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县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12-24汪玉芹
汪玉芹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青海 海东 810500)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平均气温为5.8℃,年日照时数为2581.7 h,年降水量477.4 mm。全县绝大部分为石质土壤,占88.9%,以轻石质、中石质为主。农业是互助自治县的第一产业,当前农业用地248000 hm2,其中耕地约为65333 hm2,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0000 hm2左右,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加强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提高当地小麦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种植准备
(1)选地规划
小麦种植前,需针对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区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做好栽培规划[1]。
(2)科学选种
播种前,综合考虑小麦的生长周期和气候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小麦品种[2]。此外,要确保所选小麦品种经过国家种子单位审定,发芽率、纯度、净度符合要求。此外,需结合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区病虫害特点,优选高抗品质,如高原红448、互助红、兰天15 号等。
(3)整地施肥
播种前进行整地,深耕20 cm 左右,耕透整细,保证耕层深度相同,土质疏松,保证土壤上实下虚,便于小麦生长。川水地区如果可以进行灌溉,应在地块封冻前进行充足灌溉[3]。一般互助土族自治县在9月中旬左右完成土地平整。一些土壤较浅的种植区,有大面积板结时,播种前进行机械深耕,深度20~30 cm,打破犁底层。
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亩施肥3000 kg。川水地区尿素用量为每亩10.0~12.5 kg,磷酸二铵用量为每亩10.0~12.5 kg,种肥用量为每亩2.5 kg。浅山地区尿素用量为每亩7.5~9.0 kg,磷酸二铵用量为每亩10.0~12.5 kg,种肥用量每亩为2.5~3.5 kg。
2、科学定植
(1)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提前7 天晾晒,晾晒2~3 天,可以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同时利用阳光杀菌,去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之后用饱和盐水浸泡选种,去除瘪种、病种、虫种、机械损伤种。
播种时,以70%吡虫啉、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水剂拌种,提前预防灰飞虱、金针虫、蚜虫等常见小麦病害。选择3%苯醚甲环锉悬浮种衣剂堆闷之后晾干,可降低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等严重小麦病害的发生率。
(2)种植时间
结合小麦品种、气候变化确定播种时间,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区通常在9 月下旬播种。过早播种会导致小麦出苗后疯狂生长,不利于提高种苗质量。播种过晚又会导致气温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田间麦苗密度稀疏,缺乏壮苗;进入返青期后,小麦分蘖量减少,会影响麦苗密度,也容易发生早期冻害。
(3)机械播种
机械化播种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机械化设备播种前需检查设备性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播种时避免重播、漏播。控制好播种机的行进速度,保证麦种均匀分布。机械播种行距在12 cm 左右,深度在3~5 cm。
3、田间管理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重点是查苗补苗,发现断垄及时补种,稠密区域要剔除弱苗或移栽到空白区域补种,确保田间出苗率。冬季土壤冻结前,当地气温在3~5℃时进行冬灌,保持土墒,为小麦过冬创造良好环境。此外,入冬前进行田间除草,避免来年春季杂草丛生,增加除草难度。小麦生长4~5 片叶后,使用除草剂防除野燕麦、节节麦、雀麦等,一般使用唑草酮、苯磺隆等药剂。
小麦返青期至抽穗期逐渐向生殖生长转变,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需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及时施加返青肥。可在2月下旬、3 月上旬使用机械设备追肥,亩施尿素20 kg,追肥深度为5~6 cm。3 月下旬后,每亩施入磷酸二氢钾200 g,叶面喷施,增强小麦光合作用能力。
田间麦苗发黄表明小麦生长发育异常,可亩施500 g 尿素,兑水30 kg,喷雾。3 月下旬到4 月,要结合天气、土壤及小麦生长状况及时灌溉,保证小麦生长水分充足。灌溉间隔控制在15 天,第2 次灌溉不能少于15 天。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
不同生长期小麦出现的病虫害也不同,以下对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期的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1、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纹枯病、麦蜘蛛、地下虫害等时有发生。及时监测,发现纹枯病、麦蜘蛛病株率超过10%及时采取药物喷洒治理。可选取戊唑醇、井冈霉素A、烯唑醇等药剂,主要在病害严重区域均匀喷洒,从而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喷洒时要保证药剂足量,喷洒在小麦基部,提高防治效果。治理虫害,若达到化学防治标准,可喷施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
2、小麦孕穗-扬花期病虫害防治
孕穗-扬花期经常出现小麦吸浆虫、赤霉病、麦蚜虫等。若发现吸浆虫数量较多、密度大,10 cm×10 cm×20 cm 土壤有4 头以上虫蛹时达到防治标准。毒土均匀撒到田间,可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毒土主要以倍硫磷、辛硫磷混合制作,撒完后浇水,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小麦抽穗期间,可采用毒死蜱、辛硫磷喷雾防治,根据虫害严重程度可适当增加喷雾次数。
防治赤霉病可用混合药液喷雾,可使用50%多菌灵、43%戊唑醇配合10%氟氯氰菊酯,具体用量可结合赤霉病发生程度灵活选择。病虫害流行期可适当增加喷药时间、次数、密度。正常情况下,小麦锈病与蚜虫混合发生,使用三唑酮可以有效防治。
3、小麦灌浆期病虫害防治
灌浆期小麦常见白粉病、麦蚜、麦穗夜蛾等发生。若首次防治后发现病虫害仍然面积较大,可组织进行2 次防治。百株小麦蚜虫在800 头以上时需及时喷雾防治。
使用药剂切忌不能同时采用吡虫啉及啶虫脒,也要规避一些以氧化乐果为代表的高毒性农药,避免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农药尽量选择低毒性、有机磷农药为主。一般病虫害在首次防治之后需间隔7 天,一般进行2~3 次防治可巩固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防治可喷施烯唑醇、三唑酮,用药1~2 次后病害可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麦穗夜蛾虫害,可用2.5%敌杀死乳油14 mL 与60 kg 清水混合均匀,喷雾防治;也可用保得、高效氯氰菊酯14~20 mL 与50 kg 清水混合均匀喷施。
三、结语
小麦是青海地区重要的基础农作物之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种植,做好田间管理,确保小麦正常、稳定生长。综合使用多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水平,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从而提高小麦质量及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区域化农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