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地区茶树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
2021-12-24于成果
柳 清,于成果
(湖北省十堰市国有黄龙林场,湖北 十堰 442004)
十堰市处于湖北省西北部,具有辽阔的山场、优良的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种植。进入新时代后,十堰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实施,显著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开发茶产业不仅加快了农业发展速度,农民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茶树种植效益,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步伐,需重视茶树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开展。
一、茶树云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1、侵染循环
(1)越冬
茶树表组织、土表落叶是茶云纹叶枯病病菌的越冬载体,病叶的腐烂程度直接决定病菌越冬后的存活力。一般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出现有性世代。若天气较为潮湿,则可能出现于回枯枝梢上。病菌能够有效抵抗低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传播
次年春天,病斑上会形成分生孢子,依靠雨水、露滴传播。仅靠风力难以传播孢子,必须要风雨结合。茶树叶片上溅落分生孢子后,将会逐渐生出芽管、附着器,穿透寄主表皮后蔓延向细胞间,形成新病斑。
(3)潜育期
病原菌一般具有5~15 天的潜育期。气温因素直接决定潜育期的长短,气温较高潜育期较短。
2、发生规律
(1)气候
本种病害受温湿度的直接影响,高温、高湿环境会对孢子的产生以及病害的传播产生较大促进作用。温度较高时,病菌生长繁殖速度将会显著加快,潜育期缩短。气温在28℃以上、降雨量在40 mm 以上时易流行此病害[1],每年发病盛期集中在夏季。
(2)土壤
土层的深浅以及土壤理化性状也会影响到此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较浅土层以及黏土区域病情较重。茶树种植区域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会对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进而加重病情。
(3)寄主抗性
不同品种的茶树抗病能力不同。与小叶品种相比,大叶品种病情更加严重。
(4)栽培管理茶树的长势也会影响此病的发生几率。当茶树长势较强时,
(湖北省十堰市国有黄龙林场,湖北 十堰 442004)抗病性较强,则病害发生率较低,发病程度较轻。当茶园地下水位较高、土层较浅时,会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病害会严重发生。过度采摘也会降低树体长势,导致发病几率增大。
3、危害症状
(1)叶片症状
一般在叶缘、叶尖出现病斑,初期为黄褐色的圆形病斑,随着病程发展逐步扩大。1周后会形成灰色、褐色相间的不规则斑块,与云纹状波纹较为类似。后期病斑上产生小粒点,逐步向全叶蔓延,病叶慢慢脱落。
(2)枝条症状
若病害侵袭茶树枝条,将形成灰褐色的椭圆形斑块,病斑上有灰黑色小粒点,枝梢逐渐枯萎。
(3)果实症状
病害侵袭果实后,有产生圆形黄褐色病斑,持续一段时间后病部逐步裂开。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合理选择茶树品种,保证抗病能力较强。种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染病、机械损伤以及较干瘪的种子。重视茶树的栽培管理工作,增强植株的整体抗性。若茶园出现严重病情,需在冬季或早春季节将枯枝落叶、残留病叶等彻底清除。定期清理茶园内的杂草,科学安排施肥灌溉工作,冬耕时将土表落叶翻入土内。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内,及时喷施25%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2]。通常喷药3 次即可,间隔保持在10 天左右。
二、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1、发病特征
通常在茶树成叶上出现炭疽病,偶尔侵袭到茶树的老叶或嫩叶。发病初期呈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之后逐步转变为褐色大型枯斑。发病后期,病叶枯死或脱落。一般褐色枯斑能够达到50%以上的叶片面积,边缘部位有黄褐色隆起线。如果茶园内炭疽病病情较为严重,会出现大量落叶问题。
2、发生规律
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叶组织是病原菌的越冬载体。春季分生孢子形成后,在雨水作用下传播蔓延。病菌侵入嫩叶具有较长潜育期,通常在15~30 天之间。
温度、湿度、茶树长势等直接影响炭疽病的发生。雨水较多时容易发生炭疽病;环境温度在20~30℃之间炭疽病会快速发展,导致大范围流行。
不同茶树品种抗性差异较大,部分茶树长势较弱,容易加重病情。一些地块容易积水,也会增大发病概率。此外,过量施用氮肥也容易诱发炭疽病。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结合茶树实际生长需求,合理开展施肥活动,可增强茶树的整体长势。科学应用农艺措施,及时剪除病叶、彻底清理茶园病叶等,也可减少翌年病原菌的来源。建设新茶园时,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茶树品种。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需做好药物防治工作,一般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99%矿物油乳油100 倍液。秋冬封园时,可喷洒石硫合剂,能够有效抑制第2 年的病害。
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1、危害特点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会刺吸茶树嫩梢的叶液,改变受害叶片的颜色,缩短新梢节间。虫害发生后,新芽数量减少,芽梢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虫害较为严重时,新叶甚至会全部脱落,导致茶叶产量、品质严重降低。
2、发生规律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通常有6~10 天左右的若虫期。低温环境会延长若虫期,达到1 个月左右;成虫期在21 天以内[3]。趋嫩性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特征,一般栖息生活在芽梢嫩芽的叶背上,在新梢嫩茎组织中产卵。
光照与湿度会影响假眼小绿叶蝉的活动。强烈的光照或阴雨天时,假眼小绿叶蝉的活动明显减少。春季温度达到10℃以上后,此害虫将会逐渐活动。20℃左右时,茶树长势较强,幼嫩芽较多,为假眼害虫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外界环境温度超过29℃时,害虫数量将会显著减少。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采摘过秋茶后需彻底耕翻茶园,耕翻深度控制在20 cm。同时,按照30 cm 标准开挖施肥沟,混合填入杂草与有机肥,之后进行压实。这样能够改善茶园土壤条件、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恢复茶树长势。不仅茶树的整体产量得到提高,抗病虫能力也可得到改善,有利于降低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几率。同时,及时剪除茶树上的病虫枝与鸡爪枝,带出园外统一销毁处理。封园时,可喷施波美度石硫合剂液,破坏假眼小绿叶蝉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基数。
(2)物理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期间,可在茶园悬挂频振式杀虫灯,通常每公顷茶园设置1 盏即可。该害虫的跳跃距离较短,悬挂高度与茶树顶梢距离可控制在40 cm。此害虫的趋黄性特征明显,可在园内设置黄板,实现高效诱杀。黄板每亩设置40 片左右即可,与茶树顶梢保持20 cm 左右的距离即可。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阶段,可利用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如7.5%鱼藤酮乳油、0.2%苦参碱水剂等。发病高峰期,可利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10%呲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 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 倍液等。
四、结语
为保证茶树种植效益,需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需结合地区常见病虫害类型,深入探究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现病虫害问题,要及时在发病初期内进行针对性防治,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茶树的产量和品质。