制、试题讲评、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拓展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答题逻辑仅仅是思维方法,不能形成“路径依赖”,用答题逻辑代替学科内容。只有学科内容、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王道”。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逻辑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创新的逻辑
挑战答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熊孩子爆笑答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