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1-12-24郝春明
郝春明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人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职业教育培养的德技双修型人才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了人力保障。德技双修型人才需要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品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素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还需要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既能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又能促进其提高专业技能,是培养德技双修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属于精神范畴,是从工匠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是“匠德”“匠心”“匠技”“匠规”的综合体现。这种精神品质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细、专注、创新[1]。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概念源于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找到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的每个步骤,使全部课程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共同营造“大思政”格局。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
(一)国家培育优秀工匠的需要
一位优秀工匠的培养,除了知识传授和技能淬炼之外,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培养。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一起铸魂育人,共同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大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既符合高职院校育人特点,也是培养德技双修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三)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高职学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通过课程思政,多渠道培育其敬业、创新、严谨等优良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可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其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障。
三、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体系不健全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个别工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时只注重技术技能提升,而忽略了职业素养培育;在职业教育理念上过于强调追求高技能,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忽略了高职教育应有的思想性,使得一些大学生虽然初步掌握了高精尖技术,却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3]。在当前的培育体系中,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案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课程思政元素不突出、不明确的问题。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不丰富
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通常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去领会、思考,将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将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如将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带进课程思政课堂,必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加大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三)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不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技能水平影响着高职教育质量。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不够,在自身研究领域内的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只有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技能水平都提高了,才能实现工匠精神与公共课、专业课的完美融合和渗透。
(四)校园工匠精神培育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要靠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校园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校园公共设施等信息载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些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有待提高,没有形成较浓厚的校园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用工匠精神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1.在教学目标中增设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修改教学目标,增设工匠精神培养内容,深入挖掘高职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如弘扬工匠精神的案例、小故事、视频等资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每一步。
2.在教学文件中体现工匠精神。教学文件对教学起指导性作用,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在教学文件中体现工匠精神,将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撑。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再到教学计划的实施,都应体现工匠精神;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课题、各类教学评比中,都应该加入工匠精神培育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增加工匠精神考核点。
3.在课堂上培育工匠精神。教师在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工匠精神这一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案和课件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思政课和公共课、专业课共同培育工匠精神的“大思政”格局。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借助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培育工匠精神,使毕业生在工作中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二)构建多种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也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锤炼,在企业工作实践中磨砺。通过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培养工匠精神,使大学生形成崇高的职业精神。
1.理论教学模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正在成为“常态”。如有的教师运用雨课堂、APP 学习软件、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化工具,把弘扬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打造成智慧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将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相结合,设计分组讨论、随机抢答、课堂测验、视频案例、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课堂环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展示大国工匠风采。
2.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在校内实践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技能,又提升了思想境界。建立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着力培养名师高徒,扩大辐射效应[4]。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但提高了技能,而且涵养了精神底蕴;既使技能得以衔接和传承,又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除了思政课教师,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也应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善于挖掘思政元素。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学生耳濡目染,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教师的职业精神。最后,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将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5]。
(四)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工匠精神除了融入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营造以工匠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首先,丰富校园活动。如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工匠讲坛、各类比赛等活动。其次,加强工匠精神宣传。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地设置工匠文化展板,在校园内建设工匠精神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播放以工匠精神为题材的教育片,建造工匠名人雕塑,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通过一系列方式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工匠精神素养。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技双修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经过高职教育的培养,大学生既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掌握高超的技能,必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