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扶贫时代”返贫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1-12-24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5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

李 玉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1.引言

消除贫困既是全球性话题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贫困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发展式扶贫(1978-1985年)、开发式扶贫(1986-2000年)、综合性扶贫(2001-2011年)和精准扶贫(2012-2020年),经过这些年的扶贫政策的实施,大约有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我国的减贫人口占世界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标志着全面攻坚战的胜利。然而,在全面脱贫之后,我们要时刻防止脱贫户返贫的现象。返贫是指农户脱贫后再次回到贫困,其本质原因还是脱贫没有持续性,从而不能够保持稳定。贫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目前完成了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由于脱贫户自身的人口脆弱性,受身体状况影响、自身受教育程度限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返贫问题直接影响脱贫户的幸福感。因此,后扶贫时代的关注焦点应该是怎样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2.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在对于返贫问题主要集中在返贫的原因和返贫的对策路径研究。

2.1 关于返贫的诱因

袁芳、史清华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通过使用面板Tobit模型和两部模型,认为致使返贫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输血中断式返贫;二是风险意外式返贫;三是人力资本式返贫;四是代际传递式返贫。马绍东、万仁泽利用多维贫困分析方法对贵州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分析,认为残疾或大病、劳动力因素、长期慢性病和危房是导致脱贫户返贫的主要因素,其中,贫困户的文化程度对返贫拥有一定的影响。范和生认为返贫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包国宪、杨瑚把返贫的原因归结于制度政策型返贫、资源环境型返贫、灾祸风险型返贫以及能力习惯型返贫。吴晓俊通过研究发现,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郑瑞强、曹国庆把返贫的原因分为政策性返贫、能力缺失返贫、因灾返贫、发展型返贫。陈在余等认为贫困户身体素质差,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自主发展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有限,无法应对各种形式的风险。

关于返贫的原因有很多,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可以看出,返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自身素质的高低,外部条件所导致的贫困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然而人自身内部的原因却是最为根本的。因此,政府在后续帮扶的过程中,要做到“造血”而不是“输血”,这样脱贫才会有后续动力,才能够持续、稳定。

2.2 关于返贫的治理路径研究

从应对措施上来看,张诗瑶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防止返贫。

首先,要建立风险防控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再次,建立多方参与型机构防止返贫。

最后,要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白增博通过分析我国70年扶贫开发基本历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于如何防止返贫提出建议:

一是构建相对多维贫困线;

二是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实现精准救助 ;

三是做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

四是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设立防止返贫基金;

五是要解决好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左停从依法治贫的管理机制、农村内部的帮扶机制、产业扶贫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福建在脱贫攻坚中构建防止返贫的工作机制。李士强从强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倡导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立防范返贫机制。徐吉宏从建立农户收益动力机制、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方面构建防止返贫机制。

潘文轩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防止返贫:首先,要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不能刚刚宣布脱贫就停止了给脱贫户的补助,要多给脱贫户时间进行缓冲。其次,要加强对非建档立卡贫困边缘户的扶持,这些群体都是潜在的返贫户,对边缘户的帮扶进行分类,实现精准帮扶。再次,建立健全贫困预防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返贫中的作用,为脱贫户构建防御“安全网”,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最后,积极应对各种新贫困风险因素的挑战,如遇到的易地搬迁措施不到位、产业扶贫缺乏可持续性、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需要积极应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上述研究虽然从多个方面讲述了返贫的应对措施,但并没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发生。笔者从乡村整体发展的视角,通过分析农村返贫现状,深入挖掘返贫的原因,进而提出防止返贫的对策,进一步解决我国返贫问题。

3.返贫成因分析

脱贫攻坚后,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脱贫户持续脱贫的情况还不是完全稳定,随时都会面临返贫的发生。因此,如何实现稳定脱贫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究影响脱贫户返贫的因素,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可持续脱贫。

3.1 因病返贫

因病返贫是指由于突发性的疾病,导致治疗费用猛增,从而使得脱贫户返贫,是我国农村人口脱贫后再返贫的主要因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贫困总人口四成以上,因此,阻止因病返贫成为最为关键的一环。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多都是弱势群体,老弱病残人数颇多,自身的身体素质差,缺乏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抵御疾病能力不足,容易感染疾病,致使疾病产生、恶化,小病拖成大病。尤其是当家里主要劳动力病倒时,常常会出现“病倒一个人,拖垮一家人”的现象。国家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近六成的贫困人口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而不能及时就医,一拖再拖,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农户雪上加霜,造成深一步的贫困。在某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变,不能及时医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从而小病变大病,增加了治疗成本,这也会加剧返贫的风险。

3.2 因学返贫

我国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个阶段。其中,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在此阶段,不需要缴纳学费,只需要承担孩子正常的生活开支,对家庭负担小。但是到了高中以及大学阶段,则需要缴纳学费、住宿费,担负生活费,家庭开支陡增,如果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则是对家庭巨大的考验,从而很容易导致脱贫后返贫。我国教育主体存在多元化,一般包括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家庭和受教育者个人。根据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上来看,家庭和受教育者的投资是属于内生变量,而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投资则属于外生变量。在受教育者从事工作之前,无法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

3.3 因灾、因疫返贫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脱贫成果的重要因素。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数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身财产造成重大影响,一旦发生,给农户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据统计,我国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一般以农业种植为生,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天吃饭”。如果自然灾害频发,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从而给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脆弱的脱贫群体生产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使得已经脱离贫困的家庭重新返回贫困。不仅对脱贫户造成短期致贫,同时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对土地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土地的恢复周期长,不利于农业的继续生产。由于农村安全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近年来对林木、土地资源不加限制地开发,一旦出现洪涝、干旱、泥石流等恶劣天气时,抵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不足,因此,他们对于这些自然灾害束手无策。

再加上2019年底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就业形势不景气,使得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失去了经济来源。对于农村地区,一旦发生疫情,就会封闭道路,无法出行,农产品就无法进行销售,从而减少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对于一些景区,有些以餐馆、民宿、地方特色产品等为生的已经脱贫的家庭,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一些景区被迫关停,这些已经脱贫的家庭受此政策影响,没有了经济来源,从而增加了返贫的风险;有些已经脱贫的农户,在务工途中不幸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他们要在医院治疗,治疗完之后又要进行隔离,耽误了务工时间,而治愈之后还有可能身体机能下降,对从事某些工种有限制,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是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因而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3.4 “等、要、靠”福利依赖思想

政府的“输血式”帮扶,容易使得脱贫户产生依赖心理。具体来说,部分脱贫户由于其教育程度有限,受到自身落后的价值观念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意融入现代社会,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对政府的依赖大,从而使得脱贫成果难以持续。他们过分依赖国家的扶贫政策,不愿意出去工作,奋斗心不强,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持着“能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满足于现状,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不关心,没有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目前农村还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例如赌博、攀比、铺张浪费,他们长期处于这种风气下,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不利于自身良好价值观的建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生活,但是脱贫质量不高。这类人好吃懒做,一旦失去了国家的帮扶,马上就会重新返回贫困。

4.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

事实证明,中国目前的平均富裕程度比四十年前提高了数十倍,1978年至今已有7.7亿人脱贫,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脱贫是目标,防止返贫是关键,要建立抑制贫困的有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绝不能出现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现象。

4.1 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建立风险防控社会保障机制

想解决脱贫户“因病返贫”的问题,就要让脱贫户少生病。首先,要改善贫困地区的环境质量。全面实行农村厕所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厕所改造进程;定期对脱贫户的饮水安全进行质量检查;加强农村垃圾处理,严禁乱倒、乱扔。

其次,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对公共卫生进行大力宣传,提高预防观念和卫生观念。由于脱贫户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卫生意识不是很强,遇到一些病可能就会用一些“土方法”,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小病拖成大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再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要求专家上门进行宣传,传播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健康常识。同时,也要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普及医疗知识,扩大受众群体,培养已脱贫人口的健康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疾病防御能力和疾病的风险防范意识。开展健康扶贫入户调查,使广大脱贫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转变传统的健康医疗意识,逐步建立起疾病预防观念,增强脱贫户的自我保健意识、防病意识。督促他们定期做身体检查,加强锻炼,降低发病概率。要优先建立疾病防范机制,开展免费定期体检,进行预防疾病教育活动,提高脱贫户的健康意识。对于重点人群,如独居老人、多老年人口家庭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们实施特殊政策,在他们进行就医时给予进一步的补助。

第四,加快医疗队伍建设,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最后,完善医药报销制度,进一步扩大医保目录,对重病、大病、慢性病等加大报销比例,同时调整疾病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不断提高疾病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切实降低因病返贫的发生率。

4.2 完善非义务阶段的教育救助,建立多元化教育扶贫机制

目前,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期间,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足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见脱贫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较小,相对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对于脱贫户来说是一个负担。政府应该加大对脱贫户在非义务教育支出的补助力度,避免出现因学返贫的现象。

首先,加大对脱贫户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奖学金,鼓励儿童多读书,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其次,放宽贫困地区的助学贷款条件,让更多脱贫户享有优惠政策,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

最后,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设立公益基金,定向帮扶那些处于已经刚刚脱贫的学生,让他们不需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4.3 构建防灾救灾体系,增强抵御灾害能力

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困难,致使脱贫户返贫。

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利,对于中小河流要加强管理,要提高贫困地区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措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脱贫的重要性。要转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一味地守持这种观念,只会让脱贫户乱砍滥伐以及污染水资源。树立和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在农村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生态的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做好防灾、减灾、抗灾措施,加强农田、林木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适度地发展农业,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对于一些事故多发区,要加快异地搬迁的进程。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直播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防止以卖农产品谋生的脱贫户农产品积压、收入实现负增长。并且提供疫情防控所需物资,保证顺利复工复产。

最后,落实好困难群众疫情兜底保障政策,尤其是对患有新冠肺炎的脱贫户,要及时进行帮扶。

4.4 “智志双扶”,加强教育宣传

要治理脱贫户的依赖思想,就必须加强开发式减贫的比重,着力实现“造血”功能。扶贫要先扶志,要全面提高脱贫户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防止返贫。要树立榜样,营造自主脱贫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引导,坚持引导脱贫户勤劳致富的理念,拓宽脱贫渠道。在脱贫宣传上,要树立“脱贫光荣”的理念,对于一些脱贫户主动脱贫的,要进行表彰,分享自身的“脱贫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脱贫,增强脱贫成果的决心和信心,巩固脱贫成果,烘托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气氛。摆脱“等、要、靠”的思想,树立脱贫户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新思想。要坚持“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引导脱贫户树立独立自主、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新时代理念,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要充分调动脱贫户的积极性,转化成内生动力,消除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劳动素质,补齐脱贫户短板。要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品牌意识(例如发展光伏、茶叶、养蚕等),做大做强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家门口就业。组织已脱贫的农户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例如学习种植、养殖、捕捞等技能,系统地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提升他们的存在感、满足感和价值感,充分挖掘劳动潜能,拓宽就业渠道。与此同时,要落实就业项目,重点解决就业问题。拓宽稳定就业是增收重要渠道,就业帮扶需要增强造血功能,提高主体积极性与参与度。依托大数据就业信息,深化扶贫劳务协作,推动脱贫户监测和边缘户的就业意愿,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培训,融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扶贫。加大各种类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农业技能型、管理型的人才培养,使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均衡。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