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磨·浸润: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教材文本分析策略
2021-12-24浙江
浙江
2020 年秋,高中英语人教版新教材开始投入使用,课程性质体现了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的要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中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文本,帮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时,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知识等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而深度学习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经验和知识之间进行转化,模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新教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契机,教师应深入分析文本,帮助学生摆脱浅层学习和虚假学习,转入深度学习。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中的文本LIVING LEGENDS 为例,阐释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析策略,以期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文字·文学·文化:构建层次,立体视角
1.分析文字信息
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建立在对基础文字信息的认识上。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教材附属资料和课外教辅材料,在课前学习单词表中的生词,并预习、自学课文,学习文本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将文本中的生词用荧光笔标出,并注释汉义。例如,学生在课文第一段,标出了honour,glory,medal,championship,determination,fall apart,injured,captain,lose heart 等词或短语,并标注好词义。学生在查找生词的过程中学习词语,借助语境理解词义和用法,消除词汇障碍,并在语境中反复温习词义,这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巩固记忆。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查阅课本附录部分中的Note(注释),了解课文背景知识和词法、句法知识等。例如,第一段中“One of the best players had been injured,and the team captain had to leave because of heart problems.”的注释部分对完成时态进行了解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在形式上有何区别?其表达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注释部分还对captain 一词的词义作出了详尽解释。学生可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减少自学困难,预习重要知识点,并在课堂学习中着重关注。
2.涵养文学素养
从文本的文学角度,分析文体特征、行文结构,解读大小标题、主线线索和插图意义等。此外,具有文学意义的语言表达,如细节描写、修辞表达、微词妙用等等,也值得教师在文本分析时进行深层挖掘。例如,在开始学习课文时根据课文的插图和标题,教师可以提问:
Look at the titles and the pictures below.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about? 在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从课文小标题Lang Ping,Michael Jordan,以及课文排版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体特征(人物描写)和行文结构(并列描述中外两位著名的体育人物)。在解析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What rhetorical device(修辞)is used for each part? 在Part 1 中,As a player,...As a coach,...As a person,...是parallelism(排比)。在Part 2 中,句子“When Michael Jordan’s feet left the ground,time seemed to stand still.”使用了hyperbole(夸张)。文学素养的养成,能“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语言魅力,学会欣赏语言表达形式,赏析语篇包含的审美元素,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语言的审美感知能力,并学会恰当、优美地使用语言。
3.构建文化意义
语言交际具有潜在的文化影响,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地道、妥帖的表达,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宣传和文化交流。课文中包含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主题或文化信息,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的,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课堂。例如,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两位体育人物,引导学生体会体育文化精神,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Choose one of the two living legends and tell us what impresses you most and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him/her.基于语篇构建文化意义,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精神内涵,反思自身的生活与成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
二、语言·文化·思维:研磨文本,设计活动
1.分析语段逻辑
文本分析是根据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架构信息桥,通过前后信息的衔接,建立信息流,连贯意义,通过不同的连接形式,表现不同的语段逻辑。教师可通过分析语段里的信号词(逻辑连接词)或句际关系,建立展示语段逻辑的思维导图或信息流程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段逻辑。教师还可设计相应活动,要求学生自行抓住关键词、信号词,分析语篇逻辑。例如,在Part 1 中提到了“When the Chinese team was preparing for the 2015 World Cup,her determination was tested.”,而接下来的内容,正是对此次“test”的具体展开和描述。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复述“test”的内容:What is the test? Can you describe the test with your own words?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语篇的逻辑结构,即关注语段的组成部分,理解其行文组织的逻辑关系,从而学会思辨性地进行写作。
2.了解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蕴含文化,文化贯穿语言。文本是人类与社会宏观架构下文化背景的表达性产物,阅读者如果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文本,就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对文本中的背景文化信息,要保持高度敏感,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好奇心、发掘文本的文化信息、补充文本的文化缺位。例如,本单元以运动和健康为主题,旨在说明运动的竞赛目的,以及身心健康目的。本单元的引言“All sports for all people.”亦体现了运动的宗旨。教师可以补充该引言的文化信息:该引言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提出来的,希望人人都拥有运动的自由和权利。在90 多年前,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随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个愿望不再遥远。现在,中国也提倡“全民运动”和“全民健身”。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体育运动”的主题,并激活其已有知识和支撑性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品质,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在信息繁冗和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甄别信息,培养独立思维和自主判断的能力。教材文本并非不容置疑,思考性、开放性问题也不需要标准答案。教师可通过文本分析,挖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对文本的选材、逻辑、结构、立意、人物和思想以及语用等进行科学批判。例如,在学习课文Part 2 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1.What does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is paragraph introducing Michael Jordan mean? 2.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the final seconds of a game”? 等。学生根据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对语言使用的意图进行评析,并借助Michael Jordan 的背景信息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主体·语境·生成:浸润文本,深度习悟
1.激发背景,主体投入
新教材文本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知识面广,背景信息充足。教师利用图式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文本、获取新知识和经验。利用文本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图式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教师可在探究文本的背景信息时,设置任务或问题,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本深层阅读。例如,该单元是围绕“sports”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前拍摄本班级学生运动的身影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继而提问、讨论: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And why? 由于课文内容是有关体育人物的,教师可再提问:1.Do you know any sports stars? List them,please.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lympic Games? Share it with your partners.教师设计诸如此类与背景知识相关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激发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由生活进入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投入、积极参与。
2.创设主题,语境和鸣
教师在使用文本进行教学时,既不是语言文字的“解剖员”,也不是语言知识的“讲解员”,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真实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写、思等方式,运用和理解语言,做学生在语言浸润过程中,帮他们塑造精神世界、启迪思想智慧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分析文本内容,创设课堂语言学习的主题情境,并围绕“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主题,盘活学习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体验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态度的共鸣并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开始文本课堂阅读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标题:What is a legend? And what is a living legend? Who do the living legends refer to in the passage? 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到标题,围绕“legend”思考:Why Lang Ping and Michael Jordan are living legends? What qualities can we learn from them? And what is the supportiv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Please list them and exchang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s.此时,学生就需要带着问题,回到文本,回顾所学,围绕主题语境进行语言再加工的剖析,从而得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3.拓展思维,多元生成
课堂生成与预设之间需要平衡,也需要突破。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对文本预设,对课堂生成也需要预设,预设与生成具有互补性。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生成是思维的拓展,是基于文本进行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教师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生成点,就思维深度、思维广度和思维效度,有效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多元生成,进一步拓展思维和生成。例如,在学习文本内容后,学生做小组学习活动:What reasons does the writer give for choosing Lang Ping and Michael Jordan? Who would you choose as another“living legend”? Give your reasons.此时,学生反思课文内容,形成对传奇运动员的思考,并讨论其人物特点和人格品质,再选择另一个合适的人物例子进行表达,形成“学习→生成→迁移”的良好循环。
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与语篇,文本教学应避免流程化和浅层化的文本处理。脱离主题语境教语言,就脱离了语言学习的宗旨和目的。而浅层学习和虚假学习,也必然无法深入语言学习的核心,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篇,为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大好的舞台,教师应修炼文本分析内功,助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成长。文本分析是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的必修课,只有深入文本分析,才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挖掘文本的深度价值,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