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化骨髓巨噬细胞移植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

2021-12-24王丹阳许燕楠陈佳美陈高峰慕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孵育表型活化

简 迅, 王丹阳, 许燕楠, 陈佳美, 刘 伟, 陈高峰, 张 华, 刘 平, 慕永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203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所致的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变化。众所周知,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学基础,而巨噬细胞在HSC的活化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1]。肝脏巨噬细胞主要由肝脏Kupffer细胞和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构成。在慢性肝损伤过程中,巨噬细胞可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等激活HSC,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的ECM,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2]。同时,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其可根据环境信号快速地在促炎(M1)和抗炎(M2)之间进行表型转换,称之为巨噬细胞极化[3]。M1和M2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对纤维化肝脏ECM沉积和组织重建具有双重调节作用[4]。如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炎症因子等的影响下,巨噬细胞经历经典活化并分化为M1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以及活性氧等,使M1巨噬细胞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引发炎症反应。为了保护宿主免受炎症损害,巨噬细胞可被IL-4和IL-13等替代激活并分化为M2巨噬细胞,产生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主要参与凋亡细胞吞噬、炎症消退、组织修复和重塑等[5]。目前关于M1和M2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尚存在分歧,本研究分离大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体外诱导分化为M1(M1-BMDM)或M2(M2-BMDM)表型后移植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观察其对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生长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购于Cyagen公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购于Novus Biologicals公司。L929细胞株购于中国科学院细胞库。兔多克隆抗体抗CD11b/c[Alexa Fluor®405](NB110-40766AF405)、小鼠单克隆抗体抗CD68[Alexa Fluor®488](NB100-683AF488)购于Novus Biologicals公司;兔多克隆抗体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ab5694)、兔多克隆抗体抗CD68 (ab125212)购自Abcam公司;兔多克隆抗体抗CD163 (16646-1-AP)、兔多克隆抗体抗CD206 (18704-1-AP)、兔多克隆抗体Alb(16475-1-AP)以及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抗体(GAPDH, 6000-4-1-1)均购自Proteintech公司。qRT-PCR试剂购自Toyobo公司。

1.2 大鼠原代BMDM分离 参考Davis等[6]的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体质量180~200 g,乙醚麻醉下脱颈处死,75%酒精浸泡消毒30 mim,无菌环境分离大鼠胫骨,高糖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收集混合液,离心,弃上清。加入10 mL 1×红细胞裂解液吹打混匀,静置3 min,同体积高糖培养基吹打混匀,离心,弃上清。加入10 mL 1640细胞培养基重悬细胞,40 μm细胞过滤筛过滤细胞悬液后进行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即可获得原代BMDM[7]。

1.3 原代BMDM极化 参考Pineda-Torra等[8]的方法。M1极化:在37 ℃、5%CO2培养条件下,采用10%FBS+50 ng/mL GM-CSF+1640培养基培养原代BMDM,72 h换液,第6天加入5 ng/mL LPS培养12 h,第7天即可获得成熟的M1-BMDM。M2极化:在37 ℃、5%CO2培养条件下,采用10% FBS+20% L929细胞培养上清+1640培养基培养原代BMDM,72 h换液,第7 d即可获得成熟的M2-BMDM。

1.4 M1-BMDM和M2-BMDM的免疫荧光鉴定 多聚甲醛固定细胞过夜,0.5% Triton X-100孵育透膜。加入一抗(M1-BMDM:CD11b/c 1∶150,CD68 1∶500;M2-BMDM:CD206 1∶500,CD163 1∶50)37 ℃避光孵育1 h,PBS清洗。免疫荧光标记二抗室温下避光孵育1 h,PBS清洗。DAPI染核,PBS清洗,封片,Olympus FV10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图像。

1.5 M1-BMDM和M2-BMDM流式细胞鉴定 参考Mily等[9]的方法。使用FACS流式细胞检测术检测M1-BMDM和M2-BMDM纯度,使用细胞刮板将极化后的细胞收集至1.5 mL离心管中,1500 r/min离心5 min,加入1 mL的1% FBS/PBS混合液(洗涤液)重悬细胞,台盼蓝染色后计数,每管加入1×106个细胞、0.5 μL纯化的小鼠抗大鼠CD32封闭Fc段,4 ℃冰箱孵育15 min后加入1 mL洗涤液,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每管加入29.5 μL洗涤液后分别加入0.5 μL PE抗大鼠CD45、0.5 μL FITC抗大鼠CD11b/c、5 μL CD68-PE-Vio770(TM)rat、1 μL CD206(15-2),吹打混匀,4 ℃避光静置30 min;CD68与CD206同型对照样本分别加入5 μL PE-Vio 770 130-113-452、1 μL正常小鼠IgG1 Alexa Fluor®647,4 ℃避光静置30 min。BECKMAN Dx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样本,Flow Jo软件分析检测结果。

1.6 实验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24只,SPF级,体质量160~180 g,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编号SCXK(沪)2018-0006,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饲养,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沪)2014-0008。

1.7 模型制备与分组干预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n=6)和模型组(n=18)。模型组以30% CCl4-橄榄油溶液2 mL/kg皮下注射,2次/周,共9周。于第7周开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n=6),M1-BMDM组(n=6),M2-BMDM组(n=6),各组大鼠在继续CCl4造模的同时,M1-BMDM组和M2-BMDM组予以相应巨噬细胞尾静脉注射,每只细胞注射量为1×106/mL[7];N组和M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第9周末取材。

1.8 血清生化学检测 血清ALT、AST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检测。

1.9 肝组织Hyp含量测定 使用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称取50 mg肝组织后水解,检测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10]。

1.10 肝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 石蜡固定组织切片厚4 μm,采用HE、天狼猩红染色。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Leica LAS Image Analysis对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进行分析。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阳性染色面积/图片总面积×10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参考文献[11]。组织切片脱蜡至水,采用αSMA(1∶1000)、CD68(1∶500)、CD163(1∶1000) 等一抗孵育1 h,HRP标记的二抗(1∶1000) 孵育30 min,洗涤,DAB显色,苏木精-伊红(HE)染色,Leica SCN 400扫描仪扫描。

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αSMA、TGFβ、TNFα、IL-4、IL-6、IL-10、Col1a1、Col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3、TIMP-1 mRNA表达采用qPCR方法检测。总RNA提取采用RNA纯化试剂盒(Toyobo公司),mRNA表达检测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 (SYBR) (Toyobo公司),以及ViiATM7 real-time PCR System。引物由Takara公司设计合成。SYBR一步法RT-PCR反应条件如下:42 ℃15 min、95 ℃ 2 min、95 ℃变性15 s,40个循环,60 ℃延伸退火1 min。

1.12 免疫印迹 肝组织采用RIPA 缓冲液裂解,4 ℃12 000 r/min离心10 min,测定上清液蛋白浓度,10%或12%凝胶电泳,转移至Hybond-ECL硝酸纤维膜,封闭,一抗4 ℃孵育过夜,αSMA(1∶1000)、CD68(1∶500)、CD163(1∶1000)、Alb(1∶500)、GAPDH(1∶5000);二抗(1∶10 000)室温下孵育1 h,ECL显影,自动扫描仪读取每一条带的灰度积分值。

1.2 伦理学审查 本研究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PZSHUTCM190823003。

2 结果

2.1 成功分离大鼠原代BMDM并诱导分化为M1和M2表型 培养至第7天时M1-BMDM和M2-BMDM均呈不规则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1-BMDM高表达CD11b/c和CD68(图1a、b),M2-BMDM高表达CD163和CD206(图1c、d)。流式细胞计数显示M1-BMDM为CD45+(98.6%)、CD68+(88.6%)、CD11b/c+(97.7%)(图1e);M2-BMDM为CD206+(98.9%)(图1f)。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1-BMDM CD68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1),M2-BMDM CD206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1)(图1g)。

2.2 M1-BMDM和M2-BMDM均可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进展 HE染色显示,M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图2a)。血清生化学检测显示,与N组比较,M组ALT、AST活性显著升高[分别为(1433.6±310.77) U/L vs (16.6±1.5)U/L, (2311.8±246.20) U/L vs (60.6±12.1)U/L,P值均<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ALT [分别为(649.29±396.28)U/L、(894.17±348.27) U/L]、AST [分别为(1109.86±695.21) U/L、(1335.83±425.75) U/L]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图2c)。

天狼猩红胶原染色显示,M组大鼠汇管区可见大量胶原沉积,部分胶原纤维伸入肝实质,形成完整的假小叶结构。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肝脏胶原沉积明显减轻(图2b)。与N组比较,M组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增加[(311.26±61.44) μg/g vs (177.32±10.72) μg/g,P<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Hyp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25.08±47.86) μg/g vs (311.26±61.44) μg/g,P<0.05; (211.42±50.51) μg/g vs (311.26±61.44) μg/g,P<0.01](图2c)。与Hyp相吻合,胶原半定量分析显示,M组胶原染色阳性染色面积显著增加(5.00±2.20 vs 1.16±0.20,P<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肝脏胶原染色阳性面积显著减少(2.38±0.70 vs 5.00±2.20, 2.27±0.61 vs 5.00±2.20,P值均<0.05)(图2e)。

2.3 M1-BMDM和M2-BMDM可显著抑制HSC活化 免疫染色显示,M组肝组织αSMA阳染细胞明显增加,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αSMA阳染细胞明显减少(图3a)。免疫印迹显示,M组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αSM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图3b、c)。qRT-PCR检测显示,M组αSMA、TGFβ1、Col1a1、Col4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上述指标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图3d)。

2.4 M1-BMDM和M2-BMDM对肝脏巨噬细胞活化、胶原酶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免疫染色显示,与N组比较,M组CD68阳染细胞明显增加,而CD163和CD206阳染细胞明显减少。与M组比较,M1-BMDM组CD68阳染细胞改变不明显,M2-BMDM组CD68阳染细胞明显减少;M1-BMDM和M2-BMDM组CD163和CD206阳染细胞均有所增加,尤以M2-BMDM组最为显著(图4a~c)。

免疫印迹显示,与N组比较,M组CD6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CD16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M1-BMDM组CD68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M2-BMDM组CD6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M1-BMDM组(P<0.05);M1-BMDM和M2-BMDM组CD16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且M2-BMDM组显著高于M1-BMDM组(P<0.05)(图4d、e)。

MMP及其抑制剂检测显示,与N组比较,M组MMP2、MMP9和TIMP-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MMP1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MMP2、TIM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MMP13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图4f)。

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检测显示,与N组比较,M组IL-4、IL-6、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M1-BMDM和M2-BMDM组IL-6、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且M2-BMDM组显著高于M1-BMDM组(P<0.05); M2-BMDM组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组和M1-BMDM组(P值均<0.01)(图4g)。

此外,免疫印迹检测显示,与N组比较,M组肝组织Al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 M2-BMDM组Alb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M1-BMDM组(P<0.01)(图4h、i)。

3 讨论

巨噬细胞起源于单核细胞前体,具有吞噬、抗原递呈和分泌等多种功能,在组织稳态和宿主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12]。由于巨噬细胞不同表型的高度特异性,普遍认为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对肝纤维化的进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同[5,13]。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M1巨噬细胞同样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如Ma等[14]研究表明BMDM体外极化为M1表型后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而M2-BMDM反而无效。本研究将BMDM极化为M1和M2表型后经尾静脉注入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体内,结果表明两者均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且显著降低肝组织Hyp含量,表明两者均具有良好的抗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

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15],而TGFβ1主要来源于Kupffer细胞,是促进HSC活化和增殖的关键细胞因子[16]。本研究结果表明,M1-BMDM和M2-BMDM注射后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αSMA蛋白水平以及αSMA、TGFβ1、Col1a1和Col4 mRNA表达水平,提示两者均可显著抑制HSC的活化。一般认为M1巨噬细胞主要促进HSC的活化和肝纤维化进展,本研究出现相反的结果,可能与M1-BMDM促进内源性巨噬细胞向纤维化部位募集,而这些内源性巨噬细胞表现为Ly6Clow修复型巨噬细胞表型,并通过产生MMP促进胶原降解有关[14]。

肝纤维化逆转不仅需要抑制HSC的活化,还需要促进ECM的降解,MMP家族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肝脏巨噬细胞是MMP的主要来源,特定的亚型通过分泌不同的MMP增强ECM降解以促进纤维化的消褪[17]。如M2巨噬细胞主要分泌MMP-9、MMP-12、MMP-13等促进活化的HSC凋亡以及纤维化消退[18]。本研究结果显示,M1-BMDM和M2-BMDM注射后,均可显著促进肝脏CD163和CD206的蛋白表达水平,M2-BMDM还可显著降低CD68蛋白表达,且两者均可增加MMP9、MMP1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MMP2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提示M1-BMDM和M2-BMDM均可改善肝脏炎症环境,促进肝脏M2巨噬细胞增殖并分泌MMP9和MMP13以促进胶原降解。

此外,一般认为TNFα和IL-6主要来源于M1巨噬细胞,发挥促炎作用[19],而IL-10主要来源于M2巨噬细胞,发挥抗炎作用[20]。但TNFα和IL-6在肝损伤再生过程中也发挥关键作用[21],研究表明,肝切除术后2 h左右,肝脏TNFα水平明显上升,随后IL-6水平显著增加[22],同时,IL-6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肝再生受限[23],提示TNFα和IL-6缺失可延缓肝脏再生[24]。这一观点与本研究结果相吻合,即M1-BMDM和M2-BMDM注射后均可显著增加IL-6、IL-10的mRNA表达水平,且两者在M2-BMDM组显著高于M1-BMDM组,且M2-BMDM还可显著提高肝组织TNFα mRNA以及Alb的蛋白表达水平,提示M1-BMDM和M2-BMDM不仅能够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展,后者还可能促进肝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综上所述,巨噬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肝脏稳态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25-26]。M1-BMDM和M2-BMDM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应,两者均可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HSC活化,促进抗炎M2巨噬细胞活化。此外,M2-BMDM可能还可抑制促炎M1巨噬细胞活化及促进肝再生,因此其综合干预效果更佳。本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M1-BMDM和M2-BMDM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尚不清楚,其治疗肝纤维化的内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虽然相对于模型组来说,M1-BMDM和M2-BMDM均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但两者是否优于M0,尚有待今后实验予以完善。此外,M1和M2巨噬细胞只是巨噬细胞活化的两种极端状态,且M2巨噬细胞可分为3 个亚群:M2a、M2b和M2c,不同亚型的功能也有差异[27]。还有学者认为肝纤维化恢复期的Ly6C+单核细胞具有与M1/M2 不同的表型[28]。因此,目前对于肝脏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潜在机制还缺乏充分的认识,未来需要对肝巨噬细胞的基因组和表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伦理委员会成员、受试者监护人以及与公开研究成果有关的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慕永平、刘平等负责课题设计;简迅、王丹阳、陈高峰负责实验实施、资料分析以及撰写论文;许燕楠、陈佳美、刘伟等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张华负责医学统计;慕永平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孵育表型活化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型及特征分析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